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8 05: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3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4-02-19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此前两年民众对教育改革日趋低落的期望再度提升,人们对制约教育改进的真实原因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为理性的认识。2013年整体教育改进的实际行动不多,进展不大。教育改进在各方面遇到的阻力和挑战依然没有减弱,一些领域还出现公开化和对立化,人民对教育改进的需求仍在不断积聚状态。
一、2013年中国教育的年度改进状况
2013年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绩效不明显,在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教育经费保障进一步到位,但教育经费管理亟待改进;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在一些省市得到落实,在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尚没有决定性进展;民间力量推动教育改进动力增强;教育公平公正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资源均衡推进缓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路径不明确,政府促进教育改进思路与模式有待完善。
2013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提升民众对教育改革的期望
2008年启动《规划纲要》制定引发了民众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期望,随着2011年后《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进展不理想,民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期望逐年降低,用脚投票现象逐年加剧。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为综合改革确定了方向,倡导人民主体,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描绘了公平、责任、信心、尊重的教育前景;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这些提法成为政府的新承诺,再次引起民众对一直最关切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期待,同时,民众对能否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缺乏信心。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彻底的改革。
(二)教育经费投入得到基本保障
2013年底,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历史性实现4%的目标,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经费投入得到基本保障。
2013年,中央一级教育经费投入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各省市增长不均衡,西藏2013年教育经费投入首次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14.6%,为增长比例较高的省区。
(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起步
多方面零碎的实践表明中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起步。
2012年底前,除西藏等少数省区未制定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政策外,29个省市区制定了相关政策。2013年全国近20个省份不同程度地放开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但依据已有的10个省份数据,实际从这一政策受慧的人数有限,共计仅有约4800名考生参加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一些地方以户籍认定资格的政策受到质疑。
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高考招生改革大方向外,2013年北京市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13年12月,英语四六级在CET考委会官方8月份公布改革统一题型后首次实施,引导学生加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首次实行同一考场内“多题多卷”。 此外,确定并公布艺考提高文化课分数线。教育部于12月表示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举措包括拟对外语考试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报考高职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探索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九年一贯制等。
(四)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实现“一人一号”
中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五条规定:“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学生学籍号将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中学、大学、研究生等,直到完成学业为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学生学籍档案的基本内容,除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还有体质健康测试、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的奖励信息、资助信息等。这一全国性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有助于解决学生流动不断增加情况下的“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义务教育统计信息。同时也为解决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等方面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五)民众的教育问题鉴别能力逐渐提高
2013年,随着网络发展以及教育舆论环境进一步多元,相对开放、多样选择、适度竞争的教育环境逐渐形成,民众对教育问题的鉴别能力正在逐渐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多项政策出台或征求意见时,民众参与态度更为积极,参与性进一步增强,依据自己的判断表达而非简单从众的成分在增加。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宏观、抽象、一刀切的政策不感兴趣,而去寻找自己可控的教育改进途径和方式方法。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民众参与专业组织的支持是政府教育政策形成必不可少的环节。
民众通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和表达自己的教育诉求,敢于发出个不相同的声音,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由此引发教育的自主选择意识逐步提高,出国留学热与中小学不同学校间的择校热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的教育自主选择意识增强的反映,这些“热”中的理性成分也在逐渐增加的同时,非理性的放弃学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应注意到的是:在教育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自身教育基本权利维护的活动的同时,大量的留守和流动儿童教育基本权利得不到制度层面的保障;总体上,民众教育科学素质尚处于较低水平。
(六)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扶持取得一定成效
2013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为部分乡村教师提高了待遇,同时在一些偏远艰苦地区为农村学校教师建设周转宿舍,对改善农村特殊贫困地区的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2013年中国教育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多年来积累的教育问题仍旧突出,诸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公民教育问题、国民信仰的养成、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体质下降、减轻学业负担、一线教师待遇和素质、去功利化、农村教育等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其中一些问题在2013年有新的显露。
(一)教育腐败问题浮出水面亟待斩草除根
2013年,在中央政府贯彻“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大环境下,教育部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列为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高校“阳光治校”,重点加强科研经费、学术诚信、基建和各种重大项目等监督检查。湖北劣质新华字典事件后,2013年下半年,教育行业包括考试招生、科研课题、基建、后勤服务、职称评定、乱收费等领域的一桩桩贪腐案例随之浮出水面,涉案金额多者达数亿元,多名涉案人被捕或受到其他相应处分。但可以断定,被揭露出来的仅仅是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从进优质幼儿园到博士后的招生,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到大学教授职称评定、从教材到教辅读物、从学生座位到教师过节、从校服到供餐,都有腐败的踪迹。教育系统的腐败不同于社会其他行业的腐败,若它不能成为社会最后一块净土,就会成为社会腐败堕落的源头,它所造成的社会损伤远非经济账所能算得清楚的,它对人才成长和发展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延续数十年,所以亟待下决心斩草除根。
尽管教育腐败的形式多样,根本原因都在于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制度存在体制性缺陷,行政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教育单位内部民主制度不健全,原本属于师生的基本权利缺乏正常表达和维护渠道。具体表现为财政不透明、审计不严格、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学术权利得不到维护,科研的评价权与决策权过度集中在行政当权者手中,缺乏良好的纠错机制。消除教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加快依法治校,加速去行政化的步伐,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过度行政化,规范校长的遴选、任命和履职监督,将学术权交由真正通过规范专业程序组建的学术委员会,实现学校信息的透明化,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治,改变行政权力不受监督的现状。
