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情实感就是一种深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22:2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情实感就是一种深度 日期:2012-03-15 作者:何郁 来源:文汇报





真情实感就是一种深度

  何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有学生问:真情实感是一种深度吗?

  我说: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啊?

  学生说:我们老师说我的作文有真情实感,但缺乏深度。

  对于作文教学,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些学生和老师心里,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真情实感有深度吗?为什么有时候文章有真情实感,却缺乏深度?

  先说真情实感有没有深度。毫无疑问,真情实感是一种深度。撇开写作的角度不说,我们把真情实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打量,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喜怒哀乐,实在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人性,最直接地反映了人的感受,最直接地彰显了人的生命色彩。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贺知章在京城长安遇见李白,一时喜不自胜,惊呼道:李先生是谪仙人也!于是邀李白同到酒肆喝酒。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酒钱,于是解下身上象征官品级别的金龟充作酒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贺知章和李白是一见如故,也可以说是意气相投。是的,生活中常常有一种人天然地就喜欢另一种人,一经相见,马上引为同道,并且因为爱好相近、性情相投而成为至交。贺知章在见到李白的一刹那所表现出的喜悦和快乐,不就是贺知章最直接的人性的流露、最直接的生命特征的反映吗?这个故事现在已过去一千多年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动容,这就是真情实感的魅力。

  作为人,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感受,常常能构成无限的人格魅力。李白和贺知章是如此,魏晋人更是如此。魏晋人在性情方面,是最逼近“真情实感”的,他们常常给我们带来惊世骇俗的表现,但细细一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人,原本应该如此。有些人即便没有佳作传世,光是故事也足以流传千古。王子猷月夜访戴,兴高而去,兴尽而返,即便是到了门下,也可以不见,他凭的是自己的一份兴致,跟见不见人完全没有关系,这是多么潇洒!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去世了,许多朋友都去参加追悼会,最后来的是一位名士,叫孙楚。孙楚先是大哭了一场,然后说,王济啊王济,你老兄生前喜欢听驴叫,今天我就学一回驴叫为你送行吧。说罢便在追悼会上大声学起了驴叫。参加追悼会的一些朋友都笑了,孙楚说:王济啊王济,老天爷这是怎么回事啊,居然让这帮人活着,而让你死了?率真的性情多么叫人羡慕!

  魏晋人也好,唐朝人也好,只要是表达了真性情,就仍能在我们心头激起阵阵涟漪。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真人能打动人,那么作文呢?写真性情也能打动人!

  那为什么抒写了真切的感受,有时候却显得没有深度呢?这就要问一问你表达的到底是不是真感受,你又是如何来表达这一份真感受的。同样是写“孝”,我们读一下这样的句子:“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对比中,作者李密把祖母的病情写得是那样“朝不虑夕”,把自己与祖母须臾不可分离的意愿写得是那样充分,我们又怎能不为他的至诚至孝所打动?同样是写“忠”,当我们读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们也一定会为诸葛亮的忠心所折服。同样是写“亲亲之爱”,“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韩愈与韩老成虽然是叔侄关系,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完全是一边哭泣一边倾诉,这样的文字又怎能不让我们悲痛欲绝?要说《出师表》《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这三篇文章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可能谈不上,但这三篇文章足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所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真情实感不仅是做人的聚焦点,也是好文章的试金石。



难忘余萍老师
日期:2012-03-15 作者:何子美 来源:文汇报






难忘余萍老师

  何子美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一

  在初中所有老师中,给予我最多支持与鼓励、希望与勇气的是我的语文老师——余萍。余老师并不是教我三年的老师,可是她在初三一年内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记得军训的第一天,我因为暑假作业完成得好,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给了我自信。后来在语文课上,我又由于发言踊跃,反应快,再一次被余老师赞赏。当天晚上余老师来到我的宿舍,满意地说:“何子美,我非常喜欢你。你作业写得好,上课也积极发言,我对你非常满意。继续努力啊!我对你很有信心。”听到余老师的赞扬,我的心里不知道盛开了多少朵小花。因为我在初一初二时并不被老师重视,所以余老师的表扬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鼓励和莫大的安慰。

