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0|回复: 1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4月5日下午小说家[镜子里]网友答《师慧园》论坛十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4-4-5 00: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4月6日下午,小说家[镜子里]网友答《师慧园》论坛十问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extra=page%3D1&_dsign=4b877ff8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extra=page%3D1&_dsign=4b877ff8
今天[2014年4月5日]下午五点


教师之友网》《师慧园》论坛《槐荫-文学版》《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管季超工作室


同步直播


湖北安陆籍青年小说作者[镜子里]网友答网友问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4:39: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当代文学很有希望——日本渡边晴夫访谈录
2012年01月09日
  陈 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您多年来从事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作家比较研究。您认为两国微型小说作家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渡边晴夫(担任的专职有东京都立高等学校教谕、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助教授、教授、长崎大学教授、大学院教授、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以下简称渡):中国拥有很多专门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的所谓“微型小说专业户”,这是中国特有的情况,日本没有。日本专门写微型小说的作家只有一个,就是星新一。除了他以外比较多写微型小说的著名作家有川端康成,吉行淳之介,三浦哲郎、阿刀田高、筒井康隆、小松左京、眉村卓、结城昌治、山口瞳、森瑶子、赤川次郎等,可是这些作家以写很多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而得了名气,不能说是微型小说作家。中国著名作家中最多写微型小说的是刘心武,其次是王蒙,可是其他作家不多写微型小说。
  陈:您认为经典之作与精品是否属同一概念?中国乃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家中,哪些作品属于经典之作?哪些作品属于精品?
  渡:我认为这两者属于同一概念,可是有些区别。精品是做为微型小说完整的、让人思考的作品,而经典之作是精品中的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作品。我以为白小易《客厅里的爆炸》、许行《立正》、凌鼎年《再年轻一次》、邵宝健《永远的门》、孙方友《捉鳖大王》、刘连群《人到老年》等作品都属于精品。我认为经典之作的是台湾陈启佑《永远的蝴蝶》、香港刘以鬯《打错了》、日本川端康成《殉情》、星新一《喂,出来!》等作品。
  陈:我在一篇评论中写道:“精品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此观点得到了中国著名微型小说作家、《客厅里的爆炸》作者白小易和评论家李利君的赞赏。也有作者认为,精品可遇不可求。您认为精品是怎样产生的?
  渡:我同意“精品是写出来的”这个观点。我自己没有创作过微型小说,我没有掌握创作的奥秘,可是我认为奥佛法斯特微型小说的三个要素即构思新颖、情节完整、结尾惊奇,很重要。
  陈:在中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比中,有24部微型小说集,包括我评论集《声音》在内的2部评论集参评。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参评本身已经充分展示了中国微型小说作家和评论家的实力与风采。您认为中国微型小说作家和评论家,离鲁迅文学奖还有多远?哪些中国微型小说作家和评论家有望问鼎鲁迅文学奖?
  渡:我不大熟悉鲁迅文学奖。很难说。
  陈:目前,中日两国从事微型小说评论的人呈上升趋势,评论视野与影响愈来愈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是否打算从事两国微型小说评论家比较研究?推而广之,您是否还将从事中泰、中新、中马等国之间微型小说评论家比较研究?
  渡:日本从事微型小说评论的人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跟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我现在不打算从事日中两国微型小说评论家比较研究。
  陈:中国小小说作家网研讨专区首席版主萧江采访时问我:“您认为优秀小小说应该具备那些特质?”我回答:“一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二是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三是留下诸多艺术空白。有人写文章说,中国作家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是作品写得太饱满。他是针对长篇小说而言的。在我看来,小小说更存在太饱满的问题。汪曾祺说过:‘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此言善哉。我认为,优秀小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人们在阅读小小说时,优秀之作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魅力,常常使读者在感喟之余,获得大于原作的二度创作的快感。这足以说明,优秀小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您认为优秀微型小说应该具备那些特质?
