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4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趣闻集锦]: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4 19:0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报会
2010年05月12日
中国教师报




读完《学生就是一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平时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那么此时的玉树县第三完小的教师们已成了孩子们生命拯救者和捍卫者。
尼玛江才校长身先士卒,心中首先有的是学生;徐海英老师灾后收养了十几个学生;特岗教师夏吴吉、代课教师江永求培、昂布扎西等也不甘人后,尽心尽力地救护着学生们!学生就是一切,他们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在玉树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依然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不管是校长还是代课教师,只要曾经当过一天老师,他们在地震中就不会袖手旁观,就会全力以赴拯救每一个被埋的学生,呵护生还却失去亲人的学生,他们俨然成了学生生命的守护神。致敬,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感谢,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挺住,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
看看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事迹,作为他们的同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学生就是一切”的崇高精神。在地震的危急关头,他们奋不顾身地拯救孩子的精神,绝非一蹴而就,那是日积月累的凝结,那是真情挚爱的迸发。“学生就是一切”,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一切为了学生,理解他们,呵护他们,帮扶他们,何愁培养不出好学生,因为教育本就是爱的事业。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让我们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中学 夏 颖)
读《乡村教师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一文有感
在许多乡村小学,许多教师一到学校安排班主任时就如临大敌,惟恐班主任的头衔落到自己头上。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小学生的工作事无巨细,操心受累要比初、高中的教师多得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师每天除了直接面对待启蒙、待规范教育的学生外,还得面对接送学生的家长,生怕出点什么差错;二是许多地方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身体的衰老、繁琐的家务和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已无多少精力来干班主任工作;三是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此辛劳的工作却只有每月15元的津贴,且每年一发。巨大的辛劳与低微的劳动回报了挫伤农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待遇和健康,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 史金双)
教师的底色与大师的亮色
如果不是我们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推出““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专栏,我也许还只是满足于从报端寻找关于于漪老师的零星记忆。“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栏目不仅触动了我对于职业观念的思考,更影响了我立人立身的观念和准则。从元月至今,五个多月来,随着这一栏目的不断深入,连续不断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向上,总有一种情愫让我感动,总有一种思想让我着迷。我期待着与这个美丽的栏目相约,聆听大师的声音,走进教育的真谛,享受教师职业与教育事业魅力四射的光芒。
于漪是真诚的,50多年的教育生涯播撒真情,恩泽学生;于漪是勤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最终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于漪是坚韧的,苦难的童年却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精神的底子,而作为教师的她又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不懈不怠;于漪是豁达的,无论治学、授业还是修身,她总是虚怀若谷,始终保持让人敬佩的“学做教师”的姿态;于漪是大气的,她变与不变之间,不拘泥,善变通,攀佳境;于漪是智慧的,知识的大门打开,“莞尔一笑,手舞足蹈”,真的是生气勃勃……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陈 峰)
教育需要追问“本色”
贵报5月5日“教师论坛”版刊发的《追求教育特色,勿忘教育本色》一文,透视当下一些中小学追求“教育特色”的浮躁、虚假与偏颇,提醒回归教育本色,回归教育原点,用平静的心态办朴实的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如今,“特色教育”确有盛行天下之势,不少学校的管理者为了学校的发展,不忘学习、借鉴与模仿,仿佛它才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法宝。但我们回头审视,许多关于“特色教育”的提法,已偏离教育的本色,人为模糊化、复杂化了教育,使原本质朴、纯真的教育承载了太多、太高、太沉重的负担。(湖南省永州市第九中学 严丽荣)
用同理心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读了339期“海外版”刊登的关于“同理心”的几篇文章后,我深深感受到,校园之所以频频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就是因为当事者没有一颗“同理心”吗?如果他们都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想一想,或许悲剧就会避免。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同理心不仅仅要作为“幼儿园至8年级学生的课程”,而要作为全社会人的一门课程。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宁 杰)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最近拜读了王元华老师在《中国教师报》中写的《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一文,很有同感。传统教学侧重双基,淡化过程性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了突出过程性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些教师创新课堂,把最重要的教学本质——知识与技能目标加以弱化、削减。有的课堂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只顾外在形式而不顾教学本质。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觉得玩得快活开心,但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对知识的感悟不是很多,舍本求末,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
(湖北郧县南化鲍鱼小学 黄克章)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338期中国教师报刊发的《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答问录的形式,孙明霞老师从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学生的角度等方面,事理结合,翔实地解答了热心读者的提问,读后深受感动、鼓舞。
其实,课堂管理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文中,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设计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研究学生,对症下药,进而来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崔现龙)
教育均衡的有效探索
城乡差别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找到突破口,还是有较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先书生,后局长——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的强教之策》让我们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衢州市的“名校托管工程——把名校办到家门口”在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是一个创新。这种模式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文中所说“农村师生与城市师生一样,享受‘同城待遇’”。我认为这值得在全国推广,让所有农村孩子能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真正实现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
(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 谭一国)