  余老师不仅在军训时给予我鼓励,在开学之后也一直不断地关照我。开学之后,我又习惯性地沉默下来,余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在我的作业本上委婉地写道:“希望你以后上课勇敢一点哦!”并且为了锻炼我的能力,余老师还将《杨修之死》一课交给我来备课,由我给同学们讲。结果,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对我刮目相看。余老师说:“何子美的课上得很有魄力!”在之后的中考复习阶段,我因为身高原因被调到了后排座位,余老师上课非常关照我们后排的同学,怕我们看不见,听不清,她就经常改换幻灯片上的字体,哑着嗓子也要大声讲课,让我和同学非常感动。

  现在,我考进了新的学校,再也不能够上余老师的语文课了,再也不能坐在她的讲台下面听她表扬我了,再也不能写她留的作业了。现在,只要一提起余萍老师这个名字,各种酸甜苦辣的记忆就会一下子涌入脑海,仿佛一张张幻灯片在脑海中回放。余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余老师的每一个亲切笑容,余老师的每一堂课,都令我感到无比亲切。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时光倒流,回到那次军训,回到初中课堂上,再听一听余老师亲切的话语,再看一看余老师温和的笑容。

  我也有些后悔,为什么有几次语文课没有好好听讲?为什么有几次语文课与同学们说话?是的,余老师对我失望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对我放弃过。在中考之后,在我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后,余老师给我发了个短信,恭喜我语文取得优异成绩,说这是我三年辛劳所换取的最好报答。

  多么好的老师啊!现在一想起我的初中老师,特别是余老师,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了。

  【点评】文贵朴实,也贵情真,这是一篇不事雕饰的好文章。所写的事,也不外乎学习、军训上的一些琐事,在写法上,似乎也没有刻意安排,但恰恰就是这样,文章传达出一份特别让人感动的情愫,好文章总是这样出自天然。作者没有回避自己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甚至“不惜家丑外扬”,这就不仅有几分勇气,而且有几分胆识了。对自己的问题作毫不留情地解剖,使文章在感动之余,又显示了一份深刻性。再加上简洁的叙述,娓娓道来的语调,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怀,就使这篇文章在当今说假话成风的作文时代,尤显可贵。



看桑叶飘零
日期:2012-03-15 作者:徐文心 来源:文汇报


看桑叶飘零

  徐文心 北京市八十中学高一

  爷爷家有间老房子,打开窗户伸手就能够到院子里老桑树墨绿墨绿的叶子。不过,我从来没有过多地注意过这些“一不小心”就伸进屋子里来的叶子,直到爷爷去世的那一年。

  爷爷以前是名军人,一辈子养成了早起自律的习惯。他一大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摘几片桑叶,泡茶喝。从从容容喝完一杯茶,便去给奶奶做早饭,等到奶奶起来了,餐桌上便已经准备好了一杯冒着热气的桑茶,一桌普普通通的早饭。吃完早饭,奶奶喜欢搬个小凳儿,走到院子里的大桑树下,在绿油油的桑叶的遮蔽下,给爷爷缝缝衣服,补补袜子,快到中午时帮爷爷摘摘菜,洗洗瓜。老俩口退休后的日子就这么简单清闲,不用再为三个儿女操心奔波,终于可以相互为伴,携手同行。这棵桑树,和它浓密的桑叶,陪着爷爷奶奶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有一年秋天,爷爷突然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初秋时,我去看他,他还健健壮壮地在大桑树下拿自制的毛笔写大字,嘱咐我要把字练好。第一场秋风吹过,奶奶就打来电话说,爷爷开始咳血了。家里人轮流去照看爷爷,但是爷爷脾气倔,不住院,也不让人照顾。奶奶便说:“你们都回去,我陪着他就够,他也只听我劝。”

  天气一天天冷了,秋风吹了又吹,院子里的桑叶一片片泛黄,已经不能泡茶用了。即使可以,爷爷也没有力气采桑叶泡茶喝了。他渐渐地没有力气走动,一整天卧在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拉着奶奶的手,和奶奶一起望着窗外的桑树。奶奶有时候把窗户打开,让爷爷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泛黄的渐渐枯萎的桑叶便钻进屋子里看望爷爷。有时候桑叶被风吹得摇摇欲坠,左摇右摆好不容易才通过窗户钻进来,爷爷便对奶奶说:“它和我一样,快不行了。”

  第一片桑叶飘落,爷爷住院了。

  倔强的爷爷还是抵触住院,抵触治疗,他倔了一辈子,但是他的身体背叛了他,他真的坚持不住了,就像那棵老桑树一样,到了秋冬,到了该告别的季节,便同它的桑叶一起,离开了。

