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3个教师节。《教育周刊》刊发这组稿件,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一个家庭七位老师
寻找老师之家
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致力于寻找教师最多的家庭,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昆仑路小学王副校长给我打来了电话,说王辉家有很多人都是老师。
王辉,现任教于昆仑路小学。她的妈妈、大姨、姨夫、小舅舅、表哥、表嫂都是老师,她们家简直可以被称作“教师之家”了。
家中年纪最小的老师———王辉
王辉老师从教已经整整十年了,“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妈妈对我的影响很大。从小我就在妈妈任教的学校上学,学校里的老师对我都特别好。一放学,孩子们就在院子里做作业,大人们在院子里择菜、做饭。饭后,大家还会在操场上打打排球……”这种快乐的记忆对王辉做老师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初中毕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学校。
“当老师最快乐的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天真会让我忘却烦恼,尽管有时压力也很大。”王辉笑着说。 “记得去年春节,妈妈的几个学生来到我们家,他们现在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人了,邀请我妈妈去吃饭,看到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感情,我觉得当老师挺好的。”
妈妈对女儿说:对每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
王辉的妈妈刘素兰退休前在二十三中任教,做了三十年的老师,教出来了多少学生她也记不清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师家访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几乎班里一半学生的家刘老师都去过。刘老师至今还记得一位叫谭有昇的学生,他家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母亲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这个孩子非常懂事,老师交代他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他都会出色地完成,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考上了大学。这个孩子穿着非常朴素,但他用行动带动了很多同学主动学习。
刘老师经常对女儿说:“父母把孩子送来学校,我们就要对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不论成绩怎样、家庭环境怎样,我们当老师的都该好好教育他们。”她认为,成绩的好坏只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家人相聚,学生是重要话题
由于家中大多数人都是老师,过年过节家人相聚,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学生。有的家人在外地的学校任教,就会把当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来。
这个时候,大家不免谈起自己的学生,有时候一个非常棘手的关于学生的问题就会在大家的三言两语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特校教师 守护天使
每一刻都责任重大
9月7日中午,我来到了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探访在这里辛勤工作的特殊园丁们。
中午的校园显得很宁静,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玩耍,我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可是他们的表情很愉快。正在这时,我遇到了中午的值班老师之一郜桂梅,郜老师了解了我的意图之后,谦和地笑笑:“我从事特教工作已经二十年了,也算是老教师了。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相对普通学校的老师来说,要多操一点心。带习惯了、顺了就好了。每天中午学校都有专门的值班老师负责学生的安全,今天刚好是学生们洗澡的日子,我们就要在澡堂和校园里转转,看看孩子们洗澡水凉热。教育年龄大的孩子要照顾一下年龄小的,让他们互相帮助。智力上残障的孩子玩的时候不知道轻重,老师就要时刻注意他们,不要让他们磕着了、碰着了。”
“在校园的每一刻,我都感到责任重大。”郜老师说。孩子的安全是老师们最大牵挂,就拿中午值班来说,值班老师会把任务分配好,谁在这里值班,谁在那里,责任明确。这些孩子不像普通孩子那样,可以说出遇到的问题,所以一切就要靠老师的细心观察,耐心呵护了。
一个数字教数十次
