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题在作文 根子在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22:2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在作文  根子在阅读
□赵志伟



  ◆一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使他发现万有引力”的美丽谎话,被学生用了二十多年,现在还在用,最多又加上一个乔布斯的“苹果”

  ◆表面上看是高考作文不如人意,实际根子却是在小学初中时的阅读写作训练就埋下了的。“拔苗助长”式的教学给高中烧了一锅“夹生饭”

  ◆小学生刚刚开始会读书,怎么能够“阅读分析”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游泳,从此教练就不再让他下水游泳,而是让他们不断分析世界冠军的游泳动作如何正确

  ◆语文学习不能建立在模糊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积累知识提高读写技能,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大家都来盘点一下语文高考是有必要的,如果能进一步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功能,从根本上组织好来年的语文教学,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只是关心学校的平均分和“座次”,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事了。还有一种更要不得的是:看了今年的考题,设计着明年的战术,引导考生进入到新的题海中去,完全将语文当作田径训练一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得好:“学习不是长跑,异乎寻常的持久力本身不是伟大的美德。”语文学习不能建立在模糊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积累知识提高读写技能,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养成和谐人格,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好处。



虽然每年总有考生写出一些思考比较深入、文笔不错的文章,但总体看,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不尽如人意

  作文历来是语文的重头戏,从封建时代的殿试之策论到如今的语文考试,作文总是语文水平高低的体现。每年高考第一天,社会最关心的是作文题目。我觉得这几年上海的作文题一直比较好,没有八卦、没有藏玄机的题目,平实而又比较大气。只是真正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我不太认同一些专家说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和某某国家的差距”之类的话。我认为没有可比性,国家制度不同,教师、学生情况不同,语文的教育方法也不同。

  但是,这几年从各种报刊、网络刊载的一些优秀文章,还有各区统考、模拟考选出的一些优秀文章看,我觉得高中生的作文水平令人堪忧,虽然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写出一些思考比较深入,文笔不错的文章,但总体看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其毛病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文体不清,文章缺乏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这大概是受近年来话题作文文体不论的影响,似乎高中生多不会写规规矩矩的议论文了。还有可能是受网络写作的影响,一些文章有片段而无整篇,说起话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文气不连贯。

  二是材料缺乏,习惯性地套题。北京大学陈平原老师今年谈高考作文时说到:如今高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知道很多,体会很浅”,其病根就在中学里。高中生在作文里表现出的恐怕是“知道不多,体会更浅”。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积累太少,写起作文来必然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像挤牙膏一样,一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使他发现万有引力”的美丽谎话,被学生用了二十多年,现在还在用,最多又加上一个乔布斯的“苹果”。

  三是不会说理,名人名言充数。每年我都会看到一些高中生的有“文化含量”的文章里进进出出的名人:中国古代的从屈原、司马迁说起,一直到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现代人则有王国维、陈寅恪、鲁迅、胡适、钱钟书……国外的名人要少一些。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不是不可以举,关键要为文章本身服务。

  四是书写潦草满纸烟云。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从小学开始,我们把语文当作数理化训练,只问对不对,不管好不好。

  五是还有少数的考生试图出奇制胜,用所谓的文言文写作。这种现象自从南京那一年一位考生写《赤兔之死》得到高分以后一直存在,殊不知写成一种非驴非马的文章,结果自然是弄巧成拙。我觉得有必要提醒考生以后不要再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了。



把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成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不但占据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不断使学生遭受挫折

  问题似乎在作文,根子可能在阅读。如果我们仅仅研究题目,研究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那还是不得要领。我们常常说:文章的源头在生活不在书本。这话自然没错,但是这用来指作家写作比较确切。学生的作文主要是习作,不是创作。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笔学习表达思想,看看别人怎么说得好,我也模仿着说。中国传统读写理论中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至今没有过时。

  我们知道流畅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不断吸收信息,增加词汇量。早在1975年,布鲁姆就提出过发展小学生智力有六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尽快让孩子们进入阅读自动化”。就是说当一个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学会读书了,就应该赶快让他们接触文学作品和其他书籍,这样就能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用另外一位语言学家的话来说,“学习母语应该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可是我们现在怎么教小学生学语文的呢?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会读一些简单的书了,他们就开始做“阅读分析题”,那种答案只有命题者自己才可能答对。小学生刚刚开始会读书,怎么能够分析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游泳,从此教练就不再让他下水游泳,而是教他们不断分析世界冠军的游泳动作如何好,如何正确。如今听说更“进步”了,小学一二年级就有这类搞脑筋的题目,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课堂内外分析“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那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请分析这句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而答案永远不可能全对。

  这样摸爬滚打了几年,阅读和写作互不关联,作文是准备几篇范文到考试时套用。这样一套训练方式还要美其名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求异思维”。这样的训练方式到了初中又重复一遍,一些考题的题干用词都差不多。而且还增加了“古诗鉴赏”一块,初中生连诗人是唐朝的还是宋朝的也搞不清楚,你让他怎么鉴赏?剩下的只是死记硬背那些模拟试题上的答案,做一套又一套的试题,结果仍然是一头雾水。做习题——订正——再做习题,循环往复,把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不但占据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不断使学生遭受挫折,以致学生以为语文大概就是这样学的。所以,如今连好学生都害怕语文。最根本的是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停顿、返读。读不快,又读得少,轮到要他们写作文时只能临时套题。

  所以,表面上看是高考作文不如人意,实际根子却是在小学初中时的阅读写作训练就埋下了的。小学初中语文“拔苗助长”式的教学给高中烧了一锅“夹生饭”。



也许作家和天才不是靠训练出来的,但一般高中生总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成绩的,尤其是考试文章

  最后,还是想谈谈高中怎么训练作文。

  当然,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从阅读入手。但是写作也不是一无可为的,我不认同那种认为写作无法训练提高的说法。也许作家和天才不是靠训练出来的,但一般高中生总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成绩的,尤其是考试文章。因为考试是有规矩的,大匠可以示人以规矩不可示人以巧。

  这方面,我觉得一线老师大多数很有经验。但是,我确实也看到几种不太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是每年盯着去年的作文题目反复写,或者模仿历年的高考题目反复做审题训练,在一个层面上机械操练。

  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里当场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允许和同学讨论,也不允许翻参考资料,理由是“实战训练”,殊不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毫无益处。每写一篇文章总会给学生留下一点记忆,所以应当鼓励他们写作时多参考文献。

  三是阅卷评分太低。这一点一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尤其严格。老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严格要求。但是作文是一种创造劳动,不像数学再难总有一个公式定理可以依靠。作文可以了了草草交卷,也可以精雕细刻,关键在学生有没有兴趣,肯不肯努力。

  也许老师觉得平时作文分数不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每一次的分数都很重要,分数具有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力量。西方有一句心理学名言可以供我们参考:在促成学生努力,强化他们的动机时,奖赏的作用永远超过惩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02 , Processed in 0.0618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