  渡:我认为优秀的微型小说应该具备独特的构思,日本的微型小说大师星新一最重视构思新颖。我觉得艺术空白很重要,我前些年论及过艺术空白的重要性。请看一看我的论文。
  陈:您在《超短篇小说序论》之后记中说:“我所关心的主要是此文学形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展开及相互交流状况,因此重心始终围绕体裁相关内容,并没有就具体作品作过多分析。”从您的这句话中,我们得知您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很想知道,在您有生之年,是否准备从微观上对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渡:我现在准备写中国当代微型小说作家论。我当然也很想从微观上对中日微型小说作品与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陈:诺贝尔奖评奖规则规定,参评作品很多都必须译成瑞典文。而评委中能把中文翻译成瑞典文的,只有汉学家马悦然一人。因此,有人认为中国不缺好小说,可屡屡无缘诺贝尔奖,是翻译水平差。也有人认为,中国作家的作品写得太饱满。您是否同意上述观点?您认为中国作家未获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哪位中国作家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
  渡:日本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据说他们作品的英译和法译文本很好。井上靖,三岛由纪夫也当过候选作家。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有可能与翻译水平有关。瑞典的马悦然将蓸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翻译成瑞典文,认为蓸乃谦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汪曾祺曾对他的作品给了很高的评价。从这样的条件看蓸乃谦很有希望获得。我也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意思,好是好,可是他发表的作品还不多,著作只有四、五本。我看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是王蒙和莫言。
  陈: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您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您如何总体评价中国当代文学?
  渡:我完全不同意顾彬的观点。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说琳琅满目,新时期以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很多优秀的作品。我看中国当代文学很有希望。
  陈:2011年5月,在中国第4届小小说节上,您荣获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向您表示祝贺,请发表获奖感言。
  渡:在我向往已久的小小说基地郑州获得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让我不胜感慨,在此,我想回顾一下我是如何开始研究小小说的。
  中国当代小小说(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和我的关系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日本专卖中文书的书店里发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微型小说选》。作为一个教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大学老师,我觉得这样篇幅短小、语言生动、内容有趣的作品,对处于汉语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教材。从那以后,我开始搜寻微型小说作品集,一本又一本地读下去,感到这种短小说的故事内容、写作方法都很有意思;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种文体的特征和历史,包括它在日本的发展情况。1986年,写了我的第一篇关于微型小说的论文《微型小说序论》,发表在《驹泽大学外国语部论集》上。在比较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小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种种有趣的史实。1920年,当时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学医的郭沫若,读了日本作家菊池宽发表的评论《短篇之极》后,受到启发,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他》。1931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杂志《战旗》,提倡壁小说(即墙头小说)的写作,小林多喜二率先写了评论,阐明墙头小说的意义及其文体特征,同时还写下了不少优秀的墙头小说作品。壁小说传到中国,当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曾经尝试过写作这种形式的作品。关于日中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中国作家孙犁在1940年写的《关于墙头小说》一文中,有过明确的说明。
  1994年,在新加坡召开的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我将上述两个史实写在一篇题为《现当代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交流的一端》的论文里发表了。1996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日中两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及其特色》的文章,揭示了自五十年代末期以来,日中两国微型小说的发展轨迹以及各自特色。
  从那以后,我在写了不少有关小小说论文的同时,也将二百多篇中国当代的微型小说翻译成日文,发表在了日本的种种杂志上。从2001年到2003年,我在《日中友好新闻》(旬刊)上,开辟了《从小小说看中国》的专栏,介绍了90多篇中国当代的微型小说,颇受读者欢迎。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为中国小小说的魅力所吸引,相信今后也仍将会坚持这一方面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4:37:58 | 只看该作者
【访谈】袁敏:地方性文学杂志要有全国视野

2012-09-03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袁敏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曾有几个大手笔为出版界所瞩目,她先后成功策划出版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三重门》、《永不瞑目》、《玉观音》,一手发掘了韩寒、海岩等畅销书作家,同时也编辑出版过《束星北档案》、《走婚》《炎黄》《曹文轩文集》等历史积淀厚重,文学底蕴丰盈的著作,多次获各类奖项,被誉为“京城金牌出版人”。2005年,在自己的出版事业正红火的时候,袁敏却毅然离开作家出版社,入主《江南》这样一本在世人眼里越来越边缘的纯文学杂志。
