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云书包”促进主体智慧发展 金陵叙事
一、电子书包能否取代传统书包 两年前,《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2010年8月7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 (Techonomy Conference)上语出惊人:纸质书将于5年内消亡。此后,电子书包便大行其道风靡我国基础教育,大有取代传统书包之势。 但是,在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情况。一方面,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国内教育信息化先行地区与学校认为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必将取代传统书包。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影响电子书包的实验与推广。 我们不妨把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梳理如下: 1.轻便型电子终端产品 大多数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商认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等都能作为电子书包。 由于新闻出版总署表态“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汉王和方正等数十家电子书阅读器企业先后推出“电子书包”产品,定位在继早教机、电子辞典、点读机、学习机之后的第五代学生教辅产品。联想、三星、索尼、松下、惠普、英特尔、微软等IT巨头更不甘示弱,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书包计划。实际上,这类电子书包无非是装有学习内容的电子终端。之所以五花八门,除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之外,主要原因不外乎追逐商业目的的“炒概念”。 2.电子书包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 祝智庭、郁晓华认为,“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是电子书包的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第一个“硬”的要素,两个“软”的要素在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居核心和主导地位,在“硬”的基础上如何架构“软” 的支持和应用将成为决定电子书包成败的关键。这个表述,成为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权威表述。 3.电子书包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这个观点其实已经看到了围绕电子书包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已经大大拓展了“书包”的内涵,电子书包的概念已经容纳不下“云计算”背景下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用系统平台来取代“电子书包”的表述,并且开始把主体引入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把电子终端、学习资源整合在学与教的系统平台中,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在实践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4.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解 我国台湾地区认为,电子书包(E-Schoolbag,E-Bag ,Netbag )是一种个人可随身携带,具有电脑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 这个定义包括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泛在学习的宗旨,把电子书包视为适应网络时代学习环境特点、替代传统学习方式的工具,并且把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展到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泛在学习”方式。 分析上述观点,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的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原因,而且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发展的走向。 造成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原因: 1.谁来买单 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和平台服务,都需要企业参与。但是,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教材由政府买单。如果采用电子书包,理想的终端是平板电脑,3-4千元一台的终端设备由谁买单?终端里的资源由谁买单?由终端连接的网络服务由谁提供和买单? 现在无论台湾还是大陆的实验学校,使用的电子书包都是由政府付费的,如果所有的中小学生都用上政府提供的电子书包,对各地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如果由学生家长负担,恐怕很多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家长都难以承受,极有可能产生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教育不均衡的发生。 2.电子书包里面放什么 电子书包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无疑是围绕电子教材开展学习活动。因此,电子书包里必须能够呈现电子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无法呈现电子教材,任何终端都不成其为电子书包。 但是,由此带来的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利益调整不可避免。虽然有关人士认为,只要拥有教材内容,电子书包在全国的普及也就一年的时间,而且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和学校表示可以接受拥有教材内容的电子书包取代现在传统纸质课本。虽然“人教网”总经理已经表示:“人教社面市的所有教材形式都是数字化的”,并且“人教网”已经从事网络出版业务、开发数字产品,所开发的基础教育新课标教材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但是,电子书包的推进仍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一旦教材实现数字化,传统出版业将面临绝境。目前国内至少70%的出版社是靠教材教辅资源生存,而且有企业就是靠教材发行为生。如果政府要求出版社必须提供电子版教材,那么传统出版业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依靠发行教材生存的商家也将因为失去传统物流的必要性而丧失其生存的理由。因此,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博弈已经超出教育部门能够协调的范畴,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需要时间,它们能否依据市场法则实现网络时代的利益调整,将涉及电子书包能否取代传统书包。 此外,教辅资料、数字学具等其他教学资源的出版、预装等,同样面临数字出版业、校本开发与传统出版业的博弈,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也需要时间,也会影响电子书包发展的进程。 3.谁来实现教育服务的开发 电子书包不仅包含数字化教辅书和数字化学习工具,还将在此基础上向学习管理数字化领域延伸扩展,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与电子书包之间的关联,包括由于使用电子书包发生的学生使用电子书包从事学习行为管理和绩效管理,教师使用电子书包从事教学组织、管理、指导、评价与学生学习的关联。如果不能实现这种关联,电子书包的功能将大打折扣。然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无力承担这项工程,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企业和社会相关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前在公共服务平台协作方面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这种探索的进程会直接影响电子书包推广的层次和水平。 电子书包发展的走向: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电子书包理论与实践相悖的事实,制约电子书包在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推广,有必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升级对“书包”概念的理解,合理规避矛盾,使“书包”的概念与“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关联起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在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宏观规划和电子书包的微观实践基础上,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架构,完全可以把实体书包(包括传统书包和电子书包)升级为移动的、虚拟的、概念的书包——云书包。 