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村八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2 08:4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八记李强作者简介  
     


李强,1985年生,山西省沁源县人。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写《乡村八记》


受到了全国人众的欢迎和关注,被亲切的称为小强。  
  2005年春节,他利用寒假,按照“户—村—乡—县”的思路,对山西省3个村4个乡和两个县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札记的方式写成近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非常激动,将它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复信,规规整整的毛笔字,整整写了两页。6月16日《人民日报》对此进行报道。
   从繁华的太原到传统的乡村世界,只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李强问自己:一部从传统乡村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史,仅仅持续两个小时,是不是过快了一些呢?
  那是下午2时50分的一趟长途客车。从现代工业城市太原,到传统的乡村世界,只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8天之后,在返回城市的路上,李强问自己:一部从传统乡村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史,仅仅持续两个小时,是不是过快了一些呢?
  李的第一站是他的农村二姨家。在为二姨家算了去年的收入与支出账后,他感觉到了震撼:二姨一家人一年忙到头还要欠别人898.76元。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李在调查报告中将之归结为“教育支出过于庞大”。在他的这个亲戚家中,三个孩子上学一年的教育投入共计8200元,这对于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而他的亲戚家,在村中收入还算是比较高的。
  李强在调查报告中感叹:对于出身农家的子弟,若想脱离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上大学可谓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教育的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读书到底要花多少钱?
  以震撼开头,调查在忙碌中进行,伴随的是愈来愈强烈的沉重。在8天时间里,他看到了美丽山村背后的贫穷落后、示范村的表面政绩和数字水分、县城食品工业的萧条衰败、县城宾馆的畸型繁荣。他的调查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如农民增收难题、农村教育、税费改革、乡村公共事务管理、村官选举。
  后来,回头这8天的调查,李强说,“这既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第一步!”这次调查的收获是沉甸甸的。
目录和摘要  第一记  二姨家的收支明细账
  全年全家的总收入=农业收入+工商业收入=4886.5元+10000元=14886.5元。
  全家全年总支出=税费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医疗支出+农机支出=107.26元+5428元+8200元+50元+2000元=15785.26元。 2004年收支情况为:14886.5元-15785.26元=-898.76元。
  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二姨家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这固然有其特殊原因,同时供养3人上学,对于一户农家显然压力过大。但是,据姨父讲,他们家的收入情况在村子里算比较好的,原因很明了:姨父家的工商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年总收入的2/3(一般年份为一半多),姨父说,村里大部分人家是以农业为主。
  二姨家的情况也反映出,相当多的农民家庭的收支状况很不乐观。尤其是教育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
  建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的确,办教育需要钱,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毕竟教育是一项有没有钱都要办的事业。

  
第二记  村里的明白人
  几经周折,找到了退下来的村支书,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状况、村里的集体公益事务、村里的教育和村领导机构的情况。
  老支书说,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提高,每天两顿白面是没问题的,家家有电视,60%有电话,1/3有摩托车或是农用车。温饱解决了,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但仍然很穷,缺钱花。以农业为主,无矿产资源,与有煤的地方相差太远。打工的人也比较少。农民的个人实力有限,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活动,也很难应对市场的变化。村集体事务主要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修路修桥这几项。问题比较大的是水利事业。村子紧靠一条河,但村里没有任何水利灌溉设施,耕地全为旱地。以前的水利设施因为疏于管理荒废掉了。建议如何充分调动村集体的力量,为整个村子服务,是政府和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记  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
  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依山而建。优美的景色给人以极大的愉悦之时,也凸现出一个问题: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村,其赖以生存的农业如何发展?层峦叠嶂给人以美景,但是也表明此处几乎没有平地,那么耕地从何而来?
  观点现实的耕地状况直接导致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当地的农业尚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据说,当地玉米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而在过去没有使用良种的时候,仅有一二百斤!这样的农业,能够维持一家温饱已属不易,何谈增收?

