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07:5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金 缦  过 佳




  大连市西岗区承担“《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研究”实验到目前为止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研究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学习、从了解到初步掌握、再到实施这样一个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

实验的第一年,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通过研读、比较、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目标及内容标准。以此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领悟新课程中“新” 与“旧” 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三是培养一支能较好胜任音乐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的第二年,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但需要教师对事业的责任、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情,更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才能适应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课堂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理念在音乐实践中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也开始凸现新的问题:1.理论层面上的课标学习怎样向实际的教育教学转轨。2.在教师行动研究的大背景下,怎样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3.怎样在“《音乐课程标准》研究” 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4.怎样对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高效能利用。新的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2002年课题组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找准四个切入点进行行动研究,力图解决上述四个问题。


一、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 活动,解决《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表现、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们立足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立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教研方式的改变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活动,解决了《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首先学科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与学科教师共同将教学内容、实际课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征集教案(采取自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教师代表与预选教师集体备课(强调注重在学习理解新标准的基础上备课,在整体研究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处理局部教材,在分析儿童学习起点和明确教学目标终点的过程之间取舍素材与环节);第三步当教案被工作组审查通过之后方能实施教学,并由电教老师刻成光盘作为资料,加以保存(课后附有科研与教研员的点评);最后由学科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统一观摩、研讨(看课教师着重把握此课为了验证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基本理念;执教者课后需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评课者参照《课程标准》需诊断哪些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还不够,应该如何改进,从而达到共同理解与掌握课程标准的实质)。这样研究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落实在每一节课中,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南,从而避免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二是以课代研、以课代训,使设计教案、指导执教、观摩研讨的过程成为教师、教研员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三是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鲜活、生动的案例(如音乐教师的音乐网页制作)作为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而共性的问题(如怎样对学生进行适度具体的表扬)则成为后续培训难得的素材。


二、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 为切入点,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


《课程标准》强调: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占课程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20%,开发出有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音乐教师人数有限,如果开展校本研究势必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受顾持沉教授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文章启发,我们将校本研究变通为区本研究。

首先,将音乐教师按学校地理位置划分为小组,将音乐内容的七个单元承包给七个小组,一组承担一个单元;其次,每组依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一个音乐实践主题,共同设计一堂实践课。上课时,组内同事、两位受邀外来研究者共同听课,课后再一起反思与他人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新行为课),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第三次上课(新阶段课),再听课,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一个课例、三种讨论”的目的,一是切实开发区域课程,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通过分类指导活动,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应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又应是具有突出的音乐能力、丰富的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准。因此在音乐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工作重点延伸到“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 上来。一般来说,我区音乐教师分三类,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教师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通过一、两次通识培训就能转变的。面临着课改的大潮,教师若再不改变观念,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新教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其内在功力也就日显不足。其他音乐教师在课改中持观望态度。怎样使这三类音乐教师借助课改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直至成为课程改革的中流服柱呢?这就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了。


我们采取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的工作策略。针对传统保守型教师,一是增加通识培训的内容与力度,不断加快“内化”过程;二是让他们在互动研讨中分析教学案例(有利于转变观念的教学实例)。针对新教师,一是聘请专人辅导音乐学科相关知识、相关技能以弥补基本功的欠缺(如两期的钢琴即兴伴奏讲座、儿童合唱训练讲座、指挥讲座);二是委以重任,促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加快进步的速度。针对观望型教师,一是在合作教研中鼓励他们上讲台当主角,以此加强理论修养;二是帮助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多上课、上好课,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全体音乐教师与音乐相关文化的修养(如带领教师参加音乐演出活动,带领教师观摩中外艺术家的演出等),总之,取长补短、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区60多名音乐老师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示范课、录像课。如今,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区课改中的新气象。


四、取长补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的优势为教学服务。经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研培训,教师们明白了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发掘音乐课程资源。我们结合我区青年教师会做课件的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加大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如滨海小学的赵叶老师不但自费学习先进的课件制作技术,而且能将课件制作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难能可贵的是赵叶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不但让本学校教师使用,而且无私地提供给其他学校的教师使用,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她尝试的电子备课方法如在每一课教案中链接相关知识、练习、范唱、伴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当再次教授这一册教材时就可以在电脑上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节省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赵叶老师在会议上由衷地说:“是信息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活力,是新课程为老师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优秀音乐教材使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激励我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将研究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领悟到《课程标准》的真谛,只有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




2013-1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36 , Processed in 0.0695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