(二)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亟待规范透明
尽管依据官方统计数据,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4.28%,但由于一些地方存在中央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拨到地方财政后被挪作他用,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指标达标将部分经费打到教育账户之后又抽回这两种情况的存在,教育实际使用经费未能达到4.28%,需要建立可信的监督机制确认真实用于教育的财政经费数额和比例,保证教育投入真金白银的增长。
此外,在用于教育经费的名义下,越来越多经费用于解决贫困地区或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人群的安全和衣暖食饱和交通等问题,各种社会问题最终要使用教育经费买单,非教育内质方面的投入增长事实上摊薄了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量,限制了贫困地区师资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尽管教育部将2013年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整体上看得见的教育财政管理、分配体制尚未建立,教育经费的刚性增长与当地教育实际经费需求的相互对应的程序未能规范,很多地方对教育财政经费用来干什么不甚明确,从而导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不明显。
上述问题都亟待解决,保障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的公开、透明、可监督,才能够有效推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对于乱收费、择校收费、不同学校间的经费分配不均等社会质疑的热点,相关学校或部门应直接公开相关情况,回应社会质疑;二是逐渐推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面向社会的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审计;三是进一步严格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尽可将所有经费纳入预决算程序,在依法定程序的基础上扩大基层学校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减少由行政部门支配的项目经费;四是建立公众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和过程监督工作的制度。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方式落后亟待改进
201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禁令频频,包括禁止不合格教材进中高职课堂;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严禁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指名录取考生,严禁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对“点招”考生违规投档;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坚决制止各成人高校片面强调经济效益,随意降低教学标准,减少授课时间等现象;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严禁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严禁未经批准随意开会,严禁随意违规超标准开会,严禁到风景名胜区开会,严禁动用财政性经费举办校庆等礼仪庆典活动……。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现,不少禁令每年必发,如严禁补课从2000年起几乎每年都有,严禁奥赛也是从2001年就发布禁令规定奥数不得与招生挂钩,严禁学校铺张浪费也曾多次发文,发通知反复禁止的还包括教育乱收费,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严禁占用学生时间,严禁教师挖苦、体罚学生,严禁高校违规录取等等。而现实的状况常是这些禁令从中央发出,几乎所有的省市每年都在颁布同样的禁令,但是教育乱象禁而不止,某种程度上还愈演愈烈。这些禁令所禁行为未必有错,“一刀切”的禁令能否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值得深思。以禁令维系的管理方式长期收效甚微,不只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在不断损伤教育管理部门的信誉。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观念上要确立民众是教育主体,不是被禁或管束对象的意识,摆正政府、民众、学校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方面要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机制,打蛇打到七寸上;另一方面要摈弃行政万能的思路,通过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让学校从行政部门的附属位置上解放出来,通过实施依法治教,自主办学,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和学校管理者走上自觉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完善的道路。
(四)教育内部违法案例频现亟待加强法治
教育行业当是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的先进,校园能否依法行事,地方政府能否依法办案,是判断一个校园是否为法治校园、一个政府是否为法治政府的标志。而在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内饮水机中投毒导致一研究生中毒不治身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大学生因琐事被室友刺死;海南省万宁一小学校长带6名小学女生开房;安徽潜山一校长12年性侵9女童;安徽舒城一男教师猥亵7岁女生;山东青岛一幼儿园保安猥亵儿童;河南桐柏54岁教师猥亵女生;湖南嘉禾小学一老师猥亵多名女生;广东雷州一小学校长性侵2女生;广东深圳一老师猥亵4名学生,仅5月份全国20天至少揭发8起校园内校长、老师性侵猥亵性侵幼女案。此外,湖南祁阳12岁女童遭老师强奸产子作证,湖北武穴7岁男童遭教师性侵染病,江西瑞昌六旬老师猥亵女童,河北省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因不满校园管理及其他一些校园发生聚集抗议事件,山西省五台县多所学校在校园内举办“谢土”仪式,焚香点蜡,求神拜佛。这些违法事件发生当然与当地整个社会的法治不健全直接相关,相关部门处理总是高举轻放,淡化处理,或讳莫如深,或游移拖延甚至不了了之。一些管理部门还将它们淡化为“师德”问题,其深层原因是教育内部的治理存在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对明显违背《宪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现象不仅没有阻止和揭露,反而助长其恶性发展。
学校的职能是教育,担当言传身教职责的教师竟然以身试法是对法治的藐视。长期以来,教育内部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其管理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设定一部分人是当然的管理者,另一部分人是当然的被管理者,没有自我管理的权利和能力,只能被动受管,而非大家都是主人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的规则和方法基本是因管理者的性格、好恶、情绪等个性特征决定的人治。于是导致师生法治观念和意识淡薄,价值标准模糊,自己不能做主人也就放弃责任,在不少人脑中滋生有权就是老大的陈旧思想,而不愿在学校内部倡导依法自主管理。在这种管理机制下的学生,在校园内没有培养自治愿望、自治能力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程序,不能大家立法守法共同治理,未能学会从自律走向自信、自主,再从自主走向自立、自强,走进社会也不善于自我管理,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建设民主社会的长远目标出发,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的方法和程序,培养法治和自律意识,是所有学校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五)弱势人群教育的权利亟待保障
2013年“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扩大实施,继续实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等相关政策。然而,现实中6100多万留守儿童,以及部分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利依然未得到有效保障。单亲、离异、留守儿童学生中发生多起自杀事件,城乡之间的年生均教育经费仍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农村学校布点过于集中,乡村学校处于整个学校系统梯级不均衡的低端,农村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全国范围内残疾儿童“普九”目标尚未实现,智残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虽然国家为了推动教育公平采取了“扶贫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民间也有这样那样的“阳光行动”、“扶贫行动”,但这些救济性质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公平效果有限。
(六)“留学潮”转为“海归潮”增大就业压力急需缓解
多年积聚的“留学潮”在2013年开始转化为“海归潮”,截至2013年11月归国人数比前一年全年增长了近50%。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39.96万人,归国留学生27.29万人,“留学热”继续强劲升温,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留学人员成分的变化,除了少数能在国外顺利找到就业机会的人外,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需要回国找工作,这一趋势预计未来5年内将延续。而在国内,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两股潮流相遇,使得今后若干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实际上,社会中“用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所以,一方面必须通过改善基础教育,提高出国留学生的竞争力,一方面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国内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共同化解未来长期存在的就业压力。
三、2014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受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激励,人们感觉到改革起步了,公众对2014年的教育改进充满期待。同时,不少人又有所顾虑,过去十几年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和总体性权力结构很难打破,《规划纲要》的落实状况成为前车之鉴,太医开方,江湖郎中抓药的局面是否又会再现呢?2014年也许是教育改进不确定性较大的一年。