  爷爷去世后,回到老房子的奶奶拒绝了儿女同住的请求,坚持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这个她和爷爷生活了许多许多年的房子里。这时候院子里已经桑叶满地,桑树的树枝秃秃的,只有零星的几片叶子还吊在上面,晃晃悠悠的样子,似乎任何一阵轻微的风都会吹落它们。我陪着奶奶扫院子,把桑叶都扫到角落里,空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大桑树孤零零地站立着,像是在哀悼它逝去的叶子,逝去的生命。

  一阵风吹过,又一片桑叶掉了下来,它飘飘荡荡的,不舍地飞下,在空中翻了几个滚,便缓缓地落在树干旁,静静地依偎着老桑树,无声无息。

  桑叶和桑树,生时互相陪伴,叶给树带去阴凉,树给叶带去营养。死时互相依靠,落叶归根,又怎能只是因为感恩?叶和树,生时相伴,死时也要相依。

  【点评】“生时相伴,死时也要相依”,如此平淡地携手一生,看上去似乎没有现代爱情那般轰轰烈烈,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剪影呢?生命的无常带来了分离的痛苦,也带来了彼此亲密的相依。秋风带走了叶子,也带走了大树飘零的往事,只剩下干枯的树干守着冬的寂寞。这篇文章堪称托物寄怀的佳作,作者用她朴实的语言叙说爷爷、奶奶的故事,并用桑叶和桑树的关系来隐喻人世的分离,从而使发生在爷爷、奶奶身上的故事富有了一点哲学的意味。

  (潘海燕)



老蔡
日期:2012-03-15 作者:冯家禾 来源:文汇报


老蔡

  冯家禾 河北邢台七中初二

  老蔡是我的数学老师。

  老蔡的外表挺让人汗颜——一米七三的个头,黑黑的皮肤,四六分发型,经常穿一身棕黑色西服,再配一双白耐克球鞋,典型的中西合璧。老蔡经常在我们诧异的眼光中说:怎么,没见过帅哥?

  老蔡会打篮球。老蔡曾小小感慨过:“等你们长大,我就老了,跳不动了。”所以,老蔡每个星期都要乐颠颠地在操场上“欺负”一回初二小孩。虽然笨笨的没什么厉害,但他心里一定在想,我打篮球比你们想象的要牛吧?

  老蔡的“阴险”是出了名的,“整人”招数层出不穷。他一进教室我们就高度紧张,因为老蔡很可能会点某人起来讲个笑话或者唱一遍校歌。一次小A的作业本好端端就莫名其妙被人撕了。小A慌忙跑到老蔡那里“报案”。老蔡足足盯了他十秒钟,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是我撕的。”说着,指着第一页上的第一道题,“你看,这道题你一直没改。现在离我判这道题那天正好一个月,你重新买个本,把这一个月的作业再写一遍。”老蔡也是多功能的。有天上课讲一道关于鞋子尺码的问题,老蔡突然问:“你们知道什么鞋子有半号尺码吗?”球迷小B立刻蹦起来喊:“耐克!”老蔡又问:“那你有这样的鞋吗”小C平地惊雷:“我正穿着呢。”一下子遇见了知音,老蔡激动得两眼发光,连课也不讲了,跟我们大讲耐克公司发展史,然后谈运动鞋质量,接着又评论NBA。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该死的下课铃响才回过神来。老蔡抛下一句谁想买运动鞋我可以当参谋,就飘走了。

  老蔡张口就冒名言典故。前几天小E胸有成竹地回答了一道几何题,正准备坐下,老蔡蹙着眉瞪他:“梅开二度。”小E见势不妙,连忙把思路捋一遍,可又没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就结结巴巴把答案重复了一遍。谁知老蔡一拍桌子:“三进山城!”班里鸦雀无声,小E差点吓尿裤子,要知道老蔡一不高兴就能把大三角板“抡”过来。小E使劲想也不知道老蔡为什么会这样,干脆心一横,闭着眼睛又把答案说了一遍,死也死个痛快。老蔡突然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满意地说:“三十六计——兵不厌诈,不错啊小E。”