27#
发表于 2014-3-25 10:11:2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


1,如果你要了解《小学生学习报》湖北读报评报基地校[班]的动态,请到这里[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11



2,如果你是家长/学生,想与《小学生学习报》编辑直接对话,讨论问题,请到这里[网名注册亦可]: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3,如果你愿意以网络呈现方式记录你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实验,请到这里[建议实名注册]: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4



4,如果以校为单位上传学生习作,[管季超工作室]最少有3个网可提供给你网络发表途径[均请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08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4

http://xnjyw.haotui.com/forum-13-1.html


5,如果你要了解[管季超工作室]四大网媒的分工,请耐心看完这个帖子: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6,如果你是教师达人或想向我们推荐,请在这个专栏实名注册后发言: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3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3:21:18 | 只看该作者
电子交互报纸有望引发纸媒革命
http://www.bkpcn.com  2014-2-18


  
  2月11日,国外媒体发布了一条令纸媒业振奋的消息:英国Novalia公司宣布,他们正在开发一种可以印刷在纸上的便携键盘,它由导电油墨、传感器等构成,能实现与电子设备的交互。这意味着,未来纸质媒体可具有按键触摸、操控电子屏幕和上网等功能。最近在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取得重大进展的复旦大学副教授仇志军表示,“电子交互报纸”问世后,有望引发纸媒革命。
  研发团队指出,“纸质键盘”并不会取代如今使用的键盘。该公司研发它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海报、贺卡等纸质品的潜力。比如公司展示的一套印有爵士鼓架的海报,正面有7面鼓,将海报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上后,用户用手指触摸鼓面时,便可让手机发出“咚咚”的鼓声。
  纸质键盘”会给纸媒带来怎样的变革呢?仇志军指出,它可以与可弯曲的OLED显示屏结合起来,做成“电子交互报纸”。用户通过操作报纸上的“纸质键盘”,可上网下载当天最新一期的报纸,其内容会在柔性OLED屏幕上显示。
  从目前这类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电子报纸在不久的将来问世,是完全可能的。”仇志军认为,电子报纸的售价应远低于iPad。
  与仇志军的设想略有不同,Novalia公司希望纯粹用“纸质键盘”做成一张报纸。报纸上带有很多按钮,读者只要戳按钮,就可以给某篇报道点“赞”,或写评论,从而实现目前纸媒很难达到的交互功能。(俞陶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八旬漫画家
看报半世纪
爱在羊晚上找漫画素材