从教十九年的李长琴老师是培智二年级的班主任,同时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和四个班的美术课。在李老师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一张排得密密麻麻的课程表,除了周四和周五的后两节课外,整整一个星期的课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的。
“我因为带了班主任,课程还算是少的,不带班主任的老师课程就更多了。近几年,来学校的孩子多了,本来国家规定一个班级不能超过15人的,可是看到那些远自农牧区来的孩子,我们又怎么忍心把他们推出学校的门外呢,所以就收了。今年,我的班有19个孩子。”
我简直无法想象李老师是怎样教这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学数学的。“对平常的孩子来说,数数也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普通学校的老师一节课可以教会孩子们的内容,我必须使用十节课甚至更多的课时去教。”
在这些智障孩子的眼中,数字以及一切抽象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明白的,为此,老师们要把一切抽象东西形象化。比如,老师说:“5怎么写?”孩子们当然是不会明白的;如果这样说:“什么数字像秤钩啊?”孩子们就容易理解。一节课四十分钟,前二十分钟里老师会讲一个数字或例题,在接下来剩下的二十分钟内就手把手地教班里的每个孩子写数字。班里的孩子多了,时间根本就不够用,课间十分钟她还在教。下一节课的铃声一响,她告诉孩子们上什么课,然后飞奔到办公室拿所用的课本和教具匆匆赶往另一个教室。
上午的课程结束了,老师要亲手把孩子交到生活老师的手上,并填好单据。这已经成了老师们下班之前的必备功课。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连1都不会写,每次都要手把手教他,这一次教会了,下次上课,他又忘记了。”
“那怎么办呢?”我问。
“没办法阿,这节课气得不行,可是下一节课又走到他的桌子前,手把手地教他了。”李老师笑着说。
“也烦,也累。不过想想他们就又放下了。我的一个学生,去年毕业的,现在经常还给我打电话,有了好玩的短信一定会发给我看。”这时,老师似乎成了学生的亲人朋友,甚至更亲。
手把手教孩子们发音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听不到孩子们特有的欢声笑语和叽叽喳喳,我们看到是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手势。而这里的老师就是这些眼神和手势的解码者,是这些孩子的守护天使。
说起话来,不由自主地就会打手势、眉飞色舞,这就是聋七年级的班主任杨青华。她的孩子曾经对她说:“我不是你的学生,你别对我打手势。”
说话打手势,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没办法,习惯了。说着说着,就动手了。”班上的孩子们听不见,她偏偏要教他们发音。先自己发音,让孩子们看自己的口型,再把孩子们把手放在自己喉咙下感觉,如此反复,终于孩子们发出了第一声。杨老师说,最难的是交流,刚来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又听不见,老师要给他们上三周的生活教育课。老师准备一些写好字的纸板,然后带他们去今后生活必须要去的地方,比如:厕所、办公室、宿舍等,每到一地,就把纸板拿出来让他们认。“只要你仔细观察他们,不难发现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生活的程度与正常人毫不逊色。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时会特别出色。”杨老师正说着,一个孩子推门进来说了几句话。在孩子含混的语音里我只能听懂几个字,杨老师却高兴地说:“你听,他的‘教室’发音发得多好。”
特教老师除了正常的上课、备课外,课间、课间操、活动课都要教师看护照顾学生。不仅如此,特教老师还要比普通的老师细心百倍,哪个孩子病了,要领他去看病,看着他吃药,告诉他这个白色的几片,这个黄色的几片。由于他们的特殊,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作者: 赵新丽)
走进您 倾听您 感谢您
我是老师我是80后
在前营街小学的操场上,见到了1980年出生的王育晴老师,运动衫、牛仔裤愈发衬托了她年轻的脸庞。听说记者要采访她,躲在眼镜背后的眼睛明显大了一圈,在我说明来意后,她爽朗地笑了:“好,我要证明‘迷失的一代’中的我并没有迷失。”
学会体谅
已有3年教龄的王老师侃侃而谈:“作为‘80后’的一代,我喜爱一切年轻人喜爱的东西,通宵看韩剧、听MP3、玩游戏、喝可乐、吃汉堡;同时,我也具有‘80后’的一切特质,比如较为自我、注重个性等。记得刚带学生时,家长们会在我下班的时间询问作业,坦白地讲,那时觉得私人空间被占用,有些不耐烦。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特别关心年轻的后辈们,他们说,家长平时也要工作,只有在休息时能与老师沟通,所以,应该多体谅一些。现在,我下了班接到的大部分电话都是学生家长打来的。”
爱听周杰伦的歌
王老师今年带一年级班主任,班上的孩子多是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她说:“现在的孩子更自信、更勇敢,但也更加自我,因此,在教育他们时,我们时刻都在强调集体主义,将班级比喻成小家,将同学比喻成兄弟姐妹,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的概念,弱化他们身上太自我的东西。他们是听周杰伦长大的,我也爱听;他们喜欢奥特曼,我就用奥特曼正义、保卫家园的精神教育他们,这样的方式孩子们容易接受,我也容易和孩子们交流。”
