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交网络为何缩小社交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1 00: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社交网络为何缩小社交圈?




  上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新微博;坐在马桶上也不忘记浏览各类社交网站;看到美食,不是先伸筷子而是先拍照片上传微博;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同学,所有人的近况都从网上了解;即使是面对面的同事,也要通过各类社会网站进行沟通……近日,“社交控”一词新鲜亮相。“社交控”并不是一个疾病的代名词,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在你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对你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你的老板感到不满,那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如今,就连Twitter都在鼓励大家少发帖,可想而知,这个问题已不容忽视。



  2011年11月,社交网站Twitter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极简公告”(Bulletiner)的创意,即用户每人每天只能发一次帖。这似乎与Twitter最初的激励机制背道而驰:曾经,为了赢得注意力,Twitter鼓励用户多多发帖,通过刷屏提高自己在众多“围脖”中的可见度。自去年起,Twitter、Facebook、微博等社交网站就开始发布各种扩大社交圈的应用,以此“笼络人心”,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而网民对各种社交网站更是愈发上瘾。2011年4月,智联招聘发布的《职场人使用社交网站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2.0%的白领几乎整天都挂在社交网站上、随时关注更新动态;35.3%的人选择有事没事就上去看看,一天登录三四次。社交网站用户的“忠诚度”着实不低。
  既然如此,Twitter等为何要在此时提出缩小社交圈的创意呢?
  原来,不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员工过于迷恋社交网站,这让不少企业的管理者们忍无可忍,并着手采取“屏蔽”等强硬手段。《职场人使用社交网站现状》调研报告同时显示:两成受访者承认,耗费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过多,或多或少影响了工作效率。四成白领所在企业为保证工作效率而无奈选择将微博等社交网站直接“屏蔽”。2011年9月,网络营销公司WebiMax的首席执行官肯?维斯涅夫斯基向商业英才网(BNET)的“问问专家”栏目提出书面要求,抱怨他的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浪费大量时间,三位回应的专家中有两位建议:如果员工需要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老板应设置专用电脑,或者“在背后监视他们”。
  然而,又难怪用户频繁关注。因为,所有社交网站都会逐渐被过度分享而冲击,用户或许会发现,想看到某个关注“好友”的信息,也要大海捞针一番,因为每分每秒都有新微博被发布。“极简公告”的创意,正是为了保护用户免受“污染”,也防止你的信息成为他人的一种“骚扰”。
  其实,早在2011年2月,美国一家用户仅有十几万的移动社交网络创业公司Path,就获得了8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正式开始打造他们的社交网络“小圈子”。Path规定,他的用户每人最多只能关注50位“好友”。这样的人数限定,是根据进化人类学家R.I.M. Dunbar的研究结论:人类的脑容量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亲密关系,即便在数字化世界中,人类也无法维持超过150份的亲密关系。Path团队在调查后推算出,社交网络用户关注的“好友”中,最多有5人是最亲密的亲属朋友,15人左右是常用联系人,40人左右是信任其发布的信息的人。
  而在规定了有限的关注对象后,Path的用户将从广播党和自我炒作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而避免过度分享造成的信息泛滥。Path的网站因限定好友数量,而加大了迅速普及的难度。但消息人士透露,Path活跃用户中有20%每天都使用其服务,用户活跃度与社交游戏公司Zynga相仿。
  作为社交网站用户的你,是否已开始感受到“刷屏”不再是快感,而是埋葬于信息中、淹没于吐槽中的痛感?为了让社交网站不成为“信息公厕”;让企业管理者们无需动用监视或屏蔽的手段,留给员工更多“自由”。我们可否尝试一下:将微博中关注的“好友”删减到50个;然后发布一条极简公告:亲,今天不刷屏哦!



辑 / 芷茗 插画 / 小黑孩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28 , Processed in 0.0969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