  江沛扬和他的漫画作品 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乐叔、虾仔、松叔……这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广州的漫画形象,均出自漫画家江沛扬之手。身为主创人员之一,他有过不少经典作品。看到羊城晚报“寻找金牌读者活动”的消息,已经83岁的他,先用笔写下自己和晚报的故事,再来到打印店,托人用电脑敲出来,最后再到邮局寄信。他从羊晚创刊伊始便开始看报,习惯在新闻中找漫画素材。
  羊晚创刊始订报
  江沛扬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在澳门、香港读过小学。受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系的母亲影响,江沛扬自幼开始画画。这一画,就是几十年。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漫画两千余件,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美展及比利时国际漫画展。
  江老家铁门上贴着“报纸投放”的指示牌,铁门背后,便是一个羊城晚报的报纸箱。江沛扬说,他已经记不得自己读报多少年了,从羊城晚报创刊时,他就开始去邮局订报。报纸复刊后,他更是迫不及待去续订。“羊城晚报内容丰富,我喜欢以前的五层楼下栏目,里面批判社会不良现象。虽然栏目只有邮票大小,但我也很乐意去投稿。”
  至今,江沛扬都保留着自己投稿见报后的剪报,并做成了一本本剪报本。他最早在羊晚上见报的作品,是1958年1月23日刊登在报纸“越秀山下”栏目的漫画《欲速不达》。漫画里画的是公共场合的插队现象,但由于公共秩序被扰乱了,插队者反倒是“欲速不达”。这一幅漫画,江沛扬拿到8元钱的稿酬。
  看报找漫画素材
  江沛扬说,漫画家有两种,一种是针砭时弊,另一种则是画与时事无关的趣事、笑话。他是前者。“看羊城晚报,我会把觉得可以画成漫画的新闻在笔记本记下来,积累素材,之后再慢慢构思。”
  记者在江老的笔记本上看到,连封底都密密麻麻记满笔记。而每条新闻线索后面,他还会打上“可”和“已”的标记。江沛扬说,有时每天可以收集到一两条线索,然后他还会评估能否成画。“可以的话就在后面画个圆圈,里面写‘可’。标记‘已’的就是代表已经成画了。”就在近期,江沛扬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画了一幅名为“新的里程碑”的漫画。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35:42 | 只看该作者
四格漫画瑞鹊Q事:木木读报

木木读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41:03 | 只看该作者
好消息!!
小语教师登陆《师慧园》这个专栏,

可与
《小学生学习报》高中低三个版
主编


交流!!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课前读报——黄岩中小学生对老传统的新体验
发布时间: 2007-1-5   中国台州网  http://www.taizhou.com.cn 


  上月23日下午,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活动颁奖大会在黄岩区滨江小学隆重举行。
  来自台州晚报、黄岩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与颁奖。黄岩区77名读报能手、101个读报优胜班级以及109名读报有奖知识竞赛优胜者(名单附后)接受了表彰。
  这次表彰大会,为2006年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活动划上了圆满句号。
  为了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关心国内外的时事政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黄岩区教育局从2006年2月开始,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课前读报活动。
  该区各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高中,每个班级订阅一份《台州晚报》或《台州日报》,每周安排二至三天课前读报10分钟。学校鼓励学生每周写读后感,并向《台州晚报》的《教育周刊》投稿。
  为了检阅一年来的课前读报活动成果,台州晚报和黄岩区教育局联合于2006年11月联合主办了“2006年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知识竞赛”。
  那么,黄岩的“课前读报”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效果?相关方面又是如何看待黄岩的“课前读报”活动呢?我们利用颁奖的机会,对各方人士进行了访谈。


  “读报有助学生成才!”
  “开展课前读报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采访中,许多老师对课前读报活动举手赞成。
  据了解,该区中小学生读报多数集中在中午或者课前的几分钟,也有的学校把读报活动单独安排在一节课来上。学生读报的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既有《台州晚报》、《台州日报》等本地媒体,也有《语文报》、《小学生报》、《科技报》等等。
  黄岩第三中学的王峰老师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读报,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报纸可以缓解压力,同时可以了解社会信息。
  滨江小学的陈文宇老师说,读报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因为关注国内外的新闻,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我所教的班级有小记者八九名,学生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台州晚报》的教育版了,而且是每期必看,非常喜欢!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见报。有一天,我在班级里读一位同学发表在晚报的一篇文章时,其他的小学生都很羡慕。我觉得学生文章见报,对学生的鼓励是很大的。希望教育版能扩版,以便更多的学生习作能见报。”陈文宇说。
  据了解,该校的教导处也积极鼓励学生投稿,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
  黄岩实验中学副校长孔庆洲指出,读报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长效机制。他认为,如果将读报活动制度化、正常化,并在读报活动中因势利导,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值得在中小学中推广。