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谈到和学生们的关系时,年轻的王老师脸上掠过一抹严肃,她说:“我和孩子们应该是朋友又高于朋友的关系。作为朋友,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高于朋友,是说在课堂上我以教师和朋友的双重身份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说到共同成长,王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洋快餐非常流行,孩子都以吃汉堡、薯条为乐,互相攀比,长此以往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们容易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开了主题队会,告诉孩子们洋快餐对正在成长发育的他们是没有好处,也告诫家长不要经常带孩子去吃。此次队会后,经常去肯德基的我也减少了去的次数,即使偶尔去,心里也有几分忐忑,生怕孩子们看见。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因为孩子们也在监督着我呢!”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老师说:“作为年轻的教师,我们与老教师相比,虽主动创新、充满激情,但老教师身上的奉献精神、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基本功是我们远远不及的,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在教师节之际,允许我代表‘80后’的教师们向我们的老前辈致敬,祝他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作者:张晓娟)
“班头儿”黄卫
黄卫其貌不扬,戴着早已过时的阔边近视眼镜,笑起来露出有如孩子般的天真气,是西宁五中的一名老师。然而,此人名气却不小,名气源于他的教学水平。他的一位学生在描述他时说:“卫哥,记忆力超强!平常讲课哪条概念在哪册书的第几页,他都不会说错;甚至看到一道题,他会说,在某某年的什么试题中出过,连题型题号都不会说错。我对他评价只有两个字:佩服!”
“卫哥”是班里学生私下里对黄卫的称呼,男生们也叫他“黄头儿”,因为学生们习惯于把班主任老师称作“班头儿”。
曾经对着墙练习教学
“班头儿”黄卫并不是一当老师就是个教学能手。
说起自己的第一堂课,黄卫至今还记忆犹新。1985年,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黄卫被分配到西宁市第十三中学当老师。第一堂课,他把自己在课下用了几十分钟准备的教案十几分钟就给讲完了。当时的学生和他的年龄相差只有几岁,讲台上的黄卫隐隐约约听到学生抱怨怎么会遇到这么一个老师。第一堂课就在尴尬和紧张中结束了。为了练好教学基本功,在之后的一个月里,黄卫每天回家就对着墙壁练习讲课。渐渐的,黄卫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成了今天受学生欢迎的“卫哥”。
“有信心不一定赢,没有信心却一定输!”
“在黄老师的班上,觉得没什么压力,黄老师做事情干脆利落。让你做一件事情,他就百分之百信任你,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充满信心。”吴栋剑同学这样评价自己曾经的“班头儿”。
“有信心不一定赢,没有信心却一定输!”这是黄老师经常和学生们讲的一句话,他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他说:“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他们一定要具备自信心。自己都没自信,还怎么迎接高考呢!”他多年来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异,特别是在1996年的高考中,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列全校之首,在1999年高考中所教学生高锦华(青海省理科状元)数学单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在2003年、2004年的高考中所教班级高考数学成绩均获文科第一名。
传播赏识教育的理念
周弘关于赏识教育的理念给了黄卫不少启迪。
黄卫买到《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一口气读完已经是凌晨四点了。他把这种观念运用在教学当中,刚开始是仿效,可是这种方法对一些孩子也不管用,于是他就不停地琢磨,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006年11月开家长会,他把周弘的赏识教育介绍给家长:“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的心里会更难过。请家长不要过多责备他们,更不要打骂孩子。”后来,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说:“看到孩子考得不好,本想好好收拾他一下,想到你在班里说的话就忍住了,后来孩子主动和我说,要好好学了。”黄卫因为自己能够把这种赏识教育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而感到高兴。
收集烟盒减轻心理压力
当教师有压力,当高三的教师就更有压力。“班头儿”黄卫的减压方法就是收集烟盒。
