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有光:后现代视域中短信文本的文化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4 19:2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有光:后现代视域中短信文本的文化批判

作者:李有光


摘 要:从批判的维度审视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信文化现象是严肃的精英文化应当持有的立场。可以说,短信文本助长了一元化价值观的强迫性灌输,加剧了当代情感 萎缩和交往的符号化倾向。虽然短信文本的写作激发了民间书写的热情和创造的智慧,但其本质不过是一场话语的狂欢和能指的游戏,其语言修辞和文学叙事实际是一种没有所指的写 作表演。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这种以颠覆和恶搞为发展方向的短信文化所具有的非建设性品格,必须警惕它对民间精神和公共意识形态造成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短信文本;后现代文化;一元化价值观;民间书写;平面化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否值得引起认真的关注往往取决于它的接受度,尤其是那些建立在特 定时代的物性条件和精神环境基础上的文化现象。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都是仅有几十字容量的文本,但却能发展成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当代 科技 进步和大众文化盛行这两种软硬件条件而产生的手机短信文本,由于近乎全民普及的接 受度,本应该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以精英身份自命的学者却因为它来自大众文化的低下出身而对此不屑一顾;那些热衷于追赶时尚潮流的人又由于它的篇幅短小而不愿 意承认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有意思的是,倒是文学界在“文学终结论”的惶恐中,面对文 学日益衰微和边缘化的事实,有点矫情的惊呼“短信文学时代已经到来”!的确,紧随网络 文学之后,短信文学作为又一种全新的电子文学文本,不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理论界的充分认识和肯定,而且创作领域也曾“风风火火闯九州”,其势头至今方兴未艾,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惊人的投稿量和网络上众多的短信网站得到证实。此外 ,手机短信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另一方面是它背后巨大的商业利润,从2000年的10亿多的发送 量到2005年的2000多亿的发送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拇指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什么。
  但是,短信文本作为后现代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反映出的时代文化症候和它对 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入手,试图提醒人们,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工具的短信给这个时代的精神健康造成的负面效应要远远甚于它带来的文学和经济的繁荣。
  
  一、 短信文本的后现代文化蕴涵
  
  应该说,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时代精神健康和文化繁荣的表征。众所周知, 信仰的缺失和传统文化的断裂等,造成了当代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在商品的包围下走向全面物化和异化的现实。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战略之后,物的极大丰富突然刺激了人性中 潜藏的各种欲望,特别是在没有道德形而上的约束和精神的终极引导的情况下,钱物迅速上升为人们一切言行的最终驱动力和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知识、道德和英雄等传统的人生价 值取向在钱物的万能面前轰然坍塌。在当代中国,即使是有着极为深厚的价值根基的官位,如果不能通过各种潜规则将其兑换成数目可观的钱物,乌纱帽和权力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 也会丧失它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这就是令一些精英学者感到痛心疾首的价值观一元化的时代症候。毫无疑问,伴随着信息时代和消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大众文化,进一步将这种价值观 一元化的精神表征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然,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把以钱物为内核的利益驱动作为非营利性的民间和政府言行的 唯一价值取向,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最终都会破坏这个时代健康的精神环境和应有的道 德水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一支独秀现象和层出不穷的道德滑坡事件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因此,任何对价值观一元化表征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文化现象都必须受到密切的关注和严肃的批判。
