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伟国《课堂教学漫话》一书有感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课堂有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资源,再努力的教师也是白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以及个性化的教学资源的支撑,才能学有所获。教师整合这三个要素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吴伟国是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在指导一线的教师开展小学探究性课程、拓展型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从问题、思考、操作、拓展等教学基本环节入手,注重创设情景、组织交流、经历过程、提供材料等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老师开展听课和评课活动,完成了数十个课堂教学的完整实录,从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现场观察的教学片断,分析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教学技术和教学策略,汇编而成了《课堂教学漫话》这本书。
我是上海市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曾几次担任全市有关这两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评委,对这两类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要感谢像吴伟国这样的一批教研员,他们在该领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使得这两类课程得以持续开展,还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相信《课堂教学漫话》这本书,会让更多从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启发和鼓舞,会促进这两类课程更好地开展,从而助推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读《课堂教学漫话》,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教学要有序
柏拉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社会生活中,明显存在着一种秩序、一贯性和恒长性。如果不存在秩序、一贯性和恒长性的话,则任何人都不可能从事其事业,甚或不可能满足其最为基本的需求。没有秩序,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充分说明秩序对人的生活、工作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资源还是教学的实施流程、思维的激发推动、作业的恰当布置,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序。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就有这样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流畅、得体,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思维主要靠语言来表达。坚持用规范、有序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使学生顺畅地理解教师的表达的意义,也可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习惯。吴伟国在书中举了一个事例,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怎么样啊?”之类的口头禅,某次课上在80多秒的时间里就出现了20次,都是诸如“当你对别人付出一些以后,如果你有困难,别人也会怎么样啊?也会伸出援手怎么样啊?来帮助你的。”之类的话语,而且教师已经形成了习惯,自己一点也不觉得。这样的语言系统,对小学生有序语言表达是非常不利的。
一节课如果涉及几个教学目标,需要搞清楚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实现目标的顺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不紊。即使是一个教学目标,也可能由不同的亚层级组成。比如说“理解”这个目标水平,就可以再细分成“举例子”、“从一种表示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述方式,比如说把一段语言转换成图形”、“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推测”等,这其中就体现着递进的关系,需要依据顺序一步步来达成目标。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多个维度,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可能每一个维度涉及了,但都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就显得非常重要。吴伟国在书中举了一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国学生心连心》这首歌时所做的分解动作:1)初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再听。听一听,歌曲中出现了几次“连一连”?什么和什么“连一连”?3)三听。听一听,找出歌曲中的拍手节奏。通过这三个分解动作,给孩子们提供了歌曲欣赏的“情绪-内容-节奏”的顺序,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这首歌曲,更有助于孩子举一反三。
教学流程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一位老师在美术课上问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朋友:“人的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手臂是什么形状?腿是什么形状?”问的孩子一头雾水。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拼成一个人的形状来。如果将这两个教学环节颠倒过来,让孩子先拼图形,然后再说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形状,还是是否更容易回答?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
教学要有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提升设计和运用教学程序的能力,通过对目标、内容、教学流程等的分解和重组,推动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思维能力逐级提升;二是要提升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要能够依据课堂教与学的实际,及时把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方向,保证课堂的有控开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目中要有人
人是教育的目的。相信很多人都认同这句话,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是否会将此作为教育的目的,则另当别论。许多教师在备课的环节,非常注重教材教法的分析,对教学设计情有独钟;在上课的环节,非常注重教学任务的落实,所备的内容能够讲完,对“如何教”思考的多,至于学生“如何学”,研究的还很不够。这就导致教师常常花费了很多心血,教学效果却不佳的境况。
要目中有人,首先要求教师明确自己所教学生在该学段的身心发展的共性特征,能够依据这些身心特征、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全体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要求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想到为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一些特别的学习阶梯,帮助他们拾级而上。教学的另一个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师只有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是怎样的“材”,才能真正贯彻这一教学原则。
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完成之后,师生之前经常出现这样的问答:“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吴伟国曾感到疑惑,一个班级的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状态并不整齐划一,为何会有如此“异口同声”的回答呢?推论下去,或许就是为了讨得老师的欢欣,而做出的“有口无心”应答。如果老师始终如此,是否会培养出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言行呢?
小组学习,是新课改之后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一个讨论的话题,让小组同学各抒己见,然后选择代表来发言。看上去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如果仔细观察活动的过程,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长,老师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并不宽裕,经常学生的讨论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就要求学生开始交流了。小组长来不及总结梳理各位同学的意见,甚至原本也就没想到归纳整理,汇报的都是他个人的想法。形式主义,在我们的课堂里也是比比皆是。
当然,针对当前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教师自己注意到了这一点,就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地去关照。教师教学行为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带来教学效果的大变化。这里不妨列举《课堂教学漫话》中的两个事例来佐证:
一是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对个别困难学生的关照。再让学生将广告纸再利用制作中废物回收盒的教学中,教师将折纸成盒的过程一步步地拍摄下来,制作成PPT,先播放讲解,在大多数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循环播放,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则去关注那些动手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指导。
二是在组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同时给他们提供便笺纸,让每个人将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写出来。这一方面便于小组长在梳理时的归纳终结,另一方面也促使每个同学参与其中,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这些便签纸,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师要目中有人,关键是要认同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将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将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或需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尽可能的发展。
第三、落实要到位
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实”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落实、教学资源的真实,学生切实得到了收获、获得了成长,等等。
四年级的拓展型课程中,有关于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课堂的结尾部分,完成一份倡议书。小学一节课只有35分钟,而且从三年级开始才开始练习写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份倡议书,显然是不现实的。一位老师对此做了这样的处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设计一句救救野生濒危动物的小标语”,这样的处理,其实已经包含了倡议书所期望的倡导、警示、期望的目的,看上去似乎降低了难度,其实是将教学要求落到了实处。
教师经常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补充课本之外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某一现象,理解某些事物。教学资料的选取也要求实,要选择那些具有实证性的资料和素材,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在《课堂教学漫话》一书中,吴伟国老师举了不少事例,来说明证据、数据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值得读者们深思。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多种,选择怎样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组织形式得当,同样有利于将教学落到实处。选定了某种教学形式之后,仍然需要把握其实施的基本环节。比如说“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看,就大致可以分为认识任务、分解任务、完成任务、互动交流等几个环节。通过“认识任务”,让小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的结构和轻重缓急,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途径;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经历一次具有挑战性的过程;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其中就包含了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地。
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的好,前后学习内容衔接呼应的好,也有利于教学的落实。小学三年级有《珍惜我们的眼睛》的主题教育活动,其中一课时是关于用眼习惯小调查的。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分析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同时还要获得调查的数据,并统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吴伟国老师的这本书中,就有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完整案例。这位老师给出了4张照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不良用眼习惯,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之后,老师在头上加了一个问卷,在每句话的后面填上了“是”“否”和小括号,就形成了一个有4个问题的问卷。然后全班同学成了调查的样本,通过现场举手,每一个问题的数据被统计了出来,班级用眼的主要问题也被揭示了出来。巧妙的教学流程设计,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学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聚焦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就会发现更多可以改进之处。每改进一点点,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提升一点,学生的收益就会更多一点,教师自己专业成长的自信也会增强一点。这,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漫话》 吴伟国/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