黄卫收集的烟盒多到一个人如果光念香烟的牌子都要一个多小时。有的学生毕业了到外地上大学,来看他的时候给他的礼物就是一书包烟盒。有一回,一个学生告诉他带来的烟盒都是在大街上捡的。尽管孩子带来的烟盒是随处可见的,但黄卫都当宝贝似的收藏着。烦了,压力大了,拿出来看看,想想孩子们真诚的心意,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抛弃呢!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喜爱教师这个工作,它带给我清贫而快乐的生活。这些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学校领导长期关心培养、同事们长期支持的结果。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衷心祝福大家教师节快乐!成绩已经属于过去,我还将继续努力、虚心学习。”黄卫最后说。(作者:赵新丽)
三尺讲台炫出美丽人生
二十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极“炫”的一代人,他们拒绝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80年代出生的人,一部分开始活跃于今天的教育舞台,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热爱教育事业,都热爱着孩子。
与作家魏巍同名
在红星小学,我见到了生于1986年的魏巍老师。“与作家同名?哈哈,不敢当,”小魏老师很爽朗地笑着。她随着歌谣有节奏地击掌,提醒孩子们坐好、保持安静,“1、2、3,快坐端!”“小嘴巴,闭起来。”同时,她身子不时向前微倾,似乎担心听不清孩子们的讲话,更担心与孩子们产生距离。小魏老师的班里有近六十名学生,大多数人的名字她都喊得出来,开学至今才不过几天时间。
“平等许老师”
生于1981年的许晓捷老师到红星小学不过两年,却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都称她为“平等许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不该是一个领导者,而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应当成为他们的朋友,”面对孩子们给的称号许老师如是说。提到新教师和老教师的区别,许老师笑得很温柔:“我也是80年代出生的人,有时候也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冒出来,年轻老师与孩子们的距离很容易拉近,心里没有压力,新鲜的想法可以大胆实施。但与老教师比起来,我们显得急躁,没耐心,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还不足。”在许老师新鲜想法的引导下,孩子们在暑假设计出了一份份漂亮有趣的数学电子小报,“数学本来就很枯燥,让孩子们自己来动手找些有趣的数学题,自己设计一份电子小报,既可以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许老师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尺讲台上运筹帷幄
安庆市恺风职业技术学校的胡秀娟老师,2007年6月刚刚从青海民族学院毕业,上大学时便以桀骜不驯、学识丰富而赢得同学的喝彩,如今她登上三尺讲台,一样成为学生的新“偶像”。在课堂上,她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情绪高昂时,手臂也随之有力挥舞。胡老师不无激动地说:“当老师很累,但很有成就感,站在讲台上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说起老师的责任,胡老师一改平时的玩笑口气,说:“我教的是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我们都知道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但并没有尝到过磨难的滋味,我是1984年出生的,班上最大的学生和我差不多大,可我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尽我所能帮他们做好受挫折的准备,助他们一路走好。”(作者:王娜)
感受您 理解您 尊重您
这堂课我是老师
噼噼啪啪敲贯键盘的手,在今天尝试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习惯了没有按时作息的生活,在今天7点就要起床赶往西宁市城西区新宁路小学;固定的一对一采访,在今天变成了一对N的讲授,9月6日,我过了一把当教师的瘾。
讲课前的一天下午,我从新宁路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芦苇丽处拿到了三年级数学课本、教案和参考资料,原本简单的除法运算瞬时变得困难重重。芦老师把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和如何讲授的方法逐一告诉我,剩下就得看我的了。
如何导入正题是一节课的开局,怎样和陌生的孩子在最短的时间里亲切起来,是问题的关键。
一夜忐忑,总怕第一次在孩子们面前“糗”了。
9月6日上午,如约赶到了学校,这时,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到了。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我回忆着学生时代老师上课的情形,走到讲桌前,面对69张可爱的面孔说:“上课!”