  显而易见,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短信文本本身就是这个时代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只要你留心观察和总结,就会发现以钱物为具体所指的当代一元论价值取向早已充斥了非事务性短信文本。譬如“新年祝你:低头捡个一两万,工资开个三五万,麻将赢个十来万,彩票中个五百万。银行存它千百万!”和“成功男人:赚到的钱比他妻子消费的要多得多;成功女人:就是 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男人。”更严重的是,短信文本正利用自身特有的物性条件将这种一元论 价值观强行灌输给人们。伽达默尔曾区分了后现代社会的三种强迫类型:重复强迫、消费强迫和舆论强迫。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既具有诱惑力又存在一定 的强制力。他说:“在消费强迫背后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强迫,我认为是最严重的强迫:舆论强迫。今天所有人都总是处于一种我们不可能避免的信息洪流之中……这种情况的后果就 是舆论强迫,因为信息不是直接地,而是借助于其他手段传递过来,信息并非由我和你之间的谈话传播,而是通过有选择的组织:报刊、书籍印刷、广播电视。”[[德] 伽达默尔:《现代社会的消费类型》,载《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集》, 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1页。] 今天,我们注意 到短信文本正在借助自身的可复制性和商业性而对我们构成了以上三种强迫。当手机铃声响起,我们不知道这条短信是事务性的还是一个纯粹的短信文本,我们别无选择地打开手 机观看——这种无选择性的信息接受就是这样利用了手机本身的物性特点对我们造成了不由自主的强制性传播。应该说这是当代所有大众传媒中最具有强迫特点的一个,因为无论是早 期的报纸、收音机还是后来的电视、网络,我们都有打开或关闭的自由选择权。但是手机短信却不行——显然我们担心会错过一条重要的事务信息。于是我们所讨论的非事务性短信文 本就这样对我们形成了强迫性接受。
  当然,不仅是渗透到短信文本字里行间的当代一元论价值观每天在对我们的阅读进行轮番“轰炸”,同样充斥其中的其他恶俗的思想观念也在对我们实施着强制性传输。类似“老婆是 家,情人是花,工资养家,奖金养花,病了回家,好了看花,常回家看看,别忘了浇花”这样当代生活情调的描述不可能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 真 理,更何况这些来自生活的价值观念正凭借短信文本的复制性和强制性已经在我们的视觉中泛滥成灾。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就感叹“这是一个全面粗鄙化的时代”!但是,如果我 们不对短信文本这样的后现代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报以警惕的关注和实质性的改变,一元化的价值观全面接受之后,思想和言行的粗鄙化之后,接着而来的又会是什么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短信文本具备的另一个物性特点——即时性——给当代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带来的潜在变化。显然,即时性也是固定电话和网络共有的物性条件,但是手机和短信因为 可以随身携带和随时操作,它所具备的信息交流的方便性和即时性要远远超过其他电子媒介。换言之,为难人类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障碍顿时消失了。作为一个人文研究者,我们不仅要看到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更应该觉察出科技给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微妙变化。其实,一些文化大师早就敏感地悟出现代人的精神异化,荣格曾经断言:“情感的萎缩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这是一种宿命。”[[瑞士]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0- 161页。]毫无疑问,传统意义上的书信写作,由于交流的另一方在空间距离上的遥远和接受信件的时间距离的久远,在表达上更为细腻,从语言文字中流露的情感更为真切。正所谓“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还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时空距离的加大 和交流的困难可以促进人类情感的滋生和丰富。相反,太容易做到或得到的东西反而会使人对此感觉迟钝。这真是上帝跟人类开的公平的玩笑!就如同图像时代的出现使我们享 受到许多直观的好处,与此同时我们却付出了思维惰性化和平面化的代价一样,交流的时空 距离的消失也在提供便利之余让我们品尝到情感萎缩的苦果。只要搜集一下短信文学中大量的传情之作,不难发现当代人的爱情表达已经十分欲望化和直白化,友情的传递已经非常功 利化和模式化。当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真情的退场和欲望的上演是后现代文化的综合症候导致的,短信文本情感的书写和传输在即时性的物性特征帮助下只不过是加剧了这种人类 精神世界的变化。