在观念上,人们期待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提出的“人民主体”原则能够成为教育价值转变的准绳,使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完全地由人民加以界定,使教育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满足人的成长发展需要,使教育更加准确地瞄准当事人生活幸福。
综合改革是人们对教育改进形式的期待,在内容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心,评价体制改革是杠杆,目标在于推进教育公平和品质提升。也就是把教育当成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实行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人本管理;评价主体从行政部门向专业组织转移,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上多元灵活;切实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权。公众期待2014年教育改革在以下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一)启动学生为本的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源头是改变人性假定,关键在于把人当人,而非工具;考生和学校不是被动选择的对象和被支配的工具,而是考试招生制度的主体,要转变高考招生的理念,高考招生要为人的成长发展服务,建立学生为本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考招生的功能定位是服务器而不是指挥棒,要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独立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服务。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要改变“即使高考不完美,也绝不在制度设计中予以纠正”的观念。现行考试与评价的制度不只机制及技术落后,更大的问题在于观念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又难以身心健全成长的关键因素。高考招生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形成多元自主的评价体系,妥善调节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服务不同人才成长。要让考生和高校真正成为考试招生的主体,政府部门及其他各方做好服务;彻底放弃计划招生制度,用专业评价机制替代行政主导的计划指标分配。依据各高校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与考生进行双向选择,从而形成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内在平衡机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自主、专业、公平、公正、透明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具体环节上,要依法监督行政部门放权,防止相关权力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暗度陈仓;要大力推进高校自主招生,建设好校内专业招生团队;要逐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其可信度。为此,仅由教育部的部门文件和地方探索是难以完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使命的,必须制定《考试法》,依法规范各方面的权责关系。
(二)推动去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是教育领域诸多痼疾的主因,2014年当顺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改变学校论行政级别的现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减少行政审批,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通过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机制,扩大并保护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通过规范的专业程序遴选校长,并确保其任职期间接受师生的监督;建立政府对私立学校财政补贴、公共产品购买、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合法渠道,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依法保护私立学校法人的权利,消除对私立学校各种客观存在的歧视。
(三)提高教育经费保障、管理与有效使用水平
依据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5%的教育经费支出较为合适,所以,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仍是未来工作目标。近年,各地教育经费的增长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钱等事的现象,为经费的不当使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当地该做的事又未真正做好,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机制;在管理上,要严格财务管理,加大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和透明度,引入社会第三方监督;在决策上,要规范预决算制度,减少教育财政资金在预决算以外的支付量,保障足量用到教育目标人群,要建立专业人员、行政部门与公众共同组成的拨款委员会以保障经费使用得当的机制;在过程上,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监督体系以保障经费使用到位的机制,规范事前评估、过程监督、事后审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建立经费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改进今后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的机制。总体上要实现教育经费的决策、使用过程、使用效果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与科学化,管理与使用相一致,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整体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充分尊重并落实民间诉求推动教育改进
民间诉求是教育改进的原动力。近些年民间诉求对教育改进的作用日渐增大,当发生某一教育事件时,能够听到的不再是一种声音。同时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闭门造车发文件、做决定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文件发出后民众发现还是“炒剩饭”,或是一纸空文,或颇具“眼球效应”却不能真正落实;或因违背基本的教育规律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些政府和主管部门觉得自己“需要”民主参与时才会给民间提供空间,在他们的意识中,民主化还不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只是有用的。因而,具有巨大潜力和积极性的社会各界参与是被动的、听召唤的,缺少常规和顺畅通道,教育上依然有不少民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问题久拖未解,如共建招生、农村一线教师工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作风、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干部任用和职称评聘中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面对“意见领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能蛮横地贬斥不同的声音为“杂音”、“噪音”,也不能用沉默表达自己的傲慢,而是要与之平等交流、对话,使舆论更理性、更多元。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在不断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学校、意见领袖、普通公众在互动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走向把教育更好的共同目标。公众与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探索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才能确保教育立法与政策的科学、公平。在社会理性参与、公众多元表达、政府与学校积极回应的过程中,对于民间教育诉求,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说的出,让不同意见能说得出,让弱势人群的声音说得出;要听得进,不能推托;要见实效,教育当事人的各种意见如说出来不见效,以后就不会再说;要充分鼓励民间社团在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这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路径,也是把教育办得更好的现实路径。
(五)依据专业的标准保障偏远农村和其他弱势人群教育权利
目前全国有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有近一半的父母双双外出,除了与祖父母或其他人一起居住,还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高达205.7万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给予关照。而依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条件的意见》,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的措施也仅强调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这虽然相对于以往是进步,事实上乡村的住居和交通条件决定着这样的标准依然难以保障特殊人群的教育权利。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鼓励监护人履行子女教育职责,确保孩子能够在父母身边生活和接受教育,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发展。其次要需要进一步把工作做细,筛选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责任明确的个性化教育权利保障工作,并形成覆盖从出生到完成义务教育全程可持续的机制。要分清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吃饭、交通、住宿等生活性的资助与教育权利保障的不同责任,避免以扶贫替代教育,在解决学生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问题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获得真正质量合格的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习近平2013 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说:“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谨以此作为2014年中国教育改进的努力方向。