“老师好!”孩子们稚气的童声回荡在教室里。
“同学们好!请坐下。”我深深向孩子们鞠了一躬。
这时,新课内容导入显现了神奇的功效。我说:“我们班一共有69名学生,今天下午我要带大家去郊游,现在准备了3辆旅游车,谁能告诉我每辆车上能坐几名学生?”这是上节课的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的除法,孩子们一听要去郊游,很感兴趣,于是我话音未落,马上有不少孩子举手,并给出了正确答案。而今天的课程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除不尽)的除法,于是,我把题目稍做改动,将旅游车的数量改成了4辆,除了极个别的孩子算出了答案,更多的孩子开始犯难。紧接着,我们进入了今天的正题。
当我拿起三角板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列出竖式计算时,已经会算的孩子就大声说出下一步的答案,而为了照顾大多数孩子,我只能一步一步耐心地讲解计算过程。也许是和孩子们接触太少了,我的语言里有太多纯粹成人的词句,孩子们在理解的时候有了困难。
接着,我又举了一个水族馆把新买进的小鱼分别放进几个水池的例题,孩子们听得更加津津有味。正在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写错了字,是67条鱼,而不是67尾鱼。”我又犯了“纯粹成人”的错,于是,我马上改正了这个“错误”,并对这位学生说:“谢谢你的细心。”
正当我准备让孩子们在课堂作业本上做练习时,下课铃响了,我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原计划没有完成,这时,坐在后排的芦老师走上前示意:“下课时间到了。”于是,从容的开场,只能草草收兵。
下了课,好奇的孩子们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王老师,您上课时说要去郊游是真的吗?”“王老师,您还给我们上下一节课吗?”“您要教我们一年吗?”“您是哪里的老师啊?”……我似乎有正在开新闻发布会的感觉,要面对这么多孩子的问题,并逐一回答。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最应该具备的美德就是耐心。
走进芦老师的办公室,我们俩一起开始批改9月5日的学生作业。翻开作业本,有字迹整齐、计算准确的,有做了一半空下的,还有抄错题目的,每一道题我都认真地批阅。芦老师说:“作业写得好的孩子我都会用小红花鼓励他们,即便做得不十分好,我也以鼓励为主。”于是,我再碰到作业出错的地方,都会尽量划一个小叉,感受着为人师长的那份大爱。放学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操场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我回想起了儿时的顽皮。那时,老师让排队回家,可是还没等我们走到学校门口,队列就没了样,变得一团糟。如今,看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听着芦老师一遍遍的叮咛,这才明白那时我的老师的良苦用心。(作者:王运卓)
一句“老师,你好”足矣
因报社要做教师节的专题报道,我被安排去昆仑路小学做一节课的老师,体验当老师的酸甜苦辣。学校安排我到六年级一班上一节英语课,因为第二天就要讲课,所以我赶紧去英语教研组,和苏晓妍、宋海丽、薛静、王婷几位老师共同备课。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大致知道怎样才能把课讲得更好一些。
第二天一进班,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就开始讲课了。“Good morning student!”我紧张地用英语向学生们问好。学生们倒是一点也不拘谨,很礼貌地对我说“Good morning teacher !”一听到他们说“老师好”,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力量,觉得自己不再是一名记者,而是一名老师!昨天熬夜备课的疲惫全都没有了,一下子有了精神。接下来就比较顺利了,我们简单复习了一下有关颜色和动物的几个单词,又让学生用这些单词造一些句子,学生们也很配合,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个子小的学生甚至站了起来,惟恐我看不到他举起的双手。看着学生们这么主动,我也放开了,课讲得越来越顺利。最后,检查了一下这节课中学生的掌握的情况,结果令人相当满意。我想不只是我,每一位老师看到他的学生学有所得,都会因为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而欣慰。正当我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的课结束了。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而我对老师的理解却刚刚开始。耳畔还萦绕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老师好“”老师再见”的稚嫩童音。“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而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们已经学到应学的知识,但我仍然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给学生们传授,心存愧疚,顿生无以为师之感。我想那些奋战在教学一线上的老师肯定会像我一样,会为了一节课而准备很长时间,又因为一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自责不已,当然也会因为自己的学生成了才而倍感自豪。而一位园丁不需要太多的光环,他只需要他料理的花朵鲜艳、灿烂;一位老师同样不需要太多的赞誉,他只需要一句“老师,你好!”值此教师节之际,我也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老师,你好”!(作者:李通知)
四十分钟体验另一种生活