不仅如此,短信文本传播的便利性和即时性还增强了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符号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数以亿计的非事务性短信中,近70%的短信是用来传递节日祝福 和礼节性问候的。事实上每个有手机的人不用统计数字也能感受到节日祝福类短信的泛 滥。每到节假日,我们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编写、转发和删除纷纷而至的短信文本。“我没有五彩的鲜花,没有浪漫的诗句,没有贵重的礼物,没有兴奋的惊喜,只有轻轻的 祝福,祝你生日快乐!”“如果圣诞老人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你说:圣诞快乐!如果一定 要在 快乐上加上一个时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比这些文本的文学修辞技巧更应该引起我们注 意的是,这种人人可以适用的,张冠可以李戴的祝福固然也能传递一定的情谊和问候,但是 由于内容上没有具体所指和接受方的个体特征,因而它们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种交往的符号。美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著名学者詹姆逊曾经注意到人类面对面交往的机会逐渐减少的现象 [[美]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而手机尤其是短信文本的转发功能则干脆将 节日交流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符号化的联系。后现代语境下的人类实在是太会享受科技进步带 来的每一项功能,他们既不想接受传统的面对面交往的麻烦,又不想因此与每一个可能有用的人失去联系。于是,这种没有个性的仅仅在语言上极尽粉饰之能事的短信文本就成了现代 人的交往依靠。这是不是也像情感的萎缩是我们的宿命一样,交往的符号化除了彰显现代人的精明和无奈之外,它是否还会引起一连串消极的文化反应?它所蕴含的后现代文化表征是 否已经出现在你我的眼前?
  
  二、 短信文本的后现代写作症候
  
  从写作的角度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文本的创作能够像短信这样激起全民参与的热情。在前现代时期,由于民众受到教育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制约,以顺口溜、歌谣、谚语和故事等为主体的民间口头创作显然要比文本的书写繁荣得多。但是,思想是气体,言说是液体,只有文字是固体。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书写在历史的经验中已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已经积淀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现代社会,虽然多数民众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具备了文字书写和创作的可能,但是,有限的传播媒介和要求较高的发表条件决定了民间书写难以有被广泛接受的机会。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压抑已久的对书写的渴望和对文字创作优越感的满足仍然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这样的电子媒介粉墨登场,民间久蓄的创作智慧和书写冲动顿时找到了泄洪的渠道。虽然短信文本在书写的篇幅上远远不及电脑网络,但是它能够即写即发即收,而且可以无限的复制转发,其传播的速度和接受的广度都要比网络更胜一筹,更何况它还有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的无选择的强迫性接受的特点。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肯定短信文本大大刺激了民间书写的热情。“新年伊始,我谨代表大清皇室向你请安:祝你工作顺治,身体康熙,品行雍正,财运乾隆,事事嘉庆,前途道光,业绩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一切宣统。”“我对佛许愿,希望你永远快乐,佛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愣:只能两天。我笑了:黑天白天;佛惊:只能一天。我大笑:生命中的每一天!”类似以上两例短信读完之后,在轻松一笑之余,我们不能不叹服其中隐含着的智慧和创造力。奇怪的是,短短70字的有限容量反而激发了书写主体的创造性潜能,那块发光的小小荧屏似乎具有无穷的创造魅力,人类潜抑了几千年的书写的冲动和发表的渴望终于在一瞬间得到了释放。