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架构
file:///E:/360data/%E9%87%8D%E8%A6%81%E6%95%B0%E6%8D%AE/%E7%94%A8%E6%88%B7%E4%B8%B4~1/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emz

常设机构职能
  • 专家组:负责发展有特殊专业技能人才成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对本社专题研究项目和专题活动的方案审定、资源协调、检查评估。
  • 专题研究组:制定专题研究管理办法;本社社员申请专题研究方案获批后,协调组建研究团队,项目申请人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督导研究团队的日常工作。
    研究团队直接向专题研究组汇报。团队需制定研究计划;管理研究人员任务、进度、质量;策划研究配套活动,如:调研、试点、研讨会、发布会等等;定期发布研究成果;研究结束后需组织结项。
  • 专题活动组:制定专题活动管理办法;本社社员申请专题活动方案获批后,协调组建独立的活动小组,项目申请人为活动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督导活动小组的日常工作。
    活动小组直接向专题活动组汇报。活动小组需制定活动计划;管理活动任务、进度、质量;定期通报活动执行情况;活动需设定明确的里程碑点,进行阶段检查评价。
  • 法律顾问:负责本社业务的法律支持,协调解决本社法律相关问题。
  • 宣传组:为扩大本社影响或推广本社活动,负责公众宣传、媒体宣传;负责组织策划必要的推广活动,包括新闻发布、推荐会、交流会等等各种形式。
  • 资金募集组:为本社开展日常工作募集资金;为本社专题研究募集资金;为本社专题活动募集资金;负责向理事长会议汇报资金募集情况。
  • 财务管理组:负责本社财务、账务管理,并向理事长会议汇报;负责本社日常工作及专题研究、专题活动的费用审批、审核。
  • 社员发展组:负责我社个人社员和单位社员的发展策划和行动。
  • 秘书处:负责本社日常事务;负责协调本社各常设机构工作;负责维护社员与本社的日常联络。