第四记  走进县城
    某县县中学,是全县惟一的省重点中学,设施一流:花坛、假山、喷泉、两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投影仪等电教设施、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实验楼、400米标准田径场……这样的设施配备,在山西省尤其是这样的县城并不多见。
  校园内的宣传栏张贴着考取大学的学生照片,下面的说明是: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规定,我校出台了对优秀学生的优惠政策:中考考入我校的前10名,奖励10000元—1000元;平时期末考试,年级前10名,各奖700元,11至20名,各奖300元;高考考入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学校给予重奖,考入清华、北大的,奖2万元。观点且不论这种奖励措施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合适与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显然是考试成绩说了算的,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奖学金,一方面是对他们努力学习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的确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读书好的大都是农家子弟),最后,或许这还有鼓舞其他同学的功用。

 第五记  访“青椒之乡”
  在一个被称作“青椒之乡”的村子里,村委会的办公地位于村小学内,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悬挂了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宣传板,介绍了村党建工作、村子概况、村规村约、村委工作、精神文明、政法制度等。该村是县里树的典型,必然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视察参观。这种宣传栏是上面要求做的。支书说村委至今仍欠着上千元的制作费。
  虽被称作“青椒之乡”,但村里的主要作物为玉米,青椒种植面积只有318亩,不及总面积的1/5,种植青椒的农户,最多只有总户数的一半多,青椒种植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问及原因,支书说:“农民太保守,意见无法统一。”

  观点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历来以农为本,而视商为末业。中国人口众多,治理这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千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填饱肚子是基本欲求,因此,重农抑商的思想流传至今并且仍然是乡村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不种点粮食,农民的心里不踏实。而且农户之间缺乏通过合作协商使团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行为方式,如何使农民学会运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是我国现代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物质的现代化。

第六记  乡党委书记谈乡政
  距县城不远的一个乡,是县里第二大乡,编制内干部45人,另有临时聘用的干部及工作人员23人。“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行行政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干部?”乡党委书记回答:“精简乡镇人员没有去向,国家进行行政机构改革,中央的可以精简到省里,省里的可以精简到市里,市里的精简到县里,县里的精简到乡里,乡里再精简,那就精简到地里去啦。过去是吃皇粮,现在得吃自己,谈何容易?”
  为解决这么多干部的吃饭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引税”。通过各种关系,引来外地税源,由于要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回扣,以吸引其来此地纳税,因此又称为“买税”。观点这场浩浩荡荡的税费改革,抓住了现今乡村的一个关键症结,它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也间接地促使基层政府由不作为转向作为,使得乡村经济得到主动、自觉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受益。

第七记 县志上的县情 
 该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上英才辈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围绕农业办工业,兴建“万宝全”工厂,曾名扬全国。但后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  观点县志记载,该县的食品工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相当辉煌,但上世纪90年代后却日渐衰微,原因有四:一是“耕读传家,读书做官”习俗的影响,二是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作风的影响,三是政府职能定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四是缺乏品牌意识。

