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做有思想的教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3:4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做有思想的教辅
先从大而化之的“书”本身来说。
问:你会买一本怎样的书?
答:1、内容符合自己需要;2、有内涵、有思想的。
这个“1”是低层次的需求,就是说一本书至少要满足购买者所需要学到的内容,才会发生购买欲望。这个“2”则是高层次的要求,同样题材、同样内容的书会因为这一条而有所区别。
要在众多的教辅书中脱颖而出,该在内容满足当地课程需求的基础上赋予这本书灵魂,不是知识的罗列,不限于方法的指导,而是让一本书像人一样可以与人交谈。有了思想上的互动,这本书才是活生生的,有吸引力的。
(一)
有人说教辅不算书,至少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图书。关于生命,关于梦境,关于心灵的愉悦和痛苦,关于艰难的生存还是诗意地安居,思想的芦苇还是窗边的风铃,它都漠然置之。让教辅参与教书育人那是一种奢望,传道、授业它不负责任,解惑呢,它所起的作用也很有限。
所以,讲教辅的灵魂有点虚,有点不切实际。
说穿了,教辅只是学生应付考试的东西。枯燥乏味的资料堆积不能让你获得思想和智慧,故弄玄虚的解题技巧更不能让你产生灵感。当然,如果应试也算一种能力的话,教辅自有其不可抹杀的功用。
中国自古以来总是不乏忧天者。以为教辅充斥的是应试的形式和内容,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无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视教辅为洪水猛兽、妖魔鬼怪,口诛笔伐之不够,必欲推落水中又从而痛打之,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此种手法,快则快矣,然而未必能奏斩草除根之效。一个奇特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怎样歧视它、蔑视它,教辅仍然旺盛地、畸形地挺立着,以一种复杂的心态斜睨教坛风云变幻。
其实,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教辅,未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进一大步。许多正儿八经的读物也不一定有此奇效,又何必如此苛责从来难登大雅之堂、难入批评家之眼的教辅呢?我并不赞成“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观点,但教辅的存在,有这个市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不能说,教师需要教辅就说明有不会教或教不好的老师,至少可以说,学生需要教辅,肯定有不会读或读不好的学生;对家长而言,不会辅导孩子的家长则大有人在。让教辅来帮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又有何不可呢?
教辅是被需要的。
但教辅不是无所不能的,想替学生包办学习是不自量力。做不到,也没这个必要。
因此,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个重点,在应试的基础上,赋予满满的人文关怀。
谁都晓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搅尽脑汁的思考,废寝忘食的钻研,这是任何一个学习者必然要经历的体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的突破,领悟深刻的道理,那真会如古人所说“当浮一大白”,快何如之。要我说,教辅充其量只是一根拐杖,在你跋涉艰难时扶你一把,或如一个导游,当你“不识庐山真面目”时,给你以恰当的指点。
所以,教辅完全没有理由板起脸说话,也没有必要喋喋不休,自充解人。何妨随和一点,轻松一点,自由一点,舒展一点。用一位教研员的话说,也就是多一点人文性,少一点资料性;多一点趣味性,少一点教条性。如果说教辅一定要有灵魂的话,它的灵魂也只能在这里。有人批评教辅没有灵魂,不正是因为它的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缺失么!
这种灵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发展。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从社会对人的正常需要角度来全面培养学生。如果教育模式中存在重负低效、容器式灌注、单向传输、重知轻能、重智能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等弊端,将会直接消蚀学生的主体意识,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压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
我们能为这样的学生做什么?
我们的书取名为《学案与测评》,“学案”是相对于“教案”的一个概念,“学案”的主体是学生,简言之,“学案”即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请由此决定方向。
在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最近大家都在说方向、思路,我们要走怎样的方向呢?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思路,朝着哪个方向走下去,这应该由上而下得到指引,因为这关乎命运,无法轻论。
希望我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搜罗对我们重要的省份中销售量比我们好的教辅,研究比较,这不是要看谁比谁多了哪个栏目,而是通过细节的设置了解竞争对手的理念、思路。这不只需要编审们根据自己的学科分析,还需要总编站在所有学科的高度上,宏观把握发展趋势。比较朴实的方法是,把一本书的栏目大大小小的列出来,从课改的理念一条条分析。从而确定我们自己的书的“灵魂”。
二、尽可能的参与各地一年一次的课改培训,随时把握教育最新走向。例如每年8月济南有课改培训,会邀请山东比较出名的教师进行示范课、课改精神之类的授课。
如何成为一线教师的科研基地?只有参与他们,真正了解当下他们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人心,真正被他们所依仗。而这些需要随时与他们保持同步,无论用何种方式。
三、一般意义上的调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07 , Processed in 0.0783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