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进课堂,教材不妨多样化 2013年08月29日
来源:金陵晚报
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书法教育教材的审订工作预计将于今年11月展开。(8月27日人民日报)
书法教育本是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负担不断加重,书法教育备受冷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如何重视书法教育,需要多方面入手,譬如可在课程开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从而使广大中小学生有机会亲近书法、热爱书法。但教育部统编教材一事,却另当别论。有人会奇怪,任何学科的发展,教材建设是头等大事,为什么人家编写书法教材,却要另论呢?
事实上,书法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就书法入门的一些初级理论而言,可能差异不大,但是书法教材的核心是字帖,究竟选什么字作为入门帖子,本身没有定论。而且对于书法老师而言,也会有个体差异。假如统编教材选的是颜体,你让一个学柳体出身的书法教师来教颜体,岂不糟糕?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各人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同的。如果剥夺学生、教师的字帖选择权,而统一使用统编教材,那么多少年以后,就会出现全国“千人一字”的局面。有意无意地统一书法特征,在明清科举制时代已经出现。当时,一种被称为“馆阁体”的书体流行于世,为了参加科举,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写成这种字。书法在表面的繁荣背后,出现了可怕的类同,用书法家何绍基的话说,就是“媚泽而真气蔫然”。前车之鉴,我们岂可重蹈覆辙。
为了丰富教育生态,培养各类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语数英等各类文化课教材编写工作,已经放权到各省市,从而结束了全国共背一首诗,共读一篇文章的局面。相比于这些文化课,书法教育的个性化更需要得到尊重。教育部让“书法进课堂”的理念值得推崇,但教育部真正要抓的,是书法是否真正进课堂的落实工作,至于教材编写等具体事务,不妨下放到各省市,甚至直接交给各学校老师,更为妥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