  创办于1980年的《江南》与全国大多数地方文学刊物一样,面对信息化时代网络和电子阅读的冲击,举步维艰。袁敏接任时,杂志的发行量仅1700份,除了赠送和极少量的订户,大约只有图书馆收藏了。
  袁敏上任伊始,就提出自己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方针:“曲高和众”,坚守纯文学品格;“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大众民生,贴近现实生活,展示文化底蕴。”同时寻求生存于市场的路径;袁敏的“大江南”文化理想是:打破刊物的地域局限,将《江南》放到中国文坛的大格局中来考量,让《江南》跻身于全国一流文学期刊的队伍。
  2006年初,袁敏主持改版下的第一期《江南》以全新的面貌面世,当时就卖出了一万多份,市场脱销。给不景气的地方文学期刊市场带来意外的惊喜。
  在袁敏看来,自古烟雨灵秀的江南大地,人文荟萃,积淀深厚,完全具备支撑一个大文学梦想的力量。她在《江南》开设了一系列文化栏目,如“第一见证”,对重大历史事件,以当事人的见证廓清公案;如“文史我鉴”,写的都是浙江籍文化大师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和坎坷命运;“文学比邻”,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文学以外的相关艺术门类;“青春路口”,请活跃在文坛的当红青年作家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思绪感悟;还有“江南博客”“对话名家”“怀人记事”“他乡华文”等栏目都受到读者喜爱。从2009年开始,《江南》又新推出“走读江南”,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艺术家、媒体人走进浙江,专门采写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办好《江南》正刊的同时,袁敏还推出了《江南.长篇小说月报》、《诗江南》诗刊,双月出版。她希望为众多文学爱好者、诗人提供更宽阔的文学园地。
  2009年,在袁敏的主持下,《江南》开始设立专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郁达夫小说奖”,并把评奖范围扩大到海外作家。该奖项首开“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的先河,提出“地方性奖项,全国性影响。国际性眼光”,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普遍关注。袁敏说,现在国内各种各样的文学奖很多,但个性鲜明且专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奖项还没有。虽然《江南》是本地方性杂志,但视野却是面向全国、全世界的。
  在袁敏的主持下,《江南》发行量稳步上升,目前平均销量为20000册,最高时达到30000册。作为一本地方性的纯文学杂志,《江南》杂志却被公认为影响力位列《收获》、《人民文学》之后,已跻身国内一线核心期刊行列。
  文化周刊:在您出版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要去一本前景不被看好的纯文学杂志做主编?
  袁敏:2005年的时候,我已经在出版界做到得心应手,名和利都不缺。在这种情况下去出任一家清贫的地方纯文学杂志主编,许多人都不理解。但江南是我的家乡,我愿意为家乡做点事情。当然,还有两点促使我选择离开出版社的因素:一是我历来喜欢做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我在出版界确实做得很成功,不能说做到顶尖,但至少是做到最好的之一了。对我来说,当时这个行业已经缺乏挑战性了。二是我做了那么多年的编辑,最大的快感和成就感就在于发现新人,挖掘新人,推出新人,杂志的平台非常适合发现和培养新人,一个短篇,一首诗歌,任何无名鼠辈,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文字出众,杂志就可以发表你的作品。而在出版社常常因为经济效益的考虑,会放弃出新人的书,很可惜,也很无奈。到了我这个年龄,金钱和名声对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才是快乐的根本。
  文化周刊:以您在《江南》杂志的经验,您认为一本纯文学性的杂志要如何面对市场,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袁敏:这些年,纯文学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但怀有文学梦的人依然很多,我不会为了追求刊物的销量而放弃对文学品格的坚守。当然,我也意识到,由于期刊市场的细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新媒体的大肆扩张,导致读者群的流失。文学期刊要真正舒筋活骨、伸枝展叶,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跳出杂志自身的小框架,从整体大构架上组建自己的造血系统,也就是说一本地方性的文学刊物要跳出地方的局限,把自己放在全国这一盘棋上去考虑。
  文学刊物要观照世界,要犀利,要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和发现。《江南》导入这样一种“世界观”,就能走向一流的杂志。
  “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窝在家里不行,文学期刊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推介自己。因为我曾经是个书人,我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做书的理念和品质带到杂志中来。从封面设计到版式安排,从内文插图到摄影图说,我们都做得比较讲究,让刊物一卷在手,赏心悦目。
  文化周刊:翻看《江南》杂志,注意到有个栏目叫《走读江南》,是关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纯文学的刊物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当初是怎么想的?
  袁敏: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其传承和保护都令人担忧。而失去传统文化就是失去我们民族的根脉,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最初产生做这个栏目的念头,大概就是有一种想为抢救非遗尽点力,也许是文化人大多都会有的社会责任感吧。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全国第一,这样一块丰富的宝藏,文学期刊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发掘“非物”的美和价值。2009年开始,我们邀请作家、艺术家、媒体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读,解读分为“田野调查”和“非物笔记”,非常有意思,因为身份的不同,观察的视角和切入的角度都不一样,尤其媒体人,他们不仅仅是在欣赏沉睡的美!