  再从短信文学的视角看,这种民间广泛参与的书写激情和创作智慧很大程度体现在短信文本的语言修辞上。应该说,即使是高雅文学中的诗词散文,其语言修辞程度和唯美追求也不及短信文本那样强烈。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等常用修辞技巧在短信中比比皆是,就连一些有难度的诸如反讽、双关、仿词、谐音、拼帖等修辞手法也运用得妙笔生花。不仅如此,严肃文学中的一些叙事技巧诸如悬念、倒叙、照应、伏笔等也在小小的篇幅里安排得恰到好处。当然,这些文本杰作有一部分是短信制造商在利益驱动下聘请专业文学写手而为之的。本文无意从文学创作的视角去观照短信写作现象,只是想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审视这种后现代文化书写景观。除了欣赏其间的创造性和智慧之外,我似乎还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式的诞生,看到了一股强烈的民间表达欲望。是的,后现代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抗拒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那些私下口头流传的民众心声和民间立场终于可以凭借短信以文字文本的形式自由自在地传播。本来,几千年的口述文化史就是民间隐蔽性的对主流正统文化的抗议史,只不过今天他们的声音可以通过电子文本得到更快速、更清晰的传递。“当今之最:最贵的包裹——红包;最贵的扣子——回扣;最神气的领子——白领;最广泛的称呼——老板;最引人注目的哥哥——伟哥;最年轻的奶奶——二奶;最难设防 的偷窃——偷情;最畅销的书——女秘书;最难吃的菜——炒鱿鱼;最结实的网——关系网 。”寥寥数语,人间万象,世态炎凉,几多讽刺,几多牢骚,尽纳其中。琳达•哈琴结合新历史主义的话语理论分析后现代文本时说:“与其说后现代话语否认,还不如说它质疑了现实和小说中的各种真实——各种我们赖以生存于世的人为建构物。”[Linda Hutcheon,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Routledge,1988,p40.] 的确,有谁否认 这 种反映现实的短信文本里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质疑?有谁否认这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艺术性的宣泄?又有谁否认这种嘲讽背后还挺立着古已有之的不受主流话语控制的民间精神?
  然而,正如哈桑所说:“后现代即是那种在表现自身时将见不得人的卑微性也展示出来的东西。”[[美]哈桑:《后现代转折》,引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2年版,第127页。]我们看到,短信文本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书写热情和创作智慧正在被后现代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本质利用,人性中潜藏的颠覆和破坏的恶性力量正凭借着后现代的解构风潮悄悄抬起头。在后现代快乐至上的流行文化的原则支配下,通过恶搞的形式,一场能指的游戏和话语的狂欢势不可挡地开始了!其来势之汹涌,其席卷之普遍,足以使短信文本中仅有的一点倔强的民间抗拒精神也举手投降。“听说你最近很牛逼,普京扶你下飞机,布什给你当司机,麦当娜陪你上楼梯,金喜善给你烤烧鸡,刘德华帮你倒垃圾,连我都要给你发信息。”2003年“非典”期间有这样一则短信流行:“据考证最早记载非典的文献是《三国志》:曹操遭东吴偷袭,幸有典韦舍命护卫,操脱险后哭道:非典,吾命休矣!”
近年来,很多短信利用一些贬义的动物形象来达到恶搞的目的。“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直到不想醒来;猪蹄要皮厚肉多的,拿着手机的这只就不错!”还有利用诗性言说的方式来恶搞的:“卧梅又闻花,卧枝伤恨低。遥闻卧室水,卧室大春绿。”还原谐音后就是:我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目前,这种肆意恶搞的短信文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短信制造商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而炮制的。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小说和中世纪民间文化时曾指出,文化的狂欢化是根源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诉求,狂欢节就是一个人类打破禁忌、解构秩序、拆除等级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参见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第3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但是今天,以 商业影视作品为代表的后现代话语狂欢却鲜有这些重大意义的追求,它们更多表现为一种没有所指的能指游戏。在巨大的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后现代话语的制造商们几乎开掘了所有 能够搞笑的手段和资源。由于短信文本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广的受众,因此很容易被大众文化的炮制者选中,作为传递娱乐的工具。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说:“在大众文化的时 代 里,艺术的商品化所表明的不仅是可出售的,可能获得最大利润的艺术品生产的努力,…… 而且更是为了寻找一种规范的形式,通过应用这种形式,一个类型的艺术品能够以最大的规模出售给适合此类产品的公众。”[[匈]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史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于是,我们在上述数不胜数的恶搞式的短信文本里已经看不到所谓“通过消解宏大叙事来重构新的意义世界”的努力,甚至连一点点对现实的讽喻也难以见到。正如陈跃红在分析后现代美学的典型症候时所说的:“思想的世俗化表现为 取消深度追求,放弃启蒙理想和价值追问,使一切变成平面的当下的欲望满足;精神的世俗化则是放弃批判精神,以游戏的方式卷入世俗的物象和文本的狂欢。”[陈跃红:《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的确,“当代大 众审美文化已经厌倦那种过于累人的思想重负,已经不愿向深邃幽暗的精神极地作艰苦的跋 涉,也无力承受过于沉重的道义感和责任感”[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剩下的当然就只有以搞笑为目的的游戏心态。