第八记  归途(略)
李强言论  1、“我是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的父母来自农村,从小我对农村的了解也仅仅限于父母口中所讲的事情。在清华有一种关注国情的传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甚至在BBS上,教室的宣传板上,随处都可以见到有关于中国国情的探讨,清华整体的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我。”
  2、“我之所以做这次农村调查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的影响。我觉得曹锦清教授这种严谨治学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很多方法都是借鉴曹教授的。”
  3、“坦率地说我自己只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所做的一些调查都是出于一种学习了解的目的,在调查过程当中,我尽量保持一种观察者的身份,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当然总体感觉我需要学的还很多。”
温总理的信  敬宜同志:三月卅日的信及所附李强《乡村八记》早已收到,迟覆为歉。《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你的几封信都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鼓励,深为感谢。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温家宝
原作  下午二时五十分,我踏上了赴山西省沁源县的汽车,此次回乡目的有二,一为探亲,我已经八年没有回过姥姥家了;二为做乡村调查,这是此行的重点任务。
  谈起此次乡村调查,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上一学期读了曹锦清先生的《黄河边的中国》以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同时还参与了校三农学会的讨论,对于三农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做一次真正的调查,恐怕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之上,另外,曹锦清先生赴河南农村考察、写出《黄河边的中国》,已经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乡村又有什么新变化,需要我们再去进行一番调查。
  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山西省沁源县和沁县两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之所以选取这两地,一方面这里有我的亲属,通过各种关系可以较容易的获取我想要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两地都没有多少矿产资源,农村产业结构并不像山西其他地方偏向于煤炭等矿业,其主要产业仍为传统农业,这比较符合此次调查的目的,那就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乡村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年代的境况到底如何?
  虽然时近春节,但紧张的春运似乎还未波及长途客运,能容纳三十的人的中巴上只有五名乘客,汽车行驶在208国道上,沿途运煤货车无数,灰头土脸,且路面经重型卡车常年倾轧,坑坑洼洼,一路上下翻飞,好不热闹!
  三个半小时之后,我抵达了此次调查的第一站——沁源县交口乡尚义村,我二姨家。
  二姨这几天忙于做买卖,很晚才回家,今天为了接我,早早就赶回来。
  村前的沁河(沁河发源于此地,沁源县由此得名)依旧,不过终于架起一条通向村里的石桥,我不用再走那条摇摇晃晃、令人惊心动魄的钢索吊桥了;村子沿着河岸的丘陵而建,由于地势的原因,房子排列并不十分整齐。
  天很黑,村里的路很窄,且坑坑洼洼,我们小心翼翼的走回了家。  姨夫、二姨生有两男一女(有一胎属超生),加上婆婆共六口人。家里六间房,四间住人,两件存放粮食以及一些器物。屋内陈设很简单:外间靠墙摆着一个平柜,电视机放在上面,由于没有装卫星信号接收器,只能收一个频道(山西台),电视机旁边是电话(二姨做些小买卖,必不可少),还有两个木箱,用于存放衣物,洗衣机摆在一角,沙发、茶几这类待客用的家具并没有,来人一律坐在里间的炕上或是坐板凳,火炕旁边是灶台,这样设计一方面方便做饭,另一方面也可给火炕加温,此地农村大都如此。
  由于二姨近日忙于跑买卖,家里也没有准备什么,晚饭就是些平常吃的:南瓜面片汤,玉米面窝头。面片汤做得很多,二姨解释说:“还有看门狗的,现在太忙,顾不上给它弄别的,人吃啥狗吃啥,狗吃的顶一个人哩!”
  吃完饭,二姨开始计算这几天买卖的账目,我受此启发,何不将二姨家一年支出做一计算,这可是极有价值的资料。
  二姨家共有耕地13亩,其中承包地10亩,另有自垦地(不需缴税)3亩,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和黄豆,共9.5 亩,另有0.5亩种植万寿菊,剩余3亩地种植谷子、黍子、土豆萝卜、白菜、西红柿等,主要用于自食。家有农用机械车一辆,平时跑跑运输,做些买卖,这是家庭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总结结果如下:  收入方面:  农业收入
  一、玉米收入。
  1. 一亩玉米的物资投入。  机械耕地18元、机械翻地12元、种子3元1斤,一亩需6斤共18元、化肥硝酸磷(底肥)30元、尿素(追肥)12元,农药8元。土地为旱地,不需浇水。  一亩玉米合计投资98元。6.5 亩的总投入为637 元。
  2. 产量、价格与毛收入。  平均亩产1000斤(此地耕地有坡地和平地之分,亩产从700斤至1300斤不等),当年收购价平均每斤0.5 元。  6.5 亩玉米总产量6500斤。总价值3250元  每亩毛收入=500元-98元=402元  6.5亩毛收入=3250元-637元=2613元
  二、黄豆收入
  1. 一亩黄豆的物资投入。  机械耕地18元、机械翻地12元、种子3元1斤,一亩需10斤共30元,化肥硝酸磷25元,农药15元。无需浇水。  一亩黄豆合计投资100元,3 亩共计300元。
  2. 产量、价格与总收入。   平均亩产250 斤(平地300多斤/亩,坡地不到200斤/亩),当年收购价平均每斤1.5 元。
  3 亩黄豆总产量750 斤。总价值1125 元。  每亩毛收入=375 元-100 元=275 元。   3 亩的毛收入=1125 元-200 元=825元。
  三、万寿菊收入
  万寿菊是2004年村里响应乡政府的号召种植的,村民种植,公司收购,用于制造色素。村民与县里的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签订合同,该公司先垫支种子、肥料、地膜、农药等开销,垫支费用在结算花款时扣回。  种植万寿菊所需的种子、肥料、地膜、农药等投入金额为108 元/亩。
  万寿菊平均亩产3350斤,公司收购价为0.3元/斤,二姨家种植0.5 亩,总价值为502.5元。  万寿菊毛收入=502.5元-108元×0.5=448.5元。
  四、副业收入
  大多数村民家里都养些鸡、牛、猪之类,但规模较小。养鸡可得些鸡蛋,一般用作改善伙食,并不增加收入。养猪也不挣钱,因为规模小,但可积肥,逢年过节还可改善生活。养牛主要用于耕地,此地平地可机耕,但坡地不行,只能靠牛。
  二姨家养牛一头,去年生下一只牛崽,卖出得1000元。
  综上所述,全家农业年收入为4886.5元。
  