  “读报能手”多数品学俱佳
  读报会不会影响学业?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读报能手”中人才济济。
  “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见识,更加充实了我们的课余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关心时事,了解各类知识,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好的帮助。”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二(7)班的戴筱惠说。
  在这次课前读报颁奖活动中,她被评为“2006年黄岩区中小学生读报能手”,她曾获全校《红色之旅》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区“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还被评为校优秀团干、区优秀团员。
  随机采访中发现,“读报能手”中,类似的品学俱佳的学生比比皆是。
  “ 我们把读报当作一种兴趣,根本没想过得奖。”宁溪中学高二(6)班的周雅敏说。在学校,周雅敏曾参加学校诗歌朗诵比赛获一等奖,还被评为校、区和市三好学生,又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竞赛,获大小不等的许多奖项。她的课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平时爱看《萌芽》、《读者》等一些杂志,对《台州晚报》更是情有独钟。
  “这种活动对我们很有益处,能让我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种活动”这话是从一位名叫金蜜雅的获奖学生口中道出的。她就读于新前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曾获校园“十佳小歌手”的称号,又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诵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看书是她最大的爱好,《小学生作文精粹》、《中国少年儿童故事》都是她的课外“食粮”。


  学生读报,家长支持
  董女士是一位获奖学生的家长。
  “我家孩子平时喜欢读报,特别是《台州晚报》的教育版。我有空的时候,也经常陪读一起读。希望《台州晚报》多刊发一些教育方面的报道,因为每个家长都关心孩子学习的好坏。”董女士说。
  陈女士的孩子是一位小学女生。她说孩子很喜欢看《台州晚报》,《台州晚报》上的文章写得不错,有时间我也会看一点。
  “孩子看教育版的多一些,我们看娱乐、社会等版面多一些。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台州晚报能多增加一些孩子成长方面的信息,或者是教育方面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教育孩子做些参考。”陈女士说。
  像董、陈两位女士一样,许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都对课前读报活动表示支持。许多家长还说,受孩子读报的影响,他们也慢慢地养成喜欢读报的习惯了。


  “读报活动要坚持下去”
  本次颁奖大会上,黄岩宣传部副部长陈春平对课前读报活动赞赏有加。
  “课前读报活动能取得了那么大的收获,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前读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它能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的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情怀,打造黄岩教育的新形象,因此,这项活动一定要坚持下去。”
  陈春平用“精心组织,层层发动,人人参与,成效显著”等16个字,概括了黄岩2006年“课前读报”的开展情况,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读报的参与面能更广一些,二是读报的内容能更丰富些,三是读报的形式能更多一些。
  “黄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通过《台州晚报》和区教育局的共同努力,让课前读报活动在黄岩不断推向深入,让学校、家庭、社会都参与其中,把黄岩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社会。”陈春平说。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8:11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读报吗?
2013-11-17
新京报