作者: 兰岚  编辑: 郭邱磊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4:33:42 | 只看该作者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3:31:0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缕兴趣去发问
有一抹仗义做专帖
有一点灵犀于对话
有一方天地在网间
有一腔豪气打底色
有一壶温暖送朋友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3:09:39 | 只看该作者
 ◢◣  ▏   ▏  ▏
  ▏◢祝福◣◢◣   ▏  ▏
  ▏  ●◢██◣ ◢◣  ▏
  ▏  ▏  ● ◢朋友◣◢◣
  ▏  ▏  ▏  ◢◣◢██◣
  ▏  ▏ ◢◣ ◢开心◣ ●
  ▏ ◢◣◢██◣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4:58:32 | 只看该作者
5



    杜浩边走边听着电话,那边很清晰地继续传来河滨大道的嘈杂声,嘿嘿!完全的同期声!却不见雅琴的人声应答。
    杜浩猴急了,喂!喂喂!连声呼叫。
    别喂啦!
    突然晴天霹雳一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前响起,一抬头只见米楠杏眼圆瞪,横眉怒目地站在身前两步远的香樟树下,杜浩一呆。
    不是看牙医去了嘛?来河滨和哪个女妖约会呀?一试就试出了你的花脚乌龟来!
    米楠爆发出愤怒的吼声,经过她手里的手机,由网络传入杜浩的手机,再传入杜浩的右耳;经过空气,直接传入杜浩的左耳。一个声源,两种途径,同期声,声声入耳!
    杜浩恍然大悟,倒吸一口凉气后,嘴里顿时泛起一阵苦涩的味道。
    然后,鼻子一酸,挨了老婆狠狠的一拳,像是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水浒传》里郑屠的那种!
THE END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4:58:15 | 只看该作者
4



    的士载着杜浩刚开到龙头桥,就停了,堵车!视力所及,几百米的路段居然被堵的水泄不通。杜浩一看这阵仗,步行去公园也要不了几分钟,于是付了钱,干脆下了车步行过去。
    杜浩走到公厕边的台阶时,离约定的两点钟还差十几分钟。比较路面的拥挤,公园里游人不算太多,几个抡鞭抽陀螺玩的老头、老太,散坐树下长凳上双双对对的情侣,绕着斗折蛇行的林荫小道徒步的中青年男女,和不时骑自行车追逐的小学生……
    杜浩先转到竹林边,初恋时那种紧张、激动、期待的感觉奇迹般地回来了,稳了稳心神后,杜浩瞅着人群里穿红衣服的女子就张望,好半天也没发现雅琴的身影。
    一瞧两点差五分了,这样躲在竹林边鬼头鬼脑的不是个办法,也许雅琴她也在找自己,这样张郎找李郎的,时间一到没看到人,雅琴一着急会不会快闪呢?得,干脆去广场喷泉池里站着,醒目一些,方便雅琴发现自己。
    杜浩快步走到喷泉池,掏出手机来,胡乱摸了两下,瞪大眼睛转着圈在游人里睃来睃去。
    两点整!两点五分……两点十分……
    两点十五分!两点二十分?
    雅琴还没有出现,杜浩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会不会堵车还在路上啊?会不会中途有事改变计划呀?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呀?会不会根本没来故意捉弄我呀?会不会是个恶作剧呀?会不会……
    杜浩的情绪激荡起来,雅琴的迟迟不见现身,让他短短的时间里猜想了各种“会不会”,心里五味杂陈。
    哎呀!杜浩一拍脑门,猛然一悟,费这事瞎猜搞咩?直接打个电话不就结了嘛!于是翻出信息,直接拨了电话,放在耳边。
    通了!因为听筒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鸣叫声,和左耳听到的河滨大道堵车的鸣笛声一模一样!
    嘿嘿!没猜错啊!果然是堵车了,雅琴她来啦!这叫功夫不负……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呐!