    工商业收入
  二姨家有农用三轮车一辆,平时利用沁源县和沁县两地的黄豆和玉米市场差价,在两地之间来回贩运,收入要看两地的差价高低,高则多挣,低则少挣。据姨父说,一般年份可挣5000~6000元,今年两地差价出奇地高,在加上跑得勤快,挣了一万元,不过这并不常见。 
 因此,全家的工商业收入在5000元左右。今年例外,为一万元。
  综上所述,全年全家的总收入=农业收入+工商业收入=4886.5元+10000元=14886.5 元(一般年份为9886.5元)
  其中农业收入占33%,工商业收入占到67%(一般年份为49%比51%)。
  据姨父家讲,家里的收入情况在村子里算是比较好的,原因我想是很明了的:姨父家的工商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一般年份为一半多)。在农村,各家各户如果单从土地上想办法,我指的是传统的种植业,那么收入差距是不会拉开很大的,要想较大幅度地提高收入,那么从事工商业,使家庭经济收入的重心由农业向非农方向移动,应该是一条出路。我问姨父,村里大部分人家是否以农业为主,答案是肯定的,这恐怕是他们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当然,从事工商业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需要经营者具备一定的头脑和素质,更重要的是,附近城市的工商业的繁荣与否直接制约着农民是否能够大规模的通过工商业致富。
  如果单从土地上想办法,收入也是可以提高的,那需要挑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作物。前面提到的万寿菊,其亩产的收入是玉米的八倍多,是黄豆的十一倍多,倘若大规模种植,增收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我问过姨父,种得最多的一户,也只种了三亩,一般种植户只种一亩左右,远远形不成规模效益。问及原因,据姨父讲,这种万寿菊,虽然收入很高,但是种植、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太麻烦,三天就得摘一次花,还不能早摘,需等露水退了才行。姨父种了半亩,两个人摘一次花需要四个小时,可见一斑,而那户种了三亩的,在采花时,不得不雇人来……  
 我问姨父,为何不把各种植户组织起来,采用合作的方式,利用各家花期的不同,联合集中进行采摘,进一步说,全村行动,进行大规模的种植,集中管理,集中采摘销售,既提高了效率,又形成了规模效益,何乐而不为?但姨父说,各户都是各顾各的,没人出来张罗这事,而且收入一旦分配不公,这种组织极易解体。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使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自由了,农民切实地感受到了它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但是传统的自主经营的小农经济及其意识在农村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分田单干之后,这种意识更加强烈。
   中国的农民,历来善分不善合,家庭利益、亲友关系构建了他们的习惯行为方式,他们缺乏平等协商的意识,无法通过合作组织来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意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十多个年头,我们耳濡目染,感受着它给我们的国家、社会,给我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带来的变化,但是这股潮流似乎仅仅停留在乡村的上空,而没有真正波及到这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化的核心——传统的小农经营下的农民的处事方式及意识形态。我想,中国的现代化,恐怕要从农民思想的现代化而始。
  支出方面:
  一、税费支出
  2003 年开始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以往所需交纳的村提留,乡统筹以及其他各种费用,而统一只缴农业税一种。  按照政策规定,应缴农业税=计税面积×计税常年产量×计税价格×7%;附加总额=正税总额×20%;计税主粮(玉米)的价格为0.8元/公斤。农业税核实后,保持长期稳定。 
 根据核实的结果,姨父家所需交纳的农业税为89.38元,农业税附加为17.88元,共计107.26元。占家庭农业毛收入的2%,占全年家庭总收入的1%。 
 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负担大幅的减轻,这的确是党中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二、家庭吃用支出
  1. 粮食。主粮为小麦(此地人不种小麦,种植玉米卖出后买白面吃),白面一个月两袋,一袋50元,全年1200元。大米1.8元一斤,一月20斤,全年432元。小米自种,花销极少故不计,一月10斤,若按市场价(1.8元/斤)计,全年216元。
  2. 菜(包括肉类)。所食蔬菜主要为自种的土豆、白菜、萝卜、西红柿、西葫芦等,很少买菜,种植成本大约180元。  猪肉7元一斤,一年食40斤左右,共计280元。
  3. 油、盐、酱、醋等调味品394元/年。
  4. 烟酒无人消费
  5. 燃料692元/年
  6. 衣物。人均120元,共600元
  7. 电费150元/年
  8. 电话费600元
  9. 礼费。婚丧娶嫁,传统习俗,一年500元左右
  10. 节日消费。此地三大重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需额外花费400元左右。
  上述十项支出,共计5428元。粮食一项占30%,若将前五项概括为“食物”一项,则食物占此十项支出的59%,占全家总收入的21%。
  三、教育医疗费用支出
  大女儿在读高一,住校。学费及日常开销共需4400元/年。
  二儿子在读初一,住校。学费较少,但住校日常开销不小,2000元/年。
  三儿子在读小学,原先在村小学就读,但后来花钱转至县城,寄住亲戚家,全年花销1800元(含转校费用)。
  教育投入共计8200元。
  家里无人有大病,平时小毛病也并不求医,只是买一些常用药品,故医疗消费一年50元左右。
  四、农机支出
  家有农用三轮一辆,全年所需油料、修理、养路费用共2000元。

