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阅读=伪阅读?危阅读?慰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1 00: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阅读=伪阅读?危阅读?慰阅读?


文/范国平
微阅读时代,人人都是知情者。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哪里地震了,哪只大佬被双规了,哪个名人家的母猫又怀上了龙凤胎……
微阅读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
我们可以随手转一篇喜欢的博客、QQ空间里的文章、一条回味无穷的段子、一句话,可以抓拍并发布一张照片、一段视频。
微阅读时代,信息越来越标准化、轻松化、便捷化,
我们看上去懂得更多,甚至不需要再思考细节,但离真相越来越远,
信息伪装成知识将我们撑成了胖墩,我们却越来越无知……
人变了,书也变了
    读
书曾是有钱人的事:穷养猪,富读书;
    读书曾是很浪漫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
    读书曾是极具想象力的事:书中自有黄金屋:豪宅;书中自有颜如玉:美女;
……
其实在有这么多好处的年代,读书还是很小众的行为,是某些阶层的特权和标签;相应地,那个年代的书,少而精;读书人也有着崇高的目标:经天纬地、治国安邦。
当读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读得起书时,人变了,书也变了,写书的门槛低了:伟人出红宝书、小局长写日记、芙蓉姐姐出自传、唐骏写《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多了,也就俗了,不仅俗,还假。
保健书推销绿豆、养生书制造神仙、励志书告诉你如何复制成功……当你将这些流行畅销书买回家,还没来得及翻几页,这本书连同作者一起出了问题,想退货都找不到门路……
所以,有话语权的人是不读书的,比如官员、专家、学者;聪明人也是不读书的;其余的人对书也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不相信;
所以,尽管卖书的越来越多、买书越来越方便,但买回去真正读的却不多。
虽然读书人不多了,但卖书的还是要弄一些畅销书出来。如果你留心各类跟图书销售有关的榜单,你不难发现,畅销书永远是这几类:教你如何成功,教你如何暴富,教你如何养生,教你如何对付自己的老公或别人的老公,告诉你过去的皇帝多么好玩……
所以,人变了,人选择书的眼光变了;书变了,读书的意义也跟着变了——没人再相信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没人再会将读书跟进步联系起来(读入党指南除外),读书的目的无非是:
1.炫耀,显得自己渊博。例如,凤姐自诩年轻时就读《知音》和《故事会》;
2.追星,了解偶像动向。例如,学着别人买一本韩寒的《独唱团》、郭敬明的《最小说》、家庭期刊集团的《赢未来》,硬着头皮读不下去了还不敢吱声;
3.练功。比如购买一本《世上有没有神仙》,学习道家的采阴补阳术。
……
浅阅读
功利化阅读其实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图书文本简单、直白、文少图多,标题煽情,例如:《将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周正龙带你去拍猫》、《微距达人陈冠希》、《我是如何一夜从穷小子成为亿万富翁的》……
信不信由你,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浅阅读时代:绝大多数人不需要精致阅读、系统阅读、深度阅读,读书只是为了获得碎片化的信息,知道是什么、如何用,不需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
市场经济环境下,庞大的社会需求一直是推进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当浅阅读成为潮流时,就催生了便于浅阅读的各种媒介手段。这些媒介与互联网媾和后,一个微阅读时代就到来了。
微阅读时代
一个时代的形成,必须有人、有需求、有交易平台。
微阅读时代,是由文本、媒介、人构成。
首先是文本。例如限制字数的手机短信、微博、凡客体作品、楼堂馆所墙壁上挂着的巴掌大小的广告牌上的标语等。这些文本的特点是,拒绝修饰,用最简练的语词精准地传递信息。例如,“中国移动农民卡,一边耕田一边打”,短短14个字,公司名、产品类型、推广对象、适用范围……都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不过,这类文本形式自古就有了。
追溯文字及印刷技术的发展,我们很容易理解老祖宗们为什么写东西言简意赅。因为那时在龟甲上刻字,在石头、铜器上刻字,在竹片上刻字,在精美的布上写字……难度大、成本高,所以极少人有财力长篇大论,无论大事小事,只能用微文本表述。
随着印刷技术、造纸术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有人写小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白话文,反对微文本。此后,长篇大论越来越多……鲁迅先生曾经在《秋夜》中这样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然而到了今天,这样的表述完全不符合微阅读对文本简约化的要求,所以他的很多文章被请出了中小学课本(娱乐地解释)。
谁说得清,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
其次是媒介。
今天微阅读氛围如此强大,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发展。除了早期的各种山寨版本媒介外,互联网普及以来,微阅读媒介已经发展到了3.0版。前几个版本锻炼了队伍,初步培养了微写作意识。
1.0版。1990年代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挂在腰间的BP机。呼叫者需要先行组织好语言,然后打电话告诉寻呼小姐,再由她传递到被呼叫方的BP机上。由于需要经由第三方传递,相当于过滤了一遍,所以属于三俗的内容基本被寻呼台私吞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表达的尺度。例如,拨打128台寻求2345909先生,“小姐您好,请呼2345909杨先生,内容是,你他妈的跟我争马子,小心老子废了你……”估计话没说完,呼台小姐就挂断电话,说不定直接转去110了。
2.0版。1998年后中国移动开通的手机短信平台,延用至今。对于不善于表达的中国人,能发短信的手机真是件宝器,平时喝多了才敢说的话,指头摁摁就发了出去;当面吭哧半天没话说,最后却磕巴着留下一句,“还是短信里告诉你吧。”由于中国人民太喜欢发短信、读短信了,所以,政府干脆组织红段子大赛。手机短信为微阅读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庞大的群众基础。
3.0版。当今更丰富多彩的媒介形式:通过3G手机,不仅可以收发文字,还可以传收图片;通过微博,名人能瞬间将一句脏话“我靠”传给几十万粉丝分享,普通人也可以发出怒吼:“狗日的,城管又打人了。”
旺盛的需求催生了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又为微阅读时代的到来推波助澜。
最后是人。人历来是历史的推手,是技术的倡导者和受益者。微阅读的魅力,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即时、互动、平等的形式: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谁最接近现场谁就最权威。与传统阅读相比,这实在是一种颠覆。而且,这种平等互动、即时分享的形式,也符合当代民众的普遍诉求。
微阅读,伪阅读,危阅读
然而,我们能这样微阅读下去吗?当置身于一个没有任何信号的环境中,我们又知道什么,我们还会思考吗?
梁文道曾在《有梦想,但梦想是什么》一文中表示他的疑虑,我们呼唤年轻人,年轻人也出来了,但他们也说不出新东西,唯一标榜的就是年轻。
在微阅读年代,只要玩一两件新媒体、有充足的时间上网,就似乎什么都知道。所以,当年轻人发现长者的信息量跟他差不多,甚至不如他时,就开始不屑了,你比我强不了哪去,你知道哪里着火了,哪里干旱了,我也知道……
一个大腹便便的农民企业家,包里装着港版水货3G版 iPad,研究了N天好不容易学会了收看新闻,于是,底气足了,从南海军演、美国石油战略,到德国大众汽车的新节能技术等,侃侃而谈。
然而,在微阅读环境中,随意抓取的只是碎片化的标准信息,不需要思考,甚至连理解都多余。这样的阅读,其实是伪阅读,就像看肥皂剧那般,永远提高不了心智。
微阅读,也是危阅读,一种弥补空虚的自慰式阅读。
一个民族,如果大多数人沉迷于微阅读,并以为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正常学习方式,那对于整个民族智性的提升,是有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35 , Processed in 0.0920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