    杜浩顿时神清气爽,刚才心里的各种纠结早跑到爪洼国去了,一跃身跳过喷泉池的铁链,乐颠屁颠地向河滨大道迎过去。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4:58:00 | 只看该作者
3



    杜浩驱车一溜烟开到市内的医院,在停车场泊好车,从口袋掏出香烟、手机来,点燃香烟叼着,点亮屏幕翻看一则短信:
    浩,你好!我是雅琴。中学毕业后,一晃十几年没见面,去年中秋回家,曾经在新中百门口看到过你,没好意思跟你打招呼。那时候同班三十几个男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忘不了你当年穿白衬衣的模样。通过同学群知道了你的手机号,明天下午就要回厦门了,心里纠结了好久,还是忍不住给你发这个短信。
    情人节快乐!下午两点整,我在河滨公园等你,穿着一件红色风衣。一别十载,你还记得我么?希望你能认出我来。
    杜浩反反复复地看了N遍,嘴唇徐徐吐出一团团浓浓的烟雾,眯缝着双眼显得漫不经心,其实心如潮涌。
    你还记得我么——年少时的梦中人,能不记得?
    希望你能认出我来——当然能认出来!三年前陪老婆逛街时曾有过街头的惊鸿一瞥,碍于米楠的雌威,没敢搭讪,只能擦肩而过,抱憾至今。
    林雅琴,高中时和自己同学三年,公认的班花,多少男生绮梦里的女神啊!自从上午手机里收到这则短信,杜浩一直怀疑这不是真的。但是,短信中对过去的追忆,还有那细节,非但所言不虚,而且确定发信人必是雅琴无疑。
    字里行间,看似低调的矜持,然而,在这特殊的日子——情人节,发来这则短信,显然别具意味。此情此景,那些字句实则热情似火,情意绵绵……
杜浩一阵阵的心悸、晕眩,很有点喝了窖藏的陈酿后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这个约会,去?还是不去?
    其实,从午餐时对米楠撒谎说牙疼时起,杜浩已经决定要去的。离雅琴约定的时间还差半个小时,谎也编了,人也从家里出来了,还在犹豫什么呢?
    结婚这些年了,杜浩对米楠的感觉,就像左手对右手的感觉。米楠很漂亮,作为有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形体仍然像姑娘,兼具少妇特有的风韵,朋友遇见就说杜浩艳福不浅。
    但是,唾手可得的美,时间一长,就会审美疲劳,乃至视若无睹。
    人,比其它动物高级,因为智商,也因为欲念。这是一个欲望井喷的时代,处处尽现物欲横流。亲友、邻里、同学、同行、网友、群友、熟人、生人、有钱人、缺钱人……杜浩耳闻目睹的,惯见了各种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婚外情欲出轨。
    杜浩不是修行的高僧,更不是饱读《春秋》的圣贤,精神、智商也在正常人之列。因此,对于谋求一段浪漫刺激的婚外情,杜浩不存在想不想,而是敢不敢。畏于米楠的雌威,还有媲美与明朝厂卫制度的“暴政”,杜浩是有心无胆,哪敢造次越雷池半步?
    还有一个因素,杜浩不是滥情人,大概一直没遇见那个让自己心动,值得自己铤而走险的她。古往今来,多少凡夫俗子、世外高士、上界仙人,什么道德啊、戒律清规啊、天条啊、责任啊、敬畏啊等等构筑的防线,只要一个“遇见”,再固若金汤,立马豆腐渣!
    不信?
    举几个关键词:西游、三言二拍、天龙八部、茶花女、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号……
    林雅琴这则短信,犹如精确制导的飞弹命中靶心一样,瞬间摧毁了杜浩一直以来的心理防线。林雅琴,可不就是那个让杜浩心动、为之铤而走险的“遇见”?
    去不去河滨?
    去又不会死人,肯定要去!
    去了之后……明天……
    管它呢!明天的事明天再想嘛!
    怕米楠……
    去她的!这样的机会,是个人都会去的。
    这些年没和雅琴联系,去了……
    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想这多搞咩?堂堂七尺男子汉,出息一回不行么?
        要不要先给雅琴拨个电话再去呢?