  全家全年总收入与总支出:
  总收入:14886.5元。人均年收入2481元。  总支出:15785.26。  每年积余为14886.5-15785.26=-898.76
  姨父补充说,这两年家里还在盖房,也花去几千元,现在根本就攒不下钱,所以房子盖了一般也先不盖了。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支出过于庞大,这其中固然有些特殊因素(如转学费用,三人吃住均不在家花销巨大等),但主要还是在于供养三人同时上学对于一户农家显然压力过大,再加上住校,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中高中教育开销巨大非常明显,4400元对于农民无疑是天文数字,我不知这是目前农村的普遍状况还是个别现象,但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高中教育的花销对于目前的农民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更不必说大学教育。小学、初中属义务教育,况且已普遍实行“一费制”(学生一学期仅需交纳一百多元即可),尚可承受。上文中的情况略有特殊。
  对于出身农家的子弟,若想脱离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上大学可谓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教育的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读书到底要花多少钱?在此,我希望和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算一算,一年要花掉家里多少钱,我想,当你们算完之后,必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进而感到内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使其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向现代转轨的最重要的手段,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现代化,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在我们每天喊口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我们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的现状。的确,办教育需要钱,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毕竟教育是一项有没有钱都要办的事业,教育不为赢利。  整理完资料,已是午夜时分,于是就寝。山村夜间异常寒冷,身子在被窝里紧缩着,不敢伸展,靠体温只能暖热身旁的一小片地方,一翻身,又是一个冰冷的世界……
评价  1、没想到,报告写得太好了,大大超乎我的预期。——李强的指导老师李彬
  2、我怀着惊异的心情,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李强同学这篇农村调查报告,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院长范敬宜
  3、《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  ——温家宝总理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668069.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53:2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社会调查研究的技巧作者:杨晓哲
近期的作业将涉及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体验社会调查研究。不同于我们习惯的网络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采用直接面对面的访谈抑或问卷的模式,这对身为研究者的我们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体验,这里摘录《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关于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的部分文字,以供参考。
----------------------------------
一、进入的策略
计划:进入地点的过程,通常取决于常识判断与社交能力。地点通常有不同的层级或领域,不论进入的是哪个层级或领域,都会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进入就好像剥洋葱一样,剥开一层又一层,而不像打开一扇大门。而且,进入的协定与承诺不见得总能得到保证。研究者需要有退出的计划,或日后回来重新协商的准备。由于研究的特定焦点可能在研究过程后期才浮现出来,或到了研究后期有所改变,所有研究者最好尽可能避免在某些特定层面上,被守门人阻拦住。

