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朱杏在晋商博物馆(图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6 10: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朱杏在晋商博物馆(图说)

      四月五日,时值清明,天色晴朗,春风送暖,我没有侣伴,只带着一颗久违的感觉闲适的心,随腿信步而行,在游人如织的迎泽公园里徜徉。
公园里,树是嫩绿的,花是粉红艳红金黄靓蓝的各色俱有,一树树一丛丛的,煞是好看。可惜,几乎每一处有花儿的地方,都有游人攀附着要和它们合影,全然不管花儿愿不愿意、舒不舒服。不愿看树下游人们的搔道弄姿,转步走到迎泽湖边。绿柳环绕的湖里,近岸游着几尾小鱼,远处则飘满了黄顶的小艇,把整个迎泽湖飘成一大锅煮着黄饺子的绿汤。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0:56:44 | 只看该作者
湖边转悠了一小会儿,忽然想起,公园前几年就建起一座晋商博物馆,尽管历来对这种新修的文物很不感冒,左右没事,就去转一转吧。于是,问明路径,迈步从湖东向公园南部走去。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1:01:02 | 只看该作者
公园正中间,是园中最古老的建筑——藏经楼。前些年,曾请省内一书法大家写了楼名,题名曰“古藏经楼”。我当时是在网上看到这题名的,名家的书法我自然不敢妄加评论,惟其在“藏经楼”前别扭地强加了一个“古”字,我觉得有些不妥,还和旁边的同事有些愤愤然的替古楼抱怨了几句。今天亲眼目睹“古藏经楼”四个字,心里依然有些不快。不过,待到我走到古楼的前方,看到前方赫然已经有“藏经楼”的牌匾,书者我不了解,想必应该更有名些吧,对那位大家在题词里多一个“古”字也便理解了一些。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1:0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48 编辑

因为是第一次来,我从北而西而南而东,绕着气势雄伟的大院转了一大圈,才找到它更加大气的面东的馆门。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1:06:09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27 编辑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于今天的建筑技术等等而言,如果愿意,新修建这么一个恢弘的古院落,太不是什么难事了。索然的步履中,我更感兴趣的,是馆藏的晋商们那些真实得毫不起眼、泛黄的、有些破损的家书、算盘、账本等小物什。
流连在各个展厅,欣赏着一件件泛满岁月磨痕的片纸只字,抚今追昔,这些当时或风光或琐碎,不论有意无意,现今都统统成了文物的物什,它们主人是老板还是小二或者其他谁谁谁还有任何意义吗?所谓的不可一世或畏缩狼狈,在今天的游客看来还有任何区别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1:2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41 编辑

随手拍的其它一些图像,也留下吧。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发表于 2014-4-6 11:31:39 | 只看该作者
》创站者管季超告白:
        注册本站,必须实名,信息可核,概不例外!公益网站,学术品格;谢绝广告,严管风格。共建分享,竭诚欢迎!

       两点说明:
       1,本站创站时间是2008年3月10日.
       2,本站平均每天删除用网名注册或虽疑似实名但注册信息不可核者总在15人以上!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955&extra=page%3D1&_dsign=1be91dca


感谢
用实名注册发出很有价值的图记帖的山西<语文报>编辑梁朱杏先生!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1:46:1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管兄早日来山西,相偕一游。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还有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晋南。曾经五胡民族有发迹于此,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9#
发表于 2014-4-6 12:38:0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时代,不要失去我们的“书信文化”(许民彤)
源:中国艺术报 许民彤
  最近,一个名为“那个手写书信的年代”的微博话题获得广泛响应,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手写书信。近些年,习惯了社交软件的即时联系,手写书信,已经基本成为网友怀旧的一种形式。
  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有社会学学者分析,网友追怀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书写,即表达。这样的表达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式;二是等待。等待在主观上也是一种期待,这样的期待让人感到有希望。 ”实际上,一些大家名家的书信常常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仅凭书信作品,就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朱自清、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就有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是以书信体写成的,像鲁迅的《两地书》 、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等,体现了书信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信方式被打上技术的烙印,通信工具已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情感生活之中。技术对书信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我们用笔书写越来越少,书信形式电子化,使用的都是随时可以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为上限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传统通信方式所具有的优美的修辞、亲切的笔迹和情感的期待等,几乎消失殆尽。
  有人说,书信艺术代表一个郑重其事的年代。而书信艺术的没落,则是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丧失。网友晒手写书信、求笔友、互发明信片等行为,实质上暗含了对这种文化精神的依赖和留恋。但这并不表明,人们真的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今天,手写书信已经很难再用于实现给家人报平安、和朋友约见面等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通信意图。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手写书信交流、互发明信片等行为,其形式感往往大于工具性。缅怀手写书信是网友自发寻求“慢” 、“等待” 、“见字如晤”等生活体验的艺术化行为,也可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体召唤,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今天,技术因素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绝对优势,那么如何充分尊重每一生命个体的精神需求,以艺术精神和丰富情感涵养滋润人的心灵,避免技术化、电子化对人性、情感的物化,就成为当务之急。希望一封手写书信,能为我们珍藏美好的情感,唤起深埋心底的传统文化情怀。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3:48:4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 发表于 2014-4-6 04:38
网络时代,不要失去我们的“书信文化”(许民彤)
源:中国艺术报 许民彤
  最近,一个名为“那个手写 ...


现在人们输入文字表达情感多靠手指,有拇指,有食指,有十指。这很先进,很便捷,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之一,恰如当初钢笔取代毛笔,是一个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
但,还是请常常想想,传统书信时代的人们,手握一枝笔管(不管是毛笔还是钢笔还是铅笔圆珠笔),挥动它,任笔尖在纸上游动,亲自“制造”出一个个、一行行优雅的文字,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啊。
如果今天,如果当下,你打电脑玩手机累了,不妨就重新拿起笔(趁我们现在还能拿得起笔),给远方的亲友,给自己的心灵,或者谁也不给地写上一会儿字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8:35 , Processed in 0.1012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