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男神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1 11: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铁面判官”魏坤琳
科学男神的前世今生
文/丁晓洁 图—李伟/新周刊
<<新周刊>>第413期








他被誉为“中国最帅科学家”、“科学男神”、“最帅大学教授”,但他说:“如果你真想了解人性,不如看看《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看看大家是怎么骂我的。”



    距离节目开始录制还有些时间,《最强大脑》的几位嘉宾聚在一起匆匆吃着午饭,编导突然跑过来:“你们每人说一句自己的口号吧!”陶晶莹、梁冬迅速脱口说出了妙语,而第一次上节目的魏坤琳想好久,才终于憋出一个硬邦邦的句子:“科学是我唯一的判断标准。”他没料到这句话在节目第一期播出时就火了,甚至还有人创作出一首“Dr.魏科学神曲”,他只是想:“我在这个舞台上注定要成为一个不讨巧的人,也一定会得罪很多人,但我只能坚持这一条底线。”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中的首位科学家评审,这位35岁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红了。因为不近人情,有人称他是“铁面判官”,但更多的人开始唤他“科学男神”,也真的有人把手机里10086的来电显示偷偷改成“男神魏坤琳”,照片来自他的微博头像,戴着墨镜躺在草地上,一脸惬意地仰望天空——太文艺了,一点都不科学家。

    魏坤琳还不太适应这种情况,他总觉得这一定是因为个体眼光差异:“我妈就说:‘你怎么妆化成那个样子?脸就跟包子一样!’”


是什么让一个不看电视的人成了电视嘉宾?


    魏坤琳确实成了“科学明星”。江苏卫视一位工作人员说:“魏坤琳是一个秘密武器,他颠覆了大众对科学家的认知。”但事实上,在参加《最强大脑》之前,魏坤琳几乎是个从不看电视的人:“恨不得把电视都给卖了。”

    是什么让一个不看电视的人居然成了电视嘉宾?

    这要追溯到更早以前。2009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魏坤琳加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发现一个怪现状:“大众都不知道心理学是干什么的,以为就是心灵鸡汤一样的东西。”所以,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拒绝曝光,而选择成为《最强大脑》幕后顾问团一员的时候,作为替补的魏坤琳欣然答应了上台。“我有科普的义务,这是个宣传脑科学专业的最好机会。”站在电视上显然不像站在讲台上那么轻松,事实上,在这个舞台上,魏坤琳总是被“围剿”的那一个。在淘汰某位选手时,梁冬曾经抗议他:“公道自在人心,觉得不公平的请鼓掌。”——现场掌声雷动。李永波也说:“我原以为我能和他成为好朋友的,现在觉得够呛。”

    这种处境其实有点像科学在中国的处境: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科学地看待一件事。魏坤琳曾感叹:“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是很低的。”这话听起来伤人,却是现实:“如果大众科学素养不这么低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脑残的东西在市面上流行,比如脑白金等。现实是:大家都不相信权威和科学的解释,总是怀疑专家和科学家在搞鬼,宁愿相信什么事情背后都有内幕,都有秘密,都有人情世故。”别说面对大众了,魏坤琳发现就连说服父母都很难:“就像我爸,总觉得医生要骗他钱,就是不听从医生去控制高血压,后来吃大亏了。”正因如此,魏坤琳能理解在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所有嘉宾的质疑,都是正常人的反应,正因为有了大众的反对,科学家才有了解释的必要。

    从没有过跟媒体打交道的经验,魏坤琳说自己站在舞台上就“呆若木鸡”,尽管他很明白“我讲点科学就好了”,但也渐渐摸索出一套说话规律: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不能说术语,也不能太啰嗦。从科普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不能讲得太透,把话说一半,让观众觉得好像没被解密,然后大家开始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才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填鸭式教育,都以为直接把知识告诉你就行了。”

    尽管魏坤琳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必须完全“去情绪化”的,但科学家也是人,他偶尔也会情绪波动,产生代入感。让魏坤琳“受不了”的那个选手是被称为“中国版雨人”的周玮——从小被周围的人视作智障,却依靠玩计算器领悟出一套数学方法,在舞台上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才。“拍摄那天感情戏特别多,搞得我也特别激动,我受不了这种人受委屈,我都能想象这一辈子,他的妈妈和姐姐受到的屈辱有多重。”但魏坤琳的情绪从来不会影响打分,关于这个节目,他说过的最感性的话也只不过是:“我今天真的是被选手感动了,我就看不得天才被埋没。”