这是一个最好的读报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读报时代。报纸是个人与这个世界联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进入新世纪,新技术的发展让阅读内容和方式大大扩展,报纸已经不是唯一获得信息的来源。新技术在给报纸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让人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人不愿意读书读报。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读报,我们如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保持阅读精神?
  英国传统让人们热爱读报
  英国是现代报纸发源地之一,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报纸都产生在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积攒的阅读习惯让英国人在数字时代也不忘读报。
  尽管英国报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面临着艰难的形势,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读报氛围却仍不减当年。数据显示,15岁以上英国人中,59%男性和50%以上女性每天都要看报。英国有6000多万人,日报日发行量近2000万份,是报纸人均拥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英国几乎每家都订报纸,很多家庭还不止订一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门外取报纸,上下班途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必看报。
  除了订阅,英国报纸的零售量也很大。街头报摊并不多,报纸大都是通过超市、书店以及24小时的小杂货铺售卖。
  曾在伦敦留学的陈女士对伦敦人爱读报印象深刻。“学校里读报的氛围也很浓,经常可以在餐厅里看到大家读报纸,也经常看到拿着报纸去上课、参加讨论的同学。”
  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地铁里,几乎人人一张报纸,专心读报。伦敦地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英国报业充分挖掘人们上班途中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目前有两份免费在地铁里发放的报纸《地铁报》和《伦敦标准晚报》。
  长久以来,英国报纸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以至于有人说,如果做社会调查时不方便问收入和立场,直接问他喜欢读什么报纸就可以了。
英国电视剧中曾经这样调侃英国报纸:《每日镜报》的读者自以为他们在管理这个国家;《卫报》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管理这个国家;《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的确在管理这个国家;《每日邮报》的读者是国家管理者的老婆;《金融时报》的读者“拥有”这个国家;《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曾经管理过国家的人;而《太阳报》的读者根本不在乎谁管理国家,只要“三版女郎的胸部够丰满就行!”虽然是戏谑之词,也可看出各家报纸独特的读者群体。
  美国年轻人爱读电子报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调查显示,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
  “我的父辈有读报习惯,但我通常浏览在线新闻。只有看到手边有报纸,比如酒店提供的报纸,我才会读一读。”在通用公司工作的美国年轻人凯文·沃格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尽管他在学生时代也是校园报纸的主办者,但毕业后的他却很少阅读纸质报纸了。
  “我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是从网络或者社交媒体,而非纸质报纸上去获取信息。”凯文代表了数字时代一部分美国读者的阅读模式。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纸的日子愈发艰难。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对全美读报习惯做了调查,调查显示,过去十年内,美国阅读纸质报纸的人群比例已经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12年,经常读报的人群比例是38%,在2004年,这一比例是54%。
  美国报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行量下降,广告额下降,员工数下降,是很多报纸面临的困境。报纸不断易主,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也被做网站的收购了。
  加州大报《旧金山纪事报》几乎不能维持经营,赫斯特公司发表声明说,《旧金山纪事报》的财务状况迫使该报大幅削减运营成本。如果赫斯特公司决定关闭该报,旧金山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没有主要英文日报的城市。
  对此,《环球邮报》评论称,“如果新闻业在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走向衰落,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一个多世纪以来,报纸一直被作为一种公民良知,通过制约腐败、培育责任或仅仅是让公众知情,在促进民主理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皮尤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人仍然和往常一样,“享受”读报。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以《纽约时报》为例,55%读者主要从电脑或者移动终端上读报。而在《今天美国》和《华尔街日报》这两份报纸身上,这一比例分别是48%和44%。
  前景老牌报纸向数字化转型
  据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07年起,报业第一次有了乐观的理由。数字付费计划正被美国1380家日报中的450家接受。
  对于报纸地位的变化,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给出这样形象的比喻,他说,“铁匠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但是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事实上,面对报业转型的浪潮,很多媒体已开始新的尝试。在英国,既有免费的地铁报,也有收费的《泰晤士报》网络版。而《卫报》已走在关掉印刷机的路上,在“数字化优先”的战略下,《卫报》高管说,数字版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将成为《卫报》的使命。另一老牌报纸《金融时报》也宣布明年将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数字媒体上。
  对于美国报纸来说,《纽约时报》是付费模式的成功代表,此外,新媒体的冲击也催生了《赫芬顿邮报》这样完全的“互联网报纸”。
  转型的成功让传统报业不再一味悲观,据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07年起,报业第一次有了乐观的理由。“公司开始尝试新收入来源和重大变革。数字付费计划正在被美国1380家日报中的450家接受……报业度过了最严重的衰退期,形势大大好转。汽车广告回来了,房地产和招聘广告也逐步复苏。”
  胡泳认为,报纸是为其他媒体设定议程的媒体,因此有存在下去的理由,“报纸不仅是信息提供者,如果极端些,甚至可以说,如果漏掉重要报纸的一篇文章,就相当于失去以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高美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6:14 | 只看该作者
让读报成为校长的习惯2013年01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段太勇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从某种程度讲,校长的一些习惯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名有所作为的校长,好学是一项必备的素质。在众多学习方式中,读报更为方便直接,也更容易实现自我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虽然每天发生的事情,包括教育上的任何事,都可以从网上及时了解,但海量的信息会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而电视媒体带给受众的信息虽直观但针对性不强。相比之下,报纸更能让人在舒适惬意的氛围中,细嚼慢咽、反复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细致、深入、全面地获取信息。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系统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和重要信息平台。通过读报,能深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动向;通过读报,能知晓全国各地教育动态,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反思自身问题;通过读报,可以从其他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多一分警醒,在应对类似事件时多一些从容;通过读报,还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在新闻题材的选择、稿件撰写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做好教育宣传报道工作。
校长办公桌上有一份《中国教育报》,体现的是专业,更是对搞好教育事业的热情。我们当地教育局推出了“一校一报”,即完小以上学校必须订阅一份《中国教育报》。我们号召校长读报,就是要让校长懂教育,能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一杯茶,一份报”,是人们对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一种讽刺,但作为校长,能在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细品报纸,闻着淡淡墨香,也许,日常生活中的那份躁动会复归平静,千头万绪的工作会得到有效梳理。
勤读报,还要会读报,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读与记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碰到感兴趣的题材、新颖的观点和经典的论述,要摘记或者复印下来,为自已创作积累素材。二是读与思结合。以学习的态度去读报,带着问题去读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看到他人的观点与做法,想一想能否借鉴过来,破解自己学校的难题。三是读与写结合。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就变成了“存储器”。校长平时深入实际,掌握着第一手材料,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加上平时积累的大量素材,有必要拿起笔来写写文章,以写促思,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也是许多优秀校长的成功之路,即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创新,最终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教育局)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5:19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有骨无肉不妨每天读报
2011年04月07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戴秀文




