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家炎:研究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7 12:0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家炎:研究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26日   07 版)

严家炎

    2013年,80岁的严家炎又回到北京大学的讲台讲了一课,讲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和1959年初次登上北大讲台时的观点不同,他主张现代文学起点应向上推移至甲午战争之前。
    采访严家炎先生是很享受的过程。他始终端坐在沙发上,但思维严密开阔,不觉间就透出文学史中都很难翻到的史料和掌故。他经常谈到的一个词是“意思”。他说,对于作家认真创作的作品,如果评论家“马马虎虎看,就没意思了”;如果评论回避作品中的缺点,也很没“意思”。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严家炎先生的学术研究,或许别人看来枯燥,在他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读书报:您最初的理想是写小说,发表过作品吗?为什么后来改为学术研究?
    严家炎:读高中时,我在上海地方报纸《淞声报》上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巳生嫂》写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不堪回首》是一个爱情故事。我还写过一篇以国民党逃兵为题材的《青青草》,因为带点政治性题材,没能发表。1950年,我听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培养土改干部,半年可以结业,就背着母亲报了名。母亲希望我上正规大学,我一心想搞创作,华东革大可以快一些使我投入到生活这所大学。我们的老师是刘雪苇,后来被批判为“胡风分子”。他讲课讲得非常好,都是结合文艺工作讲一些体会,批评创造社,肯定鲁迅,认为鲁迅思想是实实在在的。但是1955年他被抓起来了,我买的胡风、路翎、刘雪苇的书都上交领导接受审查。我很想不通。我想创作是不能搞了,要走学术研究的路子。
    文学史应涵盖不同倾向的文学作品
    读书报:您一开始就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
    严家炎:1949年我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八九个喜欢文学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利用暑假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讨论文学上的问题,也学习邵荃麟编的《解放区短篇小说选》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要求文艺创作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我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读书报:后来怎么去的北大?
    严家炎: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后,我很想进大学再系统地读点书,恰好看到北大1956年招副博士研究生的广告,就报名了。考进北大以后,按老师开的书单实实在在地读了几百本书,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老庄孔孟读起,外国文学从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读起,也读《圣经》,因为它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老师主张我们要扎实打好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有了心得,有自己切实的体会和见解,再去写。《文艺报》1958年聘我们当评论员,我也写过应时的文章,批判厚古薄今。学了两年,我就被调出来了。
    读书报:您是指被调出来当老师吗?最早讲的是什么?
    严家炎:1958年10月中文系找我谈话,让我教现代文学史。那时候我给留学生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讲起,把它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现在我不这么看了。
    读书报:为什么?您在学术研究上有什么坚持?
    严家炎:后来我发现了不少材料,证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五四”则是高潮。另外,我主张现代文学史里不但要有左翼的文学,也可以写倾向国民党的那些文学,比如陈铨的《野玫瑰》、徐讦的《风萧萧》就非常好读。我出版《求实集》的时候,请唐弢为我写序。文学史里可以写倾向国民党的文学,唐先生是不赞成的。我认为做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可以涵盖不同倾向的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写法,写得是否准确。后来我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就写进了相当多的台湾文学,包括台湾的左翼文学。
    我觉得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文学的实际成就出发,不是看政治,而是真正看作品。我相信我的研究有道理,而且靠真凭实据说话,在文学上站得住脚。
    读书报:唐弢在《求实集》里也不主张把旧诗词、通俗文学写到现代文学中。
    严家炎:我觉得文学史里写旧诗词的条件现在还没有成熟,将来是一定会写进去的。在这个问题上,唐先生也说我有点固执。我之所以固执,是因为不认为自己不对,我很可能是对的。
    对梁生宝形象提出“三不足”
    读书报:关于对作品的评论,我发现对一部小说您会写好几篇文章。比如对《创业史》的评价,有评梁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和丰满,也有评梁生宝的“三多三不足”。
    严家炎:我读了两遍《创业史》,边读边做笔记,前后写了五篇评论文章。我是从文学出发,从实际感受出发,讲的都是真话。我跟一般人的评论不同,他们要肯定英雄人物,讲《创业史》都是讲梁生宝这个形象怎么成功。我说梁生宝这个形象不错,在一般农村人物塑造之上,也有一些弱点,所以我提出“三不足”。我不是否定他。柳青在《延河》发表文章,以《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为题反驳我。我们见面是在1967年夏天。柳青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你背后是不是有大人物要搞我?我说:跟你说老实话,关于《创业史》的文章,完全是我个人的真实思想和真实评价,没有大人物指点。他问我多大,我说当时28岁。他就说:我要知道你还是二十几岁的人,就不该写那篇文章。他还请我到家里吃西瓜。后来柳青在北京住医院,我还和朋友去看望过他。2003年我去过一次西安,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告诉我,她自己同意我对梁生宝形象的看法。我有点惊讶,我说我当时有的话语可能尖锐了一点。
    读书报:但是当代文学研究面对海量的作品,一部作品读完就属不易,更不用说像您这样读两三遍。对当代文学的评论,您有什么建议吗?
