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今两大稀缺:常识认知与历史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17: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今两大稀缺:常识认知与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常识》重版序言
作者:章立凡      时间:2009-08-03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前辈史学家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自1963年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出版,第二年出齐八册。此次重版,仍按原有体例,合编为一本。本书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和一般读者,但参与选题和审订的,有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何兹全、戴逸、汪篯、陈乐素、胡厚宣、谢承仁等史学名家;一些当时较为年轻的撰稿人,后来也成为著名学者。“大家编小书”是本书质量的前提之一。
  这套历史普及读物,上溯至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近年的考古发现,已将中国猿人的活动上限大大提前了),下止于中华民国创立初期,时空跨越50万年。吴先生在原序中,曾提及这套书的三大特点:一是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不同于专业论文。二是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三是文字通俗,识字两三千的读者都能读懂,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
  有读者可能会问:46年后重新编辑出版这套《中国历史常识》,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两样东西稀缺:一是常识认知,二是历史反思。常识是全人类共通且认同的识见,体现了文明的价值。例如“民主是个好东西”就属于常识,但被长期屏蔽,今天不得不重新补课。又如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光明也有阴暗,缅怀历史的辉煌固然可以振奋人心,揭示历史的耻部也有助于避免重复错误。
  在本书出版前6年,曾有一位著名学者批评当时的“四大倾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些既不尊重常识,也不尊重历史的倾向,很快结出了苦果:“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颠覆了常识和历史,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经济和政治上迭遭重挫,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苦难。本书的主编吴晗先生,也成了“文革”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但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在今天的教科书上只是一笔带过。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时空记录,今天的现实,明天将汇入历史,因此,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以及各种偏见和利害关系的制约,往往令历史的观察和评述难于客观,甚至被有选择地屏蔽。在常识中掺入“狼奶”,造成时序上越贴近现实的历史,越是难于表述。但我们仍可从凝固的历史镜面中,对照现实并发现真相,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史为鉴”。
  从常识的角度认知历史,还原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对真相背景的分析,最后才谈得上评说。本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宗旨,但由于写作背景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叙事观点中不免带有成书年代的印迹。重编者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做了适当处理,也希望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有所识鉴。
  2009年5月12日  风雨读书楼
  《中国历史常识》,吴晗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重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1:25 , Processed in 0.1262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