本报参与主办的“阳光招考在线”名师支招备考咨询活动昨日开始 综合科咨询最火爆
本报讯 (记者黄茜、伍仞 通讯员戴秀文)“阳光招考在线——教育专家、名师支招备考”专场电话咨询活动昨日举行,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和广州市高考研究组各科目的成员接听考生和家长的电话,为最后的备考“支招”。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以及广州日报社、信息时报社和大洋网等多家媒体联合主办。活动从昨日开始,连续举办三天,时间为每天的20时至22时。参与方式有电话和网络两种,详情请参见“广州招考网”相关公告。
昨晚的咨询活动中,最火爆的当属文/理科综合科目,平均一两分钟就有一个电话。学生们共同的苦恼在于:时间不够用、分数提不高。对此,特级教师钟阳建议学生多加训练书写速度,形成相对熟悉、稳定的答题顺序和节奏。
有意思的是,昨日咨询的“主力军”仍然是家长。家长们的期盼、担心、焦急都体现在咨询过程中,有的家长还邀请接听电话的老师“到从化来吃荔枝”,十分热情。老师们则表示,咨询的内容关系到学科知识,建议还是由考生来“主力”发问更有效果。
学生最苦恼时间不够
老师建议平时练书写速度
问:今年高考综合科的试题难度估计会怎样?
答:估计今年和去年的试题难度差不多,可能会稍稍增加,但不会像“一模”难度那么大。
问:我在“一模”时做文综卷感觉时间不够,怎么办?
答:“一模”比高考难一些,在“一模”中时间不够,不代表正式高考时时间不够。毕竟“一模”时大家复习进度有的快有的慢,而且我们在命题时也会让难度稍大,所以“一模”时时间不够是正常的。
同时要注意应试策略,要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首先是在做题顺序上,第一遍做题时,不要纠缠于需要思考很长时间的题目,先把不需花太多时间、能顺利做出的题目做完,剩下有时间做第二遍时再去考虑剩下题目。这样即使时间不够,也不至于把原本可以得的分丢掉。第二,在平时训练自己的写字速度。一些同学,平时做题,尤其是文科问答题时,可能只在心里想想大概怎么答,最多口头组织语言、用笔写下一些要点。但真正考试时,是需要把答案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如果平时没练习,肯定来不及。
问:文综成绩总是上不去,“一模”总分考了513分,文综才195分,地理只能拿到60分左右。我想干脆放弃了。
答:相对于政治和历史,地理有理科内容在里面,如地质、洋流、气流、气压,文科生学起来稍微吃力。而且地理很多设计的内容是初中内容,但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太令人满意,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太好。初中地理书如果还存着,最好是请有经验的地理老师专门补一补地理课,因为短时间自习地理估计难度较大。
“放弃地理”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也有些冒险,因为分数越低的,相对越容易进步,投入复习的“性价比”比较高;而且如果地理科有缺陷,是否会对做文综时的心理状态有影响?可以让老师针对你情况诊断一下,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有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
问:文综如何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答:政治、地理、历史放在一张卷中,各类题目混搭在一起,对学生的答题思路可能会有影响。首先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答题顺序,选择自己做得最舒服的顺序。我们的建议是:第一遍,按照题号把一看就会的所谓“送分”的题目先做完,一看就卡住了的题目先放下。文科综合300分,高考平均分200分,实际上还是送了许多分。第二遍再回头做比较难的,先做剩下题目中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科,最害怕的放在最后。
问:还有两个月,综合科怎么提高?
答: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做新题、各地的模拟卷,主要是把曾经做过的卷子仔细做分析,绝对会做的、完全不会做的都不要管,看上去好像会做、好像不会做,做一做又做不下去了,自以为做对其实没得分的题目,要回头看一下若能从中发现之所以没得分的原因,正好是自己的弱点,而且是可以弥补的。在发给学生的一模分数条中有各个得分点的得分情况,没有拿到的可以找老师要。学生可以对照得分点,一道一道题目地分析,按自己回答的得分情况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
每天读报分析练笔对作文有助益
问:写作文时,我能够审题,也能够将文章的“骨架”搭起来,但总觉得缺少合适的材料,章不丰满。如何改善?
答:高考的作文题往往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些陈旧的例子,在遇到很鲜活、生动的题目时,就会感觉材料用不上。
我建议:你每天都买一份报纸,重点看时事新闻、社会新闻、时评版面三部分。每天在其中挑选一个事件。你以这个事件为素材来练笔,写这件事的过程,如何评价,探究事件原因和影响。
