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课,一个奇怪的名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06: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课,一个奇怪的名词

陈文芳



  2014年1月2日上午,我到福州市金山中学听了两堂公开课。两堂课结束之后,我才注意到教室后面的横幅,原来这两堂课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络课。


  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网络课”这个词,越琢磨,我越觉得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词。


  什么叫网络课呢?如果按我听到的这两堂课的教学流程来看,我倒是发现了一些共性:一,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二,电脑上的教学平台要设计成网页的样子,有主页,有链接,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形式,像回帖、发邮件一样,在键盘上敲好字以后,只要点击“提交”或“发送”即可完成。四,老师有一台主机,可以控制每个小组的电脑。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查阅资料,上传信息。老师主讲的时候,所有学生的电脑,都将被调整为“主机控制模式”,这时候所有的电脑都只能看到同一个画面。


  但是,实际上两位老师在上课时都用到了电子白板。为什么不把这样的课堂叫做白板课堂呢?


  在没有听这两堂课之前,你如果要问我“网络课”是什么,我可能会说,应该就是像网易公开课那样的课吧!或者说这是一门新的学科,就是教别人怎么上网,怎么利用网络的课程。我怎么都不会把这个陌生的词跟某一类的课堂形式联系在一起。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反对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相反,我欣然接受信息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我觉得教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熟悉、适应并真正融入到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世界。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它不再以一种工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代步、代工),而是全面、深入地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身心灵的延伸,它渗透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传统教学的一个新的载体,那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就只是给传统课堂换了一件衣服而已,比如,把过去的纸质课本改成现在的电子课本;把过去的学生在练习簿上写的作业,换作网络提交评论的形式;把过去倾听其他人在课堂上的发言,换成在电脑上看每组学生的评论文字……


  如果我们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传统教学的一个新的载体,那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就只是给传统课堂添加一些华而不实的装饰而已,比如,课堂活动形式数量和花样都有所增加(但学生真正的学习活动却不一定增加);课堂的某些模块变得更加精致,以更多直观、美观的图片和视频替代对某些具有画面感的文本的讲解,以更灵活形象的课件替代传统的笨重又不够形象的教具;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多(但这种“多”是不加选择的“多”)……


  如果我们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传统教学的一个新的载体,那么,我可以豪不犹豫地断言,这不仅不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捷,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成为他们日常教学的绊脚石,成为累赘。


  教师要想真正地在教学当中运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比如像上第一节课《经济全球化》的陈蕾老师那样,她认识到,网络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资料库,网络对于她而言,首先具有图书馆的功能——这也是我想说的“最简单的方面”,即通过信息技术检索、甄别信息。在信息技术时代,这种信息检索和与信息甄别能力,应当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具备这样的基本功,教师才能在浩瀚无垠的网络图书馆里淘到最佳的,最适合你的教学目标的,也最适合你个人教学风格的资源。当然,如果你具有足够扎实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甄别能力,你会发现,适合一堂课的资源远不止一个,某一个资源也可以同时适用于多种课堂。


  不管在哪个时代,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都需要思考三个基本的问题,即“该教什么?为什么目的而教?拿这些内容教谁?”(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寻找教学资源的活动与他在教学活动之前对那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是没有先后之分的。他可以是先思考了三个基本问题,然后去寻找资源;也可以是寻找到了一些较好的资源,这些好的资源又促进了他对这堂课的思考。


  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只是拿出来给学生看看而已,教师自己必须对这节课要运用的资源有很深入的理解与分析,这样他才可能在课前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才可能在课堂上做出更合理的引导和推进,最终把学生引向通往森林深处的小径上。


  陈蕾在这堂课开始时播放的那个短片《人气商品越洋记》,选材非常合适,但问题的提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我觉得她提问题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提问题的语调还可以变化多一点。另外,我还觉得这个视频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很多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的、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陈蕾并没有引导学生继续挖掘,这或许与她对资料的解读还不够有关。但我觉得另一个更重要的限制这堂课继续深入的因素,是那些所谓的课题指导者对“网络课”提出来的诸多具体要求。


  在分析《人气商品越洋记》这个短片的环节,陈蕾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的生活语言向学科语言转化,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意识。这样的语言转化,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不过,在语言转化的灵活性方面,陈蕾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陈蕾设置的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探讨“苹果公司与台湾富士康公司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是,似乎又是为了遵循“网络课”的具体要求,在这个环节,陈蕾安排了十分钟,让学生上网检索相关信息。我觉得,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前抛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在家里检索、整理并优化信息,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让课堂的这十分钟成为学生交流、对话、辩论的十分钟,可能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更深入一些,课堂的氛围也可能会更好一点。


  尽管陈蕾是她们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最为熟练的教师之一,但这堂课因为处理设备导致课堂停顿的时间,全部加起来的话,至少有一分半钟。这样的停顿让人感觉很难受,就像行驶在年久失修的马路上的汽车,时不时就来一下让你有点难受的颠簸。这个问题主要出在修马路的人,以及负责修马路的机构,而不是出在驾驶员和汽车上。也就是说,那些负责生产设备的人,应该让设备来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通过非常难受的方式去适应设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02 , Processed in 0.0928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