  有时候,老蔡也很马大哈,颠倒黑白,对错得反着看。老蔡咬字不清,舌头和脸成比例的大,把hen(很)读成heng。老蔡也父爱泛滥,连手机铃声都是他宝贝儿子的呀呀学语。老蔡童心未泯,告诉我们做应用题前一定要表情夸张地说:“哇,这道题有图,还是彩色的!”……

  我们不愿对老蔡喊老师,总是直接喊“老蔡”。我们也喜欢搞点小恶作剧,比如掐准时间捏鼻子喊一声:“翠花,上老蔡!”老蔡就抱着作业本姗姗来了。我们大笑。老蔡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又笑而不答。老蔡便也跟着我们傻笑,于是我们就笑得更欢了。

  直率,狡猾,严谨,幽默,思维扩散性,超自信,有个性……不错,老蔡的确是个数学老师。

  【点评】这是一篇亦庄亦谐的好文章,既像小说,又类散文。好的写人物的文章往往有个特点,就是情到深处偏不写其专业,而只是绘形绘神,把一个鲜活的人物活活托出来,比如汪曾祺写金岳霖、写沈从文,都是如此。本文也有此神韵,这是很文学的写法,读来很有感染力的。本文的语言俏皮、幽默,有韵味;结尾的绾结也很见概括力。不足的是,文首文尾尽管都提到了“数学老师”,但因为没有突出“数学”特点,所以使得“数学老师”这个词语有点罩不住了。



不能忽视的爱
日期:2012-03-15 作者:琚京蒙 来源:文汇报


不能忽视的爱

  琚京蒙 北京市良乡三中初三

  在我看来,母爱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亲情,也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很多时候,母爱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亲情。

  我一直觉得母亲很啰嗦。

  每天早晨,我刚洗漱完,母亲就已买回早点。若是冬天,寒气常常会模糊她的眼镜片,她从镜片上方看着我——看我不慌不忙的样子,她总是重复着那句老话:抓紧点,要迟到啦!我依旧是不慌不忙。倒不是有意气她,实在是早上起来有点慵懒,快不了。母亲又从厨房端出牛奶,看着我坐下来慢慢地喝,便又丢下一句:吃快点,要迟到啦!才去匆忙洗漱。

  你说母亲是不是有点啰嗦,难道她不说,我就做不好这些事情吗?

  然而,一件极细小的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母亲啰嗦的看法。

  上学期,我们周六补课,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冬天天亮得晚,但七点路上已有很多行人,应该是安全的。可母亲不顾我的反对,坚持要送我,说什么沿着河边走,树木幽深,很不安全。我根本不想听,也不愿意听,嘴里嘟哝着:“别的同学不用送,就你送,你不嫌丢人?!”可她是铁了心的箭矢,发出了就不回头,“等真出事了,后悔就晚啦。”

  我很无奈,便故意走得老快,一会儿,便把母亲甩到后面,而母亲总是不依不饶地跟着。到了补课学校门口,我扔下一句“到啦”,便头也不回地走了。一来,我是暗示她向后转,二来我也怕碰见熟悉的同学。这样的情景一次次重复着。直到有一天,我到校早了,学校还没开门,只好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一个后到的同学告诉我说:“我看见你老妈啦!”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路口,看见母亲一直往这边眺望,发现我看见了她,便匆匆转身走开了。此时,我的喉咙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母亲那偷偷眺望又怕女儿埋怨的慌张的眼神,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懊悔,懊悔少不更事的我,为什么这么久不能理解、不能读懂母亲的一番话语、一点“啰嗦”。我知道,母爱——这人间最无私、如太阳一般热烈灿烂的亲情,在习见的日子里真的是容易被忽视啊!然而,这恰恰又是最不该忽视的!

  母亲,我愿一直被你牵着手,不用担心去和留。当我人单影只的时候,母亲,我是多么依赖你的守候。如果可以,我梦想你的臂膀永远是我幸福的依靠!

  【点评】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原题是“不能忽视的 ”,让学生自己填充词语,完成命题,然后写作。这个空格可以填具体的物象,比如人、风雨、微笑,也可以填抽象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失败、爱、安静,还可以填一个短语,比如早起、一段历史、一次春游等,填什么、写什么决定着作者立意的高下。

  本文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并把它放在母女的情感冲突中展开、扩大,使一位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格外动人。小细节里往往蕴藏着大智慧,这既是一种聪明的写法,也是一种深刻的写法——写细小的东西容易写透。自然亲切的语言使得文章颇有一份感染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32 , Processed in 0.0625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