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4G时代的阅读徐梅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8 版)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时代看似丰富多元,但是,若人的心灵不饱沃,且无所依傍和支撑,在多媒体信息风暴的裹挟里,生命的内在恐难免彷徨。
4G阅读仿佛烫手山芋,该怎样拿,吃还是不吃?
享乐是4G时代的阅读隐忧。声色犬马,可谓4G时代的指代词。一点一拨,声形音色字飘然而至,便捷、多彩、功能强大,优势可圈可点,无需行家里手的指点,青年和幼童皆操之游刃有余。摩天大楼,市井街头,乡间小径,都可见埋头点击者,伴随的新名词纷至沓来:读图,彩铃,游戏,电子书,PAD,手机报,微信,这些能否和指向精神和心灵的经典阅读媲美?
虽然乐观派主张,在4G时代,人们既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三余时间”,非但尽收古时的冬日、夜晚、阴雨天这三时,也能在衣食住行做的任何间隙点开一读。但不可避免地,碎片化也是4G的时代指征。阅读,究竟是死是活?这个从电视产生开始就被质疑的问题似乎化成永恒一问?普通人离阅读,是相距杳渺还是咫尺?
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逾5.6亿,手机网民4.2亿,均居世界首位。4G智能终端正以凌厉的攻势,席卷手机网民,进入汹涌的多媒体信息浪潮,这一点已很难被忽视。这让我想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他有一句名言值得在4G背景下回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在无形有形纵横交织的网络和线缆里,人们或静止,或穿行于网际间,这一必然的情景,让人思忖,4G时代之于普通人,该怎样能留存阅读的意义?
想像力会带来有意趣的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让自己置身于新奇的世界,不倦怠,经验从未有过的经历,而有探险之趣,我因此坚持,文字最富有想象力,这相通于明朝于谦的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再者,文字与哲学相辅而行,它对心灵的启蒙和慰藉从古至今,从未止息,因此,阅读文字是生命需求的至重之一。无论现世实用,还是内在需求,均可从阅读中来。
所以,4G时代,只要文字还在,想像力和文字对于普通人的价值即还在。
管窥历史或当下人的传记,我们皆可见,有趣味的生活离不开阅读,现实的成功离不开阅读,有力量感而传世的启蒙思想离不开阅读。
4G时代的个性化服务技术,让普通人能自主地翻开一页。只要我想读书,我即能读书,我因此更会生活,更会工作。这是4G时代的一种可能。4G时代还是激发普通人自我意识的时代,其渴求会无比鼓胀,阅读可以帮助人实现自我,满足需求;4G时代是刺激普通人想像神经的时代,其欲望绵延无边,阅读可以帮助人审思慎行,合道而行;4G时代是为普通人准备的时代,是“多元而美”的时代,阅读可以帮助人望见美,走向美。而富有想像力的文字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憧憬,从而提供模仿、创造的内在动力和路径。
我因此想召唤每一个游离于阅读的人,用读书,去拥抱4G时代,不必拘泥于或粗糙或精致的纸面,或固定或移动的电子终端,继续引领每一个普通人行进在读书的道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让每一个普通的生命寻到抵达自己的那条路。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经典中的那一句,其实在传达一个亘古未变的真义,审察,体悟,才可觉察自己,领会生命真谛,理解人生因果,明了自然神奇。每一个生命都是从自然天地中漫步而来的奇迹,听来玄妙,其实朴素。4G时代最令人喜悦的,莫过于它最大限度地消弭了阅读的隔墙,它让普通人真正地开始亲近阅读,享受阅读,为阅读所滋养和提挈。
在超薄轻盈屏幕的点触中,我们直觉了主体操选的灵敏和快感,但失却了触感能回归自然的纸张和墨色之香、味、形的机会。这是4G阅读的一种失去,非但如此,无辨识力的读者还可能迷失在4G的虚假和诱惑中。
因此有人批判,说我将飞扬和安放心灵的理想,纯真地寄放在4G技术上了。这很像美国曾有的“100美元笔记本计划”,倡导和推广它的是数字大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数字化生存》的作者,《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而时至今日,这一试图用技术帮助贫穷孩子的美好夙愿似乎在风中吹拂了八年,效果并不显著。看来,技术必须辅以人文,才能从薄而乏力中走出。
在历史人生任何苦痛快乐的行走中,沉沦的人大多无书,平乐的人总与书为友。无论听书、读书,无论是看秦时青面獠牙青铜祭器上的金文,还是高贵丝滑绢帛上秀丽的行楷,抑或草纸、普通印刷纸、铜版纸上刊印的现代简体字,再或者朴素的电子书、流光溢彩的PAD读物,无论何种阅读载体,也无论何国别的文字,在经年累月的人类文化的璀璨创造中,经由阅读而共享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至美至丰的携带和呈现。
4G时代,一个普通人也能享受读书之趣之用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