2013年9月10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21:02:15 | 只看该作者
盘点2014两会教育热点








涉及广大考生切身利益的三大问题有回音

一、2014为高考改革重要一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两会期间,教育部长披露高考改革方案:减少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方式等。

●改革时间表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试点。

    2014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高考改革亮点

    外语退出统一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

    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一门一清

    高中学业考试,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反映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可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

    高招拟参考会考成绩

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二、2014年底30省份将解决异地高考


    据教育部相关人士透漏,截止到今年,全国会有30个省(区、市)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另外,去年已有26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问题。

2013年是异地高考破冰标志性的一年,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共12个省(市)组织实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虽然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从今年开始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有18个省区市: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所以到今年全国会有30个省(区、市)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三、自主招生将出台“十公开”新政


    一直被质疑为“小高考”、“掐尖儿抢生源”的自主招生,今年因多校联考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教育部部长在两会召开之际表示:自主招生将出台“十公开”新政。招生工作全部公开透明,包括为什么录取他不录取你,理由是什么,程序是什么,谁来确定等,都会进行规范。”“十公开”主要包括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高校招生章程、高校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


细数“两会”热点教育提案

   每年“两会”上,关于教育的提案始终占据着重要的舆论话题。“中小学校教案、试题等教育资源免费上网,推进教育均等”;“让民办大学独立起来,使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两条腿走路”……今年“两会”上,有哪些热门的、值得关注的提案?

 俞敏洪


 让民办大学真正独立


 提案:在今年“两会”提案上,俞敏洪建议,政府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创造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其与公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和权利;同时加大民办大学的扶持力度和投入,扶持一批能够与一流公立大学进行竞争的民办大学,让民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打破目前公立大学一枝独秀的现状。


 点评:且不谈美国著名的八所“常青藤盟校”,仅仅是民国时期,我国的私立大学便占据了总量的40%,当今的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最初均是私立大学。历史证明,私立与公立并不相悖,关键是扫清政策障碍,让有理想的教育者可以创办大学。


 许家印


 让教育部主管足球教育


  提案:在最新的提案中,许家印指出了国内青少年足球培养的种种弊端,建议应明确教育部为青少年足球管理的责任部门,建立完善的青少年足球联赛体系,并大力兴办“新型足校”。


  点评:中国一直以来是应试教育为主,这和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两个方向,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体育选才一直是个难题。让教育部干体育局的事,这多少有些越位,与其这样,不如社会资源多向学校、学生开放。


 李彦宏


 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公平


  提案:今年的“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的提案矛头直指在线教育,建议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小学校教案、试题等教育资源免费上网,推进教育均等化;通过专项经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通过电子化教育资源制作的培训和服务支持,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高质量开展教育资源公开上网工作;同时借助互联网开放和免费特性,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水平不高问题。


  点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势不可挡,而且相关工作计划已经写入了教育规划纲要,但长期以来,这一块一直是由民间力量在推动,政府的力量存在缺位。如果打通政府资源,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约束,那么利用信息化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愿景可期。