每天都分析一个事件,从现在开始做,到“二模”时你也能积累15个练笔材料了。有所积累之后,你再将这些练笔材料去对应你之前练习过的作文题。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真正地去分析、了解、积累材料。这样,你上考场、写作文的时候,材料才能灵活运用。否则,即使你买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没有思考过、运用过,上考场时还是不行。
问:是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基础题就好拿分,阅读题、作文题等题目就难拿分?
答:实际上,从考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并不是这样。比如默写题,似乎也算“死记硬背”的范畴,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比较参差,有的学生失分很多。高考的题目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阅读的材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完全读懂,不一定15分都能拿到。但学生应该立足于将能读懂的、能拿到的分数都拿到。
问:我做基础题的时候,总是错得很多,怎么改善呢?
答:还是取决于训练。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总结错的题目,针对错过的题目反复训练。就像你见一个人,见第1次的时候不认识,到第5次、第10次就一定熟悉了,不会再认错了。
问:都说语文的选考题中,实用类文章是比较容易读的,但我总是得分不高,原因何在呢?
答:我觉得实用类的文章阅读有两大要素,一是尽可能地将文章读懂;二是记住:题目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丢分就丢在“答非所问”。
英语
读写任务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
问:我的读写很慢,怎么办?读写任务要多少时间写完?
答:在时间上,我建议你45分钟内做完。读写任务,最重要是先把文章读懂,从文章总体的布局着手。不要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这样只是翻译不是写作。
问:英语主观题的评判,会不会因为老师的喜好而受影响?
答:写作的评分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有些老师会抓住英语词汇错误、语言等问题给个低分,老师希望让学生惊醒:自己还是有些不足之处要改善。这才是一模最重要的功能。但基础写作是根据内容打分的,只要答到那个点就可以了。另外就是篇章连贯性,在文章的角度上,不要老师说应该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首先是引入一个问题,然后是解决方案,实施这个方案能起到什么好处,不要生搬硬套。
数学
填空选择应细做 争取检查一次
问: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题应该怎样突破?
答:一个是分类讨论,要认真记专题讲座。函数和导数的知识点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整合也很重要。一般做到最后两道题的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学生的策略应该是:前面120分能拿的尽量拿,后面两大题也不要放弃。建议看一看近几年广东高考的最后大题,总结一下答题技巧。
问:我的数学平常总是“大起大落”。现在不知道是重点“攻”一下最后两道大题,还是着重改善填空、选择题?
答:到了高考,宁可放慢一点。选择题有40分,分量不轻。很多选择题是迷惑性较强的,容易犯错。我建议,分值占70分的选择、填空题用40分钟做。最后两道大题能做出前面的两问就好了。如果选择、填空题做完还能回头检查一次就最好的了。
问:最后这两个月,有没有一些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答:高考题跟我们的一模还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于立体几何里面。我认为今年会出有新意的题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勾股定理隔一年都要出的,要重视它。5月10日左右,立体几何、函数等知识点要提高;到了5月下旬至6月份,回头去看看课本,重新温习一下。
问:最后这个阶段,做题还有没有必要?
答:这个阶段做题还是很重要的。但到了5月中旬之后,就要回归课本。到了5月中旬,可以看看自己以前做错的题。
问:到时候高考的语文科目考完之后,要不要趁着中午的时间再攻一下数学?
答:语文考完之后,浏览一下数学公式就算了,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必要去看难题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3:59 | 只看该作者
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2013年10月09日
来源:台海网