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记忆里,母亲的教师生活总是早出晚归、抱怨连连。也许从小耳濡目染,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敌意,考大学时,无论家人如何威逼利诱,我打定了主意坚决不上师范院校。以胜利告终的我以为从此就与教师行业绝缘了。可就在9月4日,我接到社里的通知,教师节要搞一个策划,而我的任务就是要到红星小学去教一节课,体验一下做老师的苦与乐。
明确任务后,我硬着头皮找到红星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郝老师。我说明来意,郝老师放下手中正在忙的工作,热情地给我指导:“因为是二年级的孩子,所以要注意说话的表情、语气,随时记得你是在对孩子讲话,要找孩子说话的感觉,讲课文时要有语句停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像在讲故事。”
从郝老师那里领了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我马不停蹄地回家备课,可拿起笔又不知从哪儿开始,情急之下打电话给远在河北的妈妈讨要秘诀。从备课到讲课,妈妈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让我对讲课有了一点感觉。备完课已是深夜两点钟了,仅仅40分钟的课程,我却整整准备了一天。
第二天,我匆匆忙忙赶到学校,却又忘了带课本,等我把课本拿到学校时,离上课只剩两分钟了。虽说有了郝老师和妈妈的秘诀,可望着讲台下黑压压的头顶,我还是紧张得头发晕、腿发软,一摸脑门,满满一头汗。大概五分钟之后,倒是不紧张了,却猛然发现光顾我自己讲得高兴了,把学生给忘了,又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可我发现麻烦又来了,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那实在没办法我自己说吧。15分钟后,抢着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心里一下子踏实了,他们已经开始接受我了。能被这么多孩子接纳,原来是这样简单而又快乐的事,一直紧缩的心也像绽开了花朵。把最后一个生字教完,下课铃响了,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老师休息!”我似乎真的就是一名老师。
40分钟就这样结束了,可我一时还不能从老师的角色中走出来,耳边不时传来孩子们的问好声,被单纯的孩子们单纯地喜欢,我们的世界也跟着清澈起来,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感觉老师就是他们的知识,就是希望。难怪有人那么喜欢孩子,那么喜欢做老师。我也从此懂得为何母亲天天抱怨学生调皮,却依然几十年不后悔地做着老师。(作者:王娜)
老师 您辛苦了
离开校园后,你是否看望过自己的老师?教师节到了,你是否想起给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老师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者去拜访他们,并送上一声节日的问候?
在接受采访的近五十位读者中,有一半人毕业后看望过老师,10%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来都没看望过老师,20%的人只看望过一两次,还有20%的人每年都坚持在教师节或者春节去拜访老师。“忘记去看望老师”的回答比较普遍,有的人即便是在教师节也想不起曾经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这种忘却是值得深思的。
师恩难忘
难忘恩师孔宪武先生
人物档案:
朱世奎,曾任湟川中学教师、青海大学特邀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5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原西北师范学院)生物专修科。
朱先生的老师大都作古了。早些年,朱先生在毕业之后,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拜访他的老师。每一位曾经教过他的老师都让他难忘,但对他后来人生影响较大的是朱先生大学时的生物系系主任孔宪武教授。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20世纪30年代,孔先生深入深山老林发现了忍冬(一种植物)的新种,被植物界命名为“孔氏忍冬”。他著有《兰州植物通志》《树木志》《甘肃草原植物志》等。兰州盛产百合,孔先生多方鉴定这种百合的药用价值、种属分类,使兰州百合如今驰名于世。
朱先生说:“孔老师廉隅自重,其高风亮节令人高山景行,堪称师者楷模。”
朱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孔先生召集了全系师生检讨了一件事。事情的起因是孔老师随身用的一把掘根器,这是做植物标本时必备的工具,那是他在数十年前参加科学考察队时配发的,孔老师恳切地检讨,说:“我不应该把这把掘根器占为己有二三十年,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时隔多年,老师的这一举动也许早被人遗忘,但是,朱先生记忆犹新。朱先生说:“反映孔老师师德的这件小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时时记得老师的那次‘检讨’,并以老师的清廉作风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直到今天。”
孔先生的敬业精神,体现在课前认真备课,熟烂于心;讲课时,则厚积薄发,要言不烦。朱先生记得上大学时,有的老师上课总是带一大摞参考资料摆在讲桌上,以示彦博;而孔老师上课只带两只粉笔。简洁而有逻辑的板书,至今令朱先生难忘,尤其是孔老师讲授植物分类学、植物实验、植物生理的同时,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千米处,孔先生的第二课堂就在这座山里。朱先生回忆说:“孔老师在第二课堂时,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知识,每到一处,孔老师就实地给同学们讲解大家看到的植物。我是青海的学生,他就找一些青海有的植物问我这些植物在青海当地老百姓都怎么叫它们。像俗名‘猪耳朵’‘刺疙瘩’‘鼻邋遢’的植物,我永远都忘不了孔老师教我的“车前草”“曼陀罗”“巴天酸模”的学名。这也使我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找到了捷径。”