    严家炎:《李自成》的一、二卷我都读了两遍,而且读了明史和十几种野史。姚雪垠关于明末的历史做的卡片有两万多张,合计有一百多万字。可见他下的功夫。做评论的人如果马马虎虎就没有意思,对不起作者。姚雪垠写的是历史小说,相关的材料我必须要读一点,看作者怎样用他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见解改造史料,改得有没有道理。你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老神仙太神”,这个评价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我是怀疑这种说法的。“高夫人”必须要写得比较“高”。明朝末年确实有“高夫人”其人,虽然历史记载的材料有限。这位女性是了不起的,李自成死后十多年,她还坚持带领大顺军和南明联合起来抗清。有人说这个人物是为了捧江青,《李自成》第一卷1963年就出版,那时江青还没出场。姚雪垠下了功夫研究,凭着自己对高夫人的判断加以虚构。
    对于当代文学可以放松去评,不必总在赶任务。“赶”并不产生好的东西。也不能都怪学者本人,他们也有压力,一年必须要发多少篇文章才能评职称。完全是从心底想写的、自由的表达,对社会有好处,对文艺的发展有好处。
   读书报:过去谈到20世纪文艺批评时,您提到“异元批评”,现在这一“危险区域”还存在吗?
    严家炎:现在好多了。“异元批评”就是你批判我我批判你,在我看来都不对。我觉得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喜欢先锋派的不必把现实主义看得很蹩脚,现实主义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确实把作者的体验写出来了。
    读书报:您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您认为自己有哪些成果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严家炎:能起一点推动作用的,也许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这类著作,曾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引起学界很多关注。
    关于柳青的《创业史》,不管怎么说,我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争论和思考,引发不同的见解,这是好事情。否则,一切风平浪静,都是讲柳青的好话。当时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希望中国文坛搞得活泼多样一些,如果单调刻板,一味提倡写英雄人物也不见得好。
    读书报:您对鲁迅和金庸等作家的研究也是鞭辟入里,1995年您就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
    严家炎:鲁迅是了不起的,他的创法方法多样,太宽广了。《呐喊》《徬徨》主要是现实主义,《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荒诞派;一篇《孔乙己》也就三千字,那么生动复杂;《狂人日记》既有现实主义又有象征主义,有时候是同时出现,有的时候交替出现。
    内地对武侠通俗小说的误读很严重,到现在还是有一些人对武侠小说不以为然。我对金庸的研究,除了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也纠正了有些人对金庸认识上的错误。有很多写金庸的文章甚至传记,都没请他本人看过。1949年的时候他就帮新中国说话,从法律上证明海外的中国资产应该归属新中国。50年代初金庸曾希望进外交部,为国家做点贡献。但因为不是共产党员,进外交部很困难。金庸的本事是白天写社评,晚上写小说。武侠小说是娱乐品,但金庸的小说是有思想的娱乐品。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自己敏锐的眼光。
    江西干校时期的“过于执”
    读书报:您的不畏权威敢于直言,我想跟实事求是做学问有关,是不是也跟性格有关?
    严家炎:我有一点呆气,有点固执。我希望是从实际出发。如果对方没有准确的依据说服我,我不放弃。1970年在江西干校,我带了一个班参加劳动,他们给我起了外号叫“过于执”,这是《十五贯》里的一个官员,意思是过份固执。比如说挖水沟的时候,排水沟的两侧必须有一定的斜度。斜多少度?我当时说 “45度”,并且用量角器量度;刚去的时候盖草房,草房的屋顶要用一层一层的稻草压住,我要求必须每一层压到三分之二的位置,他们认为长一点短一点有什么关系,就给我起一个外号“过于执”,简称“老过”。有一天中午收工时分,我还在刚平整的水田里补加修整,洪子诚老师老远就叫:“老过,老过,你可不要骄傲,我看了两三块刚插上秧的水田,大部分秧苗都浸泡在没顶的水中,高的地方却完全干涸没有水,苗是蔫的!”
    读书报:做学问是否也是这样?听说您对学生特别严,“严上加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严家炎:有的老师希望自己同学全都及格,我可能打分数上相对严格,不会随便送分,但是也打过一百分。我还翻了一些冤案。比方说,1978年刚恢复高考时,王瑶先生和我计划带5名硕士生,结果报名的700多人,后来扩招到8名,考完拿到及格分数的有几十个人。阅完卷后我花了几天时间一份一份卷子复查,发现赵园的卷子虽然答得有遗漏,但是有很好的见解,应该加分。我看完后整体斟酌了一下,给赵园打了六十四五分。钱理群报名之后,我们收到接二连三的匿名信。怎么办?我认为写信人不肯署真名,当可以不管。我征求了王瑶先生的意见,拿定主意不管,他的考试成绩很好,一样录取了他。
    读书报:关于最新出版的四本书(《严家炎自选集》《严家炎对话集》《严家炎讲演集》和《严家炎问学集》),对您而言有何意义?
    严家炎:这套书的内容基本是第一次面市。“问学集”、“对话集”过去从未编辑出版过,“自选集”是第一次选,虽然质量上不太平衡,比方说《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从学术论文来说,不像后面的评《李自成》、评鲁迅那样厚重,但是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发现和推进。“讲演集”同样不曾出版过,但有关金庸的小说曾收入专辑。这些选集我觉得有实在的见解,还是有份量的,体现了我晚年学术上的求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57 , Processed in 0.0587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