    有人感叹:“魏坤琳的出现,颠覆了我脑海中对科学家的印象。”果壳上有篇文章干脆说他是“中国最帅科学家”——“雪白的衬衫、阳光的笑容、时尚的发型,魅力足以闪耀整个舞台”。他自己倒是很理智:“可能大家明星见多了,心灵鸡汤的话听多了,开始有点厌烦了。后来发现有一个人说一些不一样的话,觉得新奇了,也许这劲过了,也就差不多了。”上电视之前,天涯上流传着一个“最帅大学教授”的帖子,主角正是魏坤琳,显然,他表示他不在意这些。


Can you teach me something new?(你能教我新知识吗?)


    2000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生物力学的学士学位后,魏坤琳整整10年都生活在海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先后拿到了运动控制和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他说:“我提不出做学霸的建议,但我可以拿我自己做励志的例子,我高考没考好,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后来就拼命学习到现在。”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无论导师让他干什么,他总要问一句:“为什么?”后来导师干脆直接称呼他“Why”。“有时候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也挺膈应的,做什么事情他可能会质疑你。”但对魏坤琳来说,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其实就是科学精神。他说自己曾经“差点就没当老师了”,直到突然意识到一点:“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学习,我不觉得有其他任何职业,可以让你一直在学习。”

    其实他到了哪里都能学习。比如说参加《最强大脑》,你以为他真的只是“讲点科学就好了”吗?不,他一直在研究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从电视台怎么炒作话题、激起矛盾、找到舆论,到灯光舞美怎么布置,摄像机怎么走位,怎么调动现场观众情绪,全都是学问。最后他得出结论了:“其实就是怎么操纵观众思维嘛!我很奇怪电视台怎么不招一些心理学的人,这妥妥的该是心理学应该介入的事情。”

   在魏坤琳的百度百科页面上,他的研究方向写长长一段:运动控制、感知运动融合、多通道信息整合、动作行为决策、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建模、运动康复。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他解释了一下:“说白了,我就是研究人脑怎么控制运动的。”

   其实这些研究也不总是那么无趣,比如他总是在研究鞋,微博上也毫不避讳地说:“李宁的鞋做得太烂,可以考虑请我去帮忙测试和设计。”魏坤琳有一个研究项目是给糖尿病患者定制鞋,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国内医生想到过,还能用这种方法缓解糖尿病人足底溃疡。他还跑到实验室去测试雪地靴,然后建议大家慎穿:“穿雪地靴和穿正常鞋子差别挺大的,足底稳定性较差。”这也许和他喜欢运动有关,他已经坚持去健身房锻炼有10年了,最大的兴趣是滑雪和冲浪,接受采访的时候,因为前一天去滑雪扭了腰,窝在椅子上直不起身。

    他喜欢读历史书,但从不看流行小说,比如韩寒。他的读书准则中最重要的一条:我能学到什么?“如果说我能从你的书中学到人性,那些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你不用再浪费我的时间了。如果你真想了解人性,不如看看这个节目,看看大家是怎么骂我的,那还要更快一点。”这甚至形成了他的人际交往原则,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Can you teach me something new?(你能教我新知识吗?)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也知道自己不在乎什么。在节目开播前,很多人对他说:“你会火,你会有好多粉丝,你将来会挣好多钱。”他不置可否,因为这恰恰是他最不在乎的。“我最在乎的东西可能是自由。这是很虚的一个词,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词。”所以,当意识到“红了”的代价是损失自由的时候,魏坤琳开始有点害怕了。无论是蜂拥而至约访的媒体,还是微博上源源不断的私信,他多少有些抗拒:“宁愿像以前那样,花绝大多数时间在科研上面。如果有时间,我想去热带,去海边玩一玩。”

   他其实是个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的人,所有关于生活和家庭的话题一一避开,只有在面对那些有关科学的问题时,才会重新滔滔不绝起来。《最强大脑》播出后,光是约他出书的出版社就有好几家,其实这件事他也有兴趣,但问题是:“如果要发表出来,必须花很多工夫,我需要很严谨地编写它。”有编辑提议:把资料给我,我帮你编写。他有点不高兴:“我怎么能放心呢?你们都是文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28 , Processed in 0.2023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