邹广胜在分析后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时指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能指游戏。”[邹广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9期。]但是,我们却从愈演愈烈的短信搞笑中看到了能指链对所指的完全覆盖。更 为严重的是,许多短信文本是在肆无忌惮的使用传统的诗性话语和形式来达到恶搞的效果:“人生自古谁无屎,有谁大便不用纸?若君不用卫生纸,莫非你是用手指?”还有更绝的:“从前有个姑娘叫乔妮娜,她和一个叫沙德的相爱了。他们在一起看星星,当流星划过天空时,他们将这颗流星命名为:乔妮娜沙德星。”无论如何,后现代的狂欢者们只能在这种削平深度模式的平面化写作中玩弄着话语的游戏,所有高雅艺术文本中的语言修辞技巧乃至非常唯美的诗性言说都可以成为制造笑料的形式。于是我们突然发现,极尽修辞之能事的短信写作原来具有十足的表演性!是一种没有意义和内涵的以逗台下观众发笑为宗旨的语言舞蹈。
  
  三、 短信文本的后现代文化旨归
  
  从短信文本的受众来看,后现代语境下的短信文化很大程度上属于青年亚文化。因为研究表明,15-25岁的青年是短信文本主要的阅读者和复制者,在校大中学生显然是短信文化的接受主体。这个年龄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二律背反式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对这个陌生而新鲜的世界充满求知欲,渴望从中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许多施加给自己的既定规范有着与生俱来的叛逆心理,对颠覆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的权力话语有着非常强烈的冲动。而别有用心的是,短信创作却只在后一方面迎合了青年亚文化的破坏性的需求,目前短信文化中毫无意义的恶搞成风的现象就是证明。其实青年亚文化中颠覆和破坏力量的增长本身就来自后现代文化综合表征的影响,它们合流之后的结果自然是削弱乃至泯灭青年健康的求知欲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国手机短信创收达20亿元,而到2003年就超过40亿元,以后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显而易见,短信文本繁荣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费力量的支撑。一条精彩的短信文本,通过手机的复制转发功能,几乎可以在一天之内产生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传播效益。有学者指出:“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和汇合地。”[王宁:《消费社会——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其实,对于后现代大众商业文化而言,消费性、商业性和娱 乐性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其中,娱乐性是最令人无法抗拒的温情脉脉的糖衣炮弹,因为后现代语境下一切严肃崇高的价值诉求都遭到疯狂的解构,思想的惰性化和平面化之后必 然是将快乐作为至上的追求。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娱乐性正被商业性和消费性这两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迎合大众娱乐的需求从而赚得盆满钵满才是大众商业文化的目的所在。从这 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很难指望短信文化能够对当代的个体建设和精神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肆意的搞笑和疯狂的消解之后,我们也似乎很难看到这个小小的书写文本为这个时代 的文化重构了什么。就像黄鸣奋所言:“后现代主义围绕文本的嬉戏在使人们缓解因为竞争 加剧而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外,或许还应当发挥引导社会成员走向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黄鸣奋:《嬉戏: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3期。] 因此,站在严肃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我们必须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短信文本的书写 方 向和其中蕴涵的后现代文化旨归,必须从批判的维度去审视泛滥的短信文本给民间精神和公共意识形态带来的负面效益。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希望下面这样一则短信文本会成为一个可怕的预言:“感情已欠费,爱情已停机,意义是空号,信任已关机,关怀无法接通,责任不在服务区,价值暂停使用,美好生活彻底死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15 , Processed in 0.0651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