    黄德宽


    语言文字关乎国家安全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委员的提案直指国家语言战略安全。“语言文字不像军事装备那样对国家安全有直接作用,但有一种潜在的、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密切相关,早已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亲自主导制定‘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英国成立了‘国家语言指导小组’,出台‘国家语言战略’;欧盟、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制订了各自的语言战略。”黄德宽坦言,相比之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很滞后,缺乏战略层级的语言安全战略规划。长此以往,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点评:一方面,“英语热”的现状对我国母语教育造成冲击,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我国公共外语教育只提供英语,外语教育单一化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利,这都是我们面临的语言安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语言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应该加强语言科学和语言科技研究,建立高水平语言学智库;高度重视母语教育,统筹安排外语教育。


   朱永新


   11年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


  “我愿意自2003年以来第十一次提出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以公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全力以赴来推动全民阅读,确保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切实有效实施。”朱永新委员再次表示。

    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完成,正在继续修改完善。法律是“硬文化”,文化是“软法律”。为阅读立法为“硬”,为阅读设节为“软”。“软”“硬”兼施,互相助力,才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强化公众对阅读的认可,在全社会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


   高洪波


   将儿童文学阅读纳入小学课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高洪波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将儿童文学阅读纳入国家小学课程体系》的提案。“儿童文学弘扬真善美,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与审美享受,在培养学生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海外很多国家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阅读的篇目无一不是儿童文学作品。但当前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为小学生单独开设儿童文学阅读课程。”


    点评:全民阅读要从孩子抓起,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儿童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提案初衷是好的,但真正落实任重而道远,可以先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起来,逐步推广。

(大河据《北京商报》等媒体综合整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8:17:31 | 只看该作者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发布十条建议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在3月3日召开的第七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发布了长江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该建议书围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题,提出了十条具体建议。

  上述十条建议要点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大力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盟”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革命,冲刺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丰厚的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进信息技术在德育改革中的作用,构建内蕴网络道德的信息技术文化;构建网络化的学习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

  相关建议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建议书指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布局和管理融合不够,农村和边远山区的教育信息化依然薄弱,信息技术在促进学习效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上作用还不明显。许多地区和学校投入巨资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之后,却发现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少提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建议书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必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带来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41:35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4:59:14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3:45:19 | 只看该作者
=《师 慧 园》论坛寄托网络交流新追求
http://www.jssh365.cn/bbs/
http://www.jssh365.cn/





《师慧园》是《教师生活365》网的【论坛版块】,她与[博客自治。区]一起,成为两个新的自由参与网络平台。


《教师生活365》,是全球中文网中,唯一定向服务于‘教师’群体的大型生活资讯服务门户网站。不是教学教研网。


《师慧园》论坛的栏目设计,兼顾‘教师’‘文化人’‘生活中的男女教师’等多个角度,是具‘教师’职业色彩的‘生活论坛’,以‘八小时之外’话题为主。


我们的价值体现,载体是互联网;我们努力构建思想的常识,希望您在这里:抽离时间的焦虑,击中当下的情绪,综合知识的运用,释放新的信息快感。


打造一个将视野放到全国,必然会跨域跨界跨年龄的新锐论坛,我们和你,你和我们,就是咱们,将联手打造出一个有灵魂的知识型趣味型生活型的品牌社群,一个最有思想最具进取精神最有发展潜质最有生活品位。。。的新的网络社区。

也许,《师慧园》能寄托我们对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敬业爱岗,生活多彩的社会公民的责任。


最有远见和主动性的魅力教师,会在这里。

我来了,你在哪儿?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14:57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14:06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5:30:24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自己建,教师共分享的网络社区 ------《师慧园

多年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有一个教师自己建,教师共分享的网络社区。

她一出世就得到一个含着期待的名字——《师慧园》。


在共同追寻教育智慧的网络交流氛围中,我们终于有可能随时靠得更近。


卷入一线教师日常而真实的生活,分享各自独到的经验,汇集回应现实、启悟人心的灼见真知,彼此启发和温暖。有可能吗?你说能就有可能。


我们终会站在一起,像蔚蓝与阔波,像鸟飞与鱼跃永远在一起那样:天然,自然,必然!


http://www.jssh365.cn/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5:22:3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7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发起------

             《每天3句话:全国教师生活纪实日记年赛》=2014。2。1。-----2015。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20 , Processed in 0.0840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