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09:3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
——《史记学概论》与《史记》学研究的新起点

方 铭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表现其史官文化使命感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太史公司马谈去世前,执其子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者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则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又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①]司马迁写《史记》,是其父的神圣嘱托,这个嘱托,是继承孔子整理六经、撰著《春秋》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史记》又是司马迁发愤之作。《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②]司马迁《史记》的伟大成就,与司马迁的曲折经历密切相关。

《史记》成书后,由于其伟大的学术价值,人们对《史记》的研究就开始了。研究《史记》,就意味着诞生了《史记》学。

最早对《史记》进行研究的,当然是汉代学者。《史记》受到了汉代学者的普遍赞扬,如扬雄《法言·重黎》云:“‘太史迁?’曰:‘实录。’”《法言·君子》云:“《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③]桓谭《新论》云:“通才著书以百数,惟太史公为广大,余皆丛残小论。”[④]王充《论衡·案书篇》云:“汉作书者多,司马子长、扬子云,河、汉也,其余泾、渭也。”[⑤]

当然,司马迁的《史记》,在汉代学者眼里,并不是没有缺点,如扬雄《法言·问神》批评司马迁《史记》的“杂”,《法言·君子》篇批评司马迁《史记》的“多爱不忍”和“爱奇”。[⑥]

班彪、班固父子是司马迁之后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们两人,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有极其全面地评价,内容涉及到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材料来源,在与历代史书比较中发现其历史贡献,以及实录的精神,当然,也包括《史记》的不足之处。《汉书·司马迁传》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録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⑦]又《后汉书·班彪列传》云:“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其略论曰: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眀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⑧]班固父子关于司马迁的论述,内容大致相同,裴骃《史记集解序》云:“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

从汉代算起,《史记》学的产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多年之中,《史记》学研究无疑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研究范围之广博,研究著作之深入,在中国整个学术研究中,都有突出的地位,而研究者更是涵盖古今中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新科教授的新著《史记学概论》,以《史记》学位研究对象,对《史记》学的“产生发展、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规律等作概括地论述”,[⑨]则在众多的《史记》学研究著作中,独树一帜,是自觉地在进行学术史总结和理论归纳的《史记》学研究的纲领性著作,无疑填补了《史记》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张新科先生是著名《史记》学研究专家,此前出版的著作包括《史记与中国文学》、《史记研究史略》,以及《唐前史传文学研究》等学术著作,都有广泛影响。《史记学概论》包括范畴论、价值论、源流论、本质论、方法论、生存论、主体论各个部分。在范畴论中,作者首先讨论了《史记》学研究中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史记》学的体系构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作家作品基本情况研究、文献整理、乡土教材、普及宣传、相关性研究等问题;鉴赏与评论、外部及内部规律研究、《史记》研究之研究等问题;建立《史记》学研究体系的基本思路、体系的构成等问题。作者认为,《史记》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民族学、经济学、医学等方面,《史记》学的研究,应该是基础性研究、相关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一个互动的学科体系。

在价值论中,作者认为,《史记》学建立的基础是《史记》所具有的广阔的历史画卷、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历史内容、不朽的民族精神、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独特刻画等。建立《史记》学,就是要克服对《史记》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研究不深入、大众化不够等问题,要把《史记》研究与中国文化的整个发展流程结合起来看待,要发掘《史记》学的历史认识价值、自我激励价值、人生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在源流论中,作者研究了《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近现代是《史记》学的转折期的分类。并认为20世纪是《史记》学研究的兴盛和繁荣期。作者并对《史记》学中的部分疑案,如司马迁的生卒年,司马谈的作史,《史记》的断限、缺补、书名、倒书,太史公释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在综合各家见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本质论中,作者认为,《史记》学具有多学科性、多层面性、现实性和世界性的特点,并论述了《史记》学与史学、哲学、文学、民族学、地理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方法论中,作者介绍了研究《史记》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资料。在生存论中,作者讨论了《史记》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问题。在主体论中,作者讨论了《史记》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问题。作者在最后,还专门介绍了日本学者的《史记》学研究。

《史记学概论》是一部研究《史记》的基础理论著作,同时,也是指导《史记》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具有深刻学术自省意识的优秀著作。作者既高屋建瓴,又深入细致,既有对学科命运和前途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究,又有对具体问题的仔细爬梳。著名学者游国恩先生于1926年出版《楚辞概论》一书,陆侃如先生在《楚辞概论序》中指出的那样,《楚辞概论》“可算是有《楚辞》以来的一部空前的著作,不但可供文学史家参考,且为了解《楚辞》的捷径了”,又说,“这书最大的特点,是把《楚辞》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研究它本身,还研究它的来源和去路。这种历史的眼光,是前人所没有的”。[⑩]这个评价,也可以用来说明张新科先生《史记学概论》的学术价值。



[①] 三家注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 三家注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 诸子集成本《扬子法言》,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④] 见《太平御览》卷六〇二。

[⑤] 诸子集成本《论衡》,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⑥] 诸子集成本《扬子法言》,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⑦]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⑧]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⑨] 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⑩] 游国恩《楚辞概论》,北新书局出版,后商务印书馆1928年再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52 , Processed in 0.0744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