    记得学生时代的雅琴,心比针尖还细,因为漂亮人也心高气傲,目无余子。现在人家主动约自己,却给她打电话求证,会不会让她觉得不被信任呢?这样岂不是唐突佳人?反正马上就会见到她啦,何必多此一举,这电话还是不打为妙……
    杜浩猛吸一口烟,将烟蒂摁在烟缸里熄灭,向车窗外一弹食指,目送烟蒂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抛物线后,不偏不倚地恰好落入垃圾桶里。这是一个好兆头啊!杜浩情绪极佳,一拧车钥匙,说了声,走你——,发动汽车向河滨公园驶去。
    车刚下了那道长坡,绕着花坛转了一圈后又开回来了,仍停在原处。
    杜浩下来锁了车,一瞧已经一点四十了,看到正好过来一台的士,赶紧一招手,三步并做两步跑到街边上了车,往河滨公园飞驰而去。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4:57:44 | 只看该作者
2



    餐桌上摆着三菜两汤,色香味俱全,孩子在外婆家,要玩到后天下午才回来,杜浩面对米楠精心打造的这顿爱心牌午餐,看上去却似乎食欲不佳。米楠问是不是想孩子啦?杜浩摇摇头,再问莫非菜没烧好?还是摇头。
    没等米楠继续问,杜浩忙汇报说牙疼,可能是牙龈发炎了,边说边龇牙咧嘴地嘶声连连。
    怎么突然就牙疼呢?得,吃点稀饭喝点汤,然后趁早去医院找牙科的朱医生给瞧瞧,过两天家里还要接春客哩!
    听老婆这么一说,杜浩三口两口地喝完汤,一瞧时间午后一点多了,撂下碗筷一抹嘴,去洗手间刷牙漱口,出门下楼开车直奔医院看牙去了。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4:57:30 | 只看该作者
约会

文/镜子里
1

    冬日的正午,窗外日头很白,像腼腆女子的脸,在云层里躲躲闪闪的。杜浩从阳台踅进客厅,厨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米楠还在下厨做菜。
    今天是一个特殊日子,元宵节和情人节是同一天,网上说下次双节约会要等到十九年之后。因此,米楠特意做了几个菜来应景庆贺。
    结婚六年,杜浩从没做过饭,真正的君子远庖厨。都说杜浩福相生的好,娶了个好老婆,米楠不但长得漂亮,人也能干。刚嫁到杜家,就督促杜浩在城区开了家建材店,正赶上这座小城第二波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短短几年下来,夫妻俩在城区最好的地段买下两套宽绰的住宅,一间商铺。代步工具也由结婚时的吉利自由舰换成了本田歌诗图,才支持了三年的民族工业,就彻底沦为哈日一族。
    每年春节,见到开着十几二十来万级别汽车从南方回老家过年的表兄弟、同学发小们,杜浩一点也不羡慕,虽然他们经过多年打拼,早在外面置业乐居了,正所谓见多识广、事业有成。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那是历尽艰辛苦苦奋斗,忍受妻儿老小长期分离之苦换得的,成绩斐然,代价沉重。
    在这个内地四线小城市里,有产有业有房有车,天天和妻女厮守,逢年过节能按时回乡下老家陪二老叙叙家常,尽尽孝道,杜浩很满足。
    这幸福日子有一大半的功劳要算在米楠的头上,米楠的二哥是某局局长,米楠的二哥的舅哥是税务部门的实权领导,米楠的……
    过硬的人脉,是事业顺利的推进剂,是幸福生活牢固的基石,况且米楠人又精明利落,杜浩娶了这样的老婆,日子想不幸福都不行。
    世间事物,难有十全十美。米楠什么都好,唯有一点不足——善妒,而且,嫉妒的规格很高:
    对杜浩的过去,耿耿于怀,仅因为有一段曾经的初恋,就给他封了个二婚头的雅号;
    对杜浩的现在,密切监控,像防馋猫偷食一样严防死守;
    对杜浩的将来,勒令写下忠诚保证书,以期掐灭不轨欲念于萌芽状态。
    毕竟堂堂七尺男儿,不是一条叭儿狗,总不能整条锁链天天拴在腰里吧?
    于是,每回因故外出,杜浩少不得早请示晚汇报,向老婆如实禀告事由、去向、归程。
    手机是个好东西,每到一处,每隔一段时间,杜浩都要向米楠电话汇报行踪。甚至,有时还需用手机即时拍照发给老婆来佐证绝无虚言,可谓是谁主张谁举证!在杜浩眼里,手机就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杜浩无论离家多远,这条锁链的长度就能延伸多远。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姑娘、幺妹,米楠打小就在家里受宠,如今倚仗娘家的后盾,一言不合时,偶尔还对杜浩施以低烈度的家暴。
    在米楠如此高压的“统治”下,杜浩的日子过得痛并快乐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2:34 , Processed in 0.0809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