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千思千寻”中找到自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6 17:2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千思千寻”中找到自己
文\泡桐花开
不管我自己信与不信,过了今年夏天,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就整整20年了。20年的光阴,能将一个稚气孩童刻画成青春偶像,我呢?
时光如昨,轻轻抖一抖这根印有20年时光的“教育线”。是的,如你所料,线上抖落出来的因子,都与“思”有关,与“寻”有关。
中师三年,必须是教育教学生涯绕不过去的时间。从第一篇随笔发表在校报上,从第一次参加口头作文比赛获得第一名,从第一次参加演出话剧获得“最佳演员”,从第一次考试获得甲等奖学金,从第一次参加音乐尖子比赛获得第二名,从代表全班在实习学校上汇报课等,这所有一切都在告诉自己:为人师,我还是有一定天赋。
可是,光有天赋就够了吗?
一个人在课中的“思”与“寻”
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不可否认,当初的课堂,功利性成分多一些,虽然我的课堂开始是“孤军奋战”。
19949,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开始了。
那年9月,区教办举行了一次新教师讲课赛,采取抽签方式赛课。我抽到的是二年级的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对老教材熟悉的老师都应该知道,那时的乘法要分为被乘数和乘数,例如25连加,写成乘法算式只能是5×2,而不能是2×5,也许是慌张,也许是自己都没有吃透教材,也许是我有先见之明(现在两种写法都正确),我竟将这个在当时看来很重要的知识点在给学生纠正练习题的时候讲错了,很显然,我失败了。这一次失败,犹如一记闷棍敲得我无语。
转眼到了1995年秋。学校举行教学能手大赛,每个年级选两名,我和另一位老师代表二年级参赛。要知道,这里面早就高手如云了,有几个老师在全区巡回讲过课,在区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人了。不过,那次比赛,对我来说既是最紧张的又是最刺激的,采用提前半小时抽签,只给你一本教材,关在教导处办公室。半小时后走进课堂,就看你十八般武艺了。我抽到是三年级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面对老辣的对手,我采用了创新的教法,加入了小组竞赛和全班合作战胜困难的题目,(以修竹子为线索,设计了几个关口,画一根带着枝叶的竹子。过一道关,就剪去一个枝叶,直到枝叶全都剪完。)很有激情地上完了这一节课,很显然,我这节课吸引了很多老师的眼球,他们甚至怀疑我有一本这方面的书,说实话,哪里会有什么书啊,全都是我自己一人瞎琢磨想出来的。我成功了,成功的是不仅仅是获得了教学能手的称号,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琢磨我的课堂,琢磨我的学生,琢磨我们的教材。
日子不紧不慢的流着,我也就凭借着我的“天赋”,游走在教育教学里,所幸还比较顺风顺水。
19999,刚在我们这个地方兴起“说课”这个词语的时候。区教办就举行了一次说课比赛,学校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给了我,那时可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准备了六年级《圆的周长》的说课,写完稿子,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我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把这篇近两千字的说课稿背了下来。第二天,参加完说课比赛,评委们给予我高度的评价,荣获了数学组的第一名,辛苦没有白费,算是一种安慰。
有了前面的积淀,我开始尝试把我对课的理解向外延伸。第一次参加县级讲课比赛,是学校把这个任务分配给我的,也是1999年的下学期,因为有说课稿的支撑,我还是选择了《圆的周长》作为上课内容。那次比赛的主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也就是电脑刚进入课堂,课件是现成的光盘,但我不敢用多了,因为操作鼠标都不太会。没有跟我扯课的人,甚至真正比赛都只有我一人,当然也就很遗憾的是那次比赛我记得连优秀奖都没有拿到。这件事让我感觉特失败,你想啊,校长把机会给你,你却连一个优秀奖都没有捞到,不是太没有面子了吗?
我开始有所觉醒的思,汪丁丁说:我们需要思考,尤其在忙碌的生活之流停下来思考。我开始思考课堂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要素:学生与教材,再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教得轻松,学得也轻松。2001年春季,县上又举行数学讲课比赛,区教办直接把这个名额给了我们学校。当时学校征求我们的意见,其他同事都互相推脱,我自告奋勇的争取了第二次机会。其实我也很后怕,怕又像上次一样岂不把脸丢大了?依然是一个人瞎琢磨,但是那一次,得了一等奖,似乎我又开始找回了一些自信。
2001年秋,我逃离了公办学校,到重庆一所私立学校。呆了仅一年的时光,却是我教育生活中最让我怀恋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时光。当时我担任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老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也搞讲课比赛。我记得当时我上了一堂二年级的《8的乘法口诀》,用魔术变“8”引入,再在黑板上板书学法指导——会编会记会用。学生兴趣高涨,感染了听课的老师,获得了集团赛课一等奖。
是课堂促进了我的思考,也是课堂成就了我的思考,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不停地寻着,寻着关于我的教育理想。
在培训中的“思”与“寻”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贵人。
感谢当时的校长,给了我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机会,20069月到20089月这三年间,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才让我真正走进小学数学教育。也就是在培训中,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贲友林老师的讲座《反思,改变教育生活》,让我体会到心中要有梦想,心中要有目标,活着才有意义。从2002227日开始他每天写反思,他说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反反复复地思考,还要反过来思考。他的成长历程就是从一所村小学到县实验小学再到现在的学校,是一种美丽的坚持,也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才成就了今天的他。我发现他的教育生活轨迹就是从自然状态到刻意状态到现在的生活状态。虽然每一阶段比常人累,但是这样的教育生活才是厚重的,有价值的,在辛苦中寻求到教师的快乐,在劳累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李镇西说过,唯有享受职业,我们才有可能废寝忘食的工作,每天像钟点工一样,重复做同样的工作肯定累,每天单调重复的日子需要改变。可以说这三年的培训,每次七八天的时间,我都如饥似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很显然,这样的培训惊醒了我:凭借天赋,是走不远的。
在读与写中的“思”与“寻”
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我开始写文章,素材从哪里来呢?最开始全都是听课,听别人的课,谈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后来,渐渐发展成写自己的课堂。读和写是一对孪生姐妹,所以,后来“读”也成了我写的一个素材。当真正投入到读写世界,我才发现读与写结合的美妙,这实在是一条循环往复完美结合的“思”“寻”之路。
2011,我参加了成都高新区的教师公招。如你所知,成功了。但我知道,这个成功的背后必定与“读”有关,与“写”有关,与“思”有关,与“寻”有关,与“天赋”无关。
因为读书,会与一个人——张文质老师结下缘分。其实,知道张文质老师应该源于那本《教育是慢的艺术》,2008年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我几乎是从满目的书目中一眼相中这本书的。也因此,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生命化教育的东西,很多时候会在心里问这不就是自己心里想的那份纯粹的教育,那份本真的教育吗?也因此,1+1教育网里,多了一个较为勤奋的我。每天记录我的“思”与“寻”,文字也是讲究感情的,所以,随着一篇篇文字变成铅字,也随着孩子对我的喜欢,家长对我的支持,我也就努力去构建一间温润的教室,努力建构和孩子的友好关系,多了“人”上的关怀,少了“分”上的鄙夷。
这样的状态,让我找到了曾经迷失在麻将桌上的自己,曾经在抱怨声中沉迷的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离不开“思”,也离不开“寻”。我知道,这样的“思”与“寻”必定会伴随终身,所以,那就定量为“千思千寻”吧!
教育教学是永无止境的,我期待用我的方式找到真正的自己。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是如此。
——《当代教育家》2013年第12期草根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50 , Processed in 0.1209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