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分子政策:劫难后的大彻大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14: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分子政策:劫难后的大彻大悟
祝华新
2014年04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日期:1984年9月10日
  版面:《人民日报》第四版
  作者:孟晓云
  内容概述
  一个湖南湘乡的农家子弟,因土改中家庭被划为富农成分,两次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甚至在家乡都无法生活下去。做过林场小工、保管员、木匠、筑路工、逃亡者,最后即使逃到了天边,依然因家庭成分,从新疆阿克苏实验林场被遣送回原籍坐牢。
  在最严酷的状况下,他仍然奋斗不息,用业余时间学完8门大学课程,写了40多本笔记,还发明了"汉字笔顺号码排字法"。
  经典名句
  "钱宗仁有点像一颗掠过天际的陨星,当人们刚刚看到它夺目的光焰,就戛然消失了。"
  --李锐 《胡杨泪尽》序
  "我希望我们现行的政策稳定,哪怕是半个世纪也好。" --钱宗仁
  背景和启迪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一篇令人动容的报告文学,原载于《文汇月刊》,《人民日报》转载时略有删节。胡杨,沙漠里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其貌不扬,但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如果划破树皮,体内的水分会从"伤口"渗出,看上去就像伤心地流泪。在几十年的左倾路线危害下,众多像钱宗仁这样的知识分子,就像倔强而会流泪的胡杨,有数不尽的坎坷和悲伤,报国无门,惊人的才华自生自灭。而钱宗仁还算不幸中的大幸,活到了改革开放年代。
  《人民日报》女记者孟晓云长途跋涉,先坐小飞机飞越天山到了阿克苏,再坐吉普车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只有几座土屋、满目荒凉的阿拉尔小镇,见到了钱宗仁。握住他那粗糙的手,看到他黝黑多皱的脸,难以想象他只有39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孟晓云感慨:钱宗仁的人生路上,遇到两股力