交流:社会关系是协商出来的,而且形成于过程中。实地研究者使用与他人的关系或网络,通过一个被调查者联系另一个被调查者。通常已形成的社会关系会延续许多年。

研究的透露:研究者必须决定要透露多少关于他自己与研究计划的事。透露一个人的生活、爱好、兴趣和背景,可以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但是研究者也将因此而丧失隐私权,此外还需要保证研究焦点不脱离事件本身。


二、进入现场
呈现自我:人们或明或暗地把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通过体貌特征,言谈举止,我们向他人展示我们是谁,我们是哪一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呈现传递一个象征信息。它可能表示“我是个严谨勤奋的学生”,“我是个热忱关怀别人的人”,“我是个冷静的家伙”,或“我是个反叛者”。同时呈现许多个自我是有可能的,自我的呈现有可能因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地研究中,最好的做法是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被研究者。不要过分讲究穿着,以至于冒犯到他人或过分显眼,但是也不必老是模仿被研究者的穿着。研究者需要意识到,很难表现出一个完全不符实的自我,或与真正的自己相差极大的自我。

作为测量工具的研究者:第一,要求研究者警惕地观察,训练有素地进行资料记录。第二,这会对个人产生影响。工作涉及社会关系与个人情感。允许自己的经验资料被记录,同时保证客观资料的准确性。

陌生的态度:人们很难察觉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我们所居住的日常世界充满了数以万计的细节。如果我们总是注意每一件事,我们将会因为负荷过多的信息而深受其苦。通过忽略周遭大部分事物,以及依赖习惯性思考,我们才能应付过去。不幸的是,我们无法从熟知中辨别差异,总是假设他人感受的现实与和我们的并无二致,故倾向于认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正常的。陌生感有利于鼓励研究者重新思考他们自己的社会世界。

建立关系:实地研究者需要用社交技巧与个人魅力来建立友好关系。信任、友善和受欢迎,不但能够促进交流,而且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其他局内人的感受。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关系、兴趣、诚实和分享感受是不错的策略,但这也不是十分简单的,这要根据特定的场景和成员而定。

三、观察与搜集资料
观察:研究者需要使用所有感官,集中精神去看,去听,去尝或去摸。研究者成为吸收所有资料来源的工具。根据事先预设的问题,调用多种感官,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学会倾听,学会使用暗示,可以更好地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使用工具:机器工具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研究者的负担,并有助于研究者调查结束后反复推敲。
实地研究的效度:可信度是收集资料的重要前提。研究者需要有效地规避谎言,辨别真伪,并可以通过多次采样,推敲信息的可信度。

四、把握焦点
研究者先有一个大致的图景,然后再把焦点集中在少数特定的问题或议题之上。研究者会选择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与主题上。
摘自《社会研究方法》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42 , Processed in 0.1074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