朱先生说的“捷径”,就是后来他在湟川中学(原青海一中)任教时,在校园的一角开辟了一亩菜地。在那里,朱先生带领学生种了很多蔬菜瓜果,同时,教学生采集植物制成蜡叶标本,使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朱先生不仅带学生去大通老爷山采集标本,而且还亲手在冬天用自制的土温箱培养出草履虫,使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季,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活蹦乱跳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这在当时的青海,是前所未有的。
1956年,孔宪武先生去新疆考察橡胶草时经过青海,朱先生前往宾馆拜谒了恩师。朱先生回忆说,当时他陪恩师在人民剧院看了一场话剧《孔雀胆》,然而,此次会面竟成了师生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见。1984年,孔宪武先生与世长辞,工作繁忙的朱世奎先生发去了唁电,聊表哀思。朱先生说:“尽管先师已去,但是恩师高洁的人格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作者:王运卓)
老师依旧是我前行的明灯
人物档案:李强,海博律师事务所律师,39岁,1990年大学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
问候老师是我每年都会做的事,无论有多忙,我都会去看望老师,小学、中学包括大学老师。尤其每次去西安,我都会去看望我的大学老师。我学的是法律专业,现在的工作也从事这个专业,因此,和大学老师的沟通会更多一些。针对一些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我经常和大学老师探讨,由于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法律现象、条文的理解也是不固定的,我们有时会激烈地争执,但是最终我都会从中得到提高,有更多收获。尽管我已经离开校园很多年了,但是我的老师仍然是我事业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王老师,你还好吗
青海省武警总队二支队 王栋
小学时,有一天轮到我和我的同桌周星做值日,一大早我就来到学校,但是不见周星来,我把卫生打扫完累得满头大汗,才看见他摇摇晃晃进了学校大门。这时全班的同学已到了一大半,我见了他就没好气的问:“你不是说好了要早点来吗,怎么现在才来呀?”他只简单的说了句:“我感觉有点不舒服。”下午他请假回家了。我也没有管值日的事,放学就径直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我刚来到学校就被班主任王老师叫了过去,批评我没有当好值日。
我感到很委屈,把事情给王老师说了一遍,他说:“你小小年纪不要学得那么自私,要懂得理解他人。周星同学今天生病了,你怎么能这样呢!只有人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充实、更温暖,我们班才能更团结。不要斤斤计较,知道吃亏是福的道理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朋友。”我当时不理解老师的意思,长大了才明白。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问候王老师一声:“老师!你还好吗?”(作者:王运卓)
祝福教师节
“教师节快乐!并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特别想对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说:“老师,我永远记得那一年瓦窑沟发大水时,班长家的房子被水冲了,您到他家里去看望他。那时,我觉得班长是最幸福的人。如今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您对我们那份深深的爱感染了我,使我坚定地在教育战线继续走下去。”
———西宁第二十八中学(原铁二中)校长卜晋萍(43岁)
“还记得教我们政治的女老师姓罗,我们班一些调皮的孩子背地里称呼罗老师为‘罗老太’。在一次班主任老师对任课老师的民意测验中,一位同学顺口说出了‘我觉得罗老太讲的课……’还没等他说完呢,班主任老师脸色‘晴转多云’并打断了这位同学的话说:‘放肆!你们太大胆了,怎么能这么称呼老师呢?’今天,我想特别向罗老师说声:老师,请您原谅我们的放肆和大胆,并祝您节日快乐!”
———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公司工程师石敏(34岁)
“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播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的老师,爱是不能忘记的!老师,谢谢您!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教师节快乐!”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柯丽萍(24岁)
“我曾经当过老师,有幸过上了第一个教师节,如今虽然我改行了,但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向我的老师表达最真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同时,我也向仍然兢兢业业承担着重大责任,可敬的老师们问声:你们辛苦了!”
———青海电视台影视部葛建中
“老师,您辛苦了!祝您工作顺利!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调皮了,以后再也不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西宁市新宁路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
李思佳(8岁)、邓祖武(9岁)、柴博玮(8岁)、王嘉硕(9岁)(作者:王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