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本书与一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1 16:3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梦想照进现实
——一本书与一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史
      袁爱国
日常教育工作是琐屑与复杂的,还有一丝无奈和疲惫,这些使不少语文教师远离了教育的诗意与梦幻,消解了激情与活力,在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中失去了灵性和悟性。当职业倦怠感日益增加的时候,需要一种唤醒,一丝自觉,专业成长才能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而这种契机,往往来自于某本具有启迪价值的好书。一本好书之于一个人,也许是一种缘分,或是一种转基因移植;词语、句子乃至思想的碎片会融入你的血液,走进你的梦境……

对于畅销的新书我一直是怀有警惕之心的,而《新教育之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畅销书——2001年江苏省唯一的教育理论畅销书,一年内重印了五次。我与这本书结缘的时间是2002年的年底,不是自己购买的,是学校统一“派送”的。
记得一个冬日的夜晚,捧起这本书,首先触动我的心弦的是作者在封底写的一百来字的自传:“‘大跃进时代’时代出生于黄海之滨的一个小镇……”这段文字饶有风趣又似乎暗藏了一段耐人咀嚼的历史,也生发了我的许多想像: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黄海之滨的一个小镇,那个叫小朱的青年在大队做会计的时候,他的生活该不会只是记帐打牌喝酒吧;在他做翻砂工、泥水匠、搬运工时,忙活了一整天后,该不会一到晚上就躺上床呼呼大睡吧;后来的生活多了些许清闲,在从事营业员、棉花检验员、秘书等工作的无数个夜晚,我们相信,在这个寂静的海滨小镇,有一个宿舍里的灯光应该是最后一个熄灭……
读一本书,我更多的时候是从书里的插图、后记开始阅读之旅,这样似乎更有一种现场感、亲切感,因为图片或者后记里往往隐藏着一些微妙的人情故事,也最容易触动我们的神经末梢或者内心深处的一些隐秘情感。于是我沿着书里的黑白图片及说明,寻找着朱永新教授的求学轨迹:
78年的那个秋天,他跨进了苏州大学的校园,后来又到上海师范大学、日本上智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求学。寻找著名学府成了他每次出访的必修课,从哈佛大学到东京大学,从台湾大学到香港大学,从巴黎大学到悉尼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小朱成了朱老师、朱教授、朱市长……多少年来,他为何对教育情有独钟,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个黄海之滨的农家子弟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呢?
望着案头的这本《新教育之梦》,我似乎悟到些什么,深蓝色的封面上萦绕着一些或大或小的字符: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这无数个梦幻环绕着笑口常开的朱老师的漫画头像,一脸灿烂笑容的朱老师告诉我们——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读到这句话,我明白了陶行知为何一身布衫来到南京的荒郊野外,倾其所有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乡村师范——晓庄师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菁菁校园到处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扬子江畔的这所学校曾经放飞了多少希望,圆了一代教育家的多少梦幻啊!
我也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花费毕生的精力,创办他的帕甫雷什中学。在绿叶映衬的串串琥珀般的葡萄丛中,在喧闹沸腾的操场上,在野外宿营地燃起的篝火旁,到处留下他的身影。每当朝阳升起的时候,这位老校长站在盘绕着野葡萄蔓的学校正门前,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当我们整日往返与家庭、学校的忙碌的路线时,当我们终日埋头于教学笔记作业簿本时,当我们费尽心机转变后进生却难见效果时,当我们的辛勤工作有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时,当别人在休闲而你不得不参加各种培训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不免会疑惑:
理想的语文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也许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繁华,使得急功近利成为一种时尚。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所谓现实,关注眼前利益,在劳累了几年或者数年后,却并未有所建树,便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于是剩下的只是气馁甚至失落;有时我们并不缺少梦想,难的是将梦想化为行动,并将梦想长期保持。
2003年初夏,朱老师来到翔宇教育集团讲学,精辟前卫的理论,援引自如的事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将他的新教育之梦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美丽的镜头。讲学的休息时间,我走到他的面前请他签名,朱老师接过笔欣然题字:
“信、望、爱、学、思、恒。”
透过镜片后那双和善的眼睛,饱含着期望和勉励。我仿佛看到了朱老师与他的研究生讨论问题时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像李镇西博士等许多优秀的弟子怎会懈怠,又怎能不出成果呢?又记起朱老师从苏州风尘仆仆赶到翔宇宝中讲学的前一个晚上,翔宇集团卢志文校长把自己的近作《杏坛论语》送给他,谁知朱老师竟如此认真,晚饭过后,立即钻进房间,一直读到深夜12点多钟。
梦想其实并不遥远,贵在有恒,从一点一滴做起。想起朱老师在海滨小镇苦读的时候,在苏州求学阶段,难道就预料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与《新教育之梦》结识的8年,是我专业成长的8年,也是不断收获教育幸福的8年。一百多篇教学设计、论文、随笔得以发表,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从县骨干教师到市特级教师、省教科研专家,还有抽屉里不时翻阅的节假日学生从燕园、清华园寄来的温馨贺卡……
让我们用每一天坚实的行动追寻自己的梦想,让我们记住朱老师在《新教育之梦》引言中讲述的盲童戴维成才的故事吧,让我们用戴维成为英国内阁大臣后写给老师的信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4:26 , Processed in 0.0795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