原标题: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台海网(微博)10月9日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新北市汐止区103岁老人余周葱,8日获颁马英九、新北市长朱立伦致赠的重阳节金牌、金戒,余老太太不仅是街坊公认的慈祥阿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培养出多达30位“医生儿女”、“医生孙”。她仍坚持每天读报,了解大事,借此教导儿孙做事道理。
余周葱出生后9天恰好发生辛亥革命。20岁时就嫁给医生丈夫,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但她相当重视教育,生了3男4女中,有2子当医生,1子连任汐止镇长,而4个女儿也学识渊博,不仅台大药学系毕业,其中3位也嫁给医生,下一代延续家风,20多位孙子女也是医生,而新北市议员沈发惠是余老太太的外孙,可谓儿女子孙都相当有成就。

沈发惠谈起阿嬷所教育的“医师世家”,透露他的大舅舅余福祺是现任台大医院小儿科医师,小舅舅也是医师在美国执业,二舅舅余达德担任两届汐止镇长,父亲沈友仁则是前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哥哥则在国泰医院担任牙医。
对于“育儿经”、“育孙经”,余老太太表示,第一就是要让儿孙“慎选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是生活作息要正常,有良好健康才能吸收知识;第三则是“不道人长短”要宽以待人,帮助他人,每天才能开心生活。
余老太太透露自己靠“太极拳”养生,65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后从未间断,除保持良好运动习惯外,“手脚要动、头脑也要动”,她每天读上好几份报纸,以了解时事脉动,借此与家人讨论时事动态,从中谆谆善诱儿孙做人、做事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44 , Processed in 0.0879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