二、电子书包向“云书包”升级 “云书包”的概念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到“云计算”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产物,最早由笔者在“2012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研讨会(2012年11月26日)上提出。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把书包的实体放到“云上”,更大程度让学生的肩膀减负;二是把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工具选择、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系统架构上来,办好教育工作者能够办好的事。 “云书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只要能够使用终端享用云上提供的各种“云服务”而不必知道享受的服务来自何方。前提是有网络、有终端。电子书包撇开其预置内容,其主要特性就是移动学习终端,无论你称它为电脑(包括PC、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还是“书包”,都不会改变它的特性。 物联网是新一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慧校园就是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移动终端不仅能够实现课堂学习功能,而且可以通过身份认证,随时随地登陆云端的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数字图书馆,以及进入数字实验室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技术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为了适应“三通两平台”建设需要,拓展教育创新空间,促进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战略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肩上过重的负担,我们丢掉实体书包,把“书包”架构在云上,使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只要在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就能“拿出”“云书包”里的资源开展学习,包括同伴互动、师生互动、与专家互动等内化学习资源的方式,激发主体智慧创新。这样,你不一定要背着实体“书包”到处跑,只要有终端,无论移动终端,还是在学校使用机房PC,抑或在家里通过PC、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上网,都能获得电子教材、辅助资料、学习工具等学习资源。尤其是在没有移动终端的地方,只要有PC、能上网,一样可以享受“云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终端不动人可以动,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能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可以不失为化解山区、牧区、经济欠发达农村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种选择。这样的特性与功能,只有虚拟的、作为“云计算”组成部分的“云书包”能够实现。当然,“云书包”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更为理想。 试将传统书包、电子书包和云书包比较如下: <IMG title="让鈥溤剖榘澊俳魈逯腔鄯⒄ 金陵叙事" alt="让鈥溤剖榘澊俳魈逯腔鄯⒄ 金陵叙事" src="http://s11.sinaimg.cn/mw690/001Hpjpzty6EAZ67VGOca&690" width=690 height=354 real_src="http://s11.sinaimg.cn/mw690/001Hpjpzty6EAZ67VGOca&690">
图示:智慧校园书包解析与选择 三、智慧校园与“云书包”促进主体智慧发展 “智慧校园”最早由我国浙江大学于2010年10月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具有无处不在的、便捷的上网环境;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拥有一个系统(物联系统)接入——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照这样的设想,未来“智慧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云计算平台;三是物联感知系统。涉及网络系统建设、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服务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等。此后,“智慧校园”很快引起高校和有前瞻发展需求的中小学的关注,渐渐成为热门项目。 当前“智慧校园”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体在“智慧”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倡导者的足够重视,“智慧”尚停留在主体的“对象”的意义上,实质上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概念下的延伸,缺乏信息化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的研究,存在着数字化校园新版的概念炒作嫌疑。而促进主体创新智慧发展正是“智慧校园”最重要的应有之义。 因此,把主体智慧化引入“智慧校园”领域,使“智慧校园”成为网络无所不在,工作(流程)智能主导,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智慧发展,实现智能化工作环境(客体)与人(主体)的智慧化发展的有效统一,从而提升“智慧校园”的内涵、质量和层次。 “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基础设施网络化,二是教育管理智能化,三是师生发展智慧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是“智慧校园”的前提,教育管理智能化是“智慧校园”的运作方式,师生发展智慧化是“智慧校园”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个根本目的和归宿,把客体智能化和主体智慧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校园”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数字化校园。 “智慧校园”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离不开“云书包”。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的新发展。其主体智慧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管理者发展三个方面。 学生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学习活动实现,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的内容及其相关资源,都可以通过“云书包”随时随地地获得,使学习具有了“泛在”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智慧校园”架构下,学生可以通过“云书包”获得学习任务、内容和其他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同化”,并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顺应”,把知识传递的学习过程改造成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使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以及网络工作坊研修等形式实现。在“云书包”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微课程,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设计学习任务,并且在必要时介入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以及通过课程评价检测课程开发与学习设计的效果。尤其是涉及“云书包”的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的网络工作坊研讨,成为教师分享信息、借鉴经验、碰撞思想、激发教育智慧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平台。 教育管理者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云书包”架构、课程开发指导、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教学组织与学生活动组织等方式不断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改进与创新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组织。 只有当学校学与教的主体智慧得到充分开发,“智慧校园”才能称得上名符其实。而“云书包”,则在“智慧校园”中起着最基本、最核心的启迪主体智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 [4]杜恩龙,安岩,陈静.电子书包推广面临的十大障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26-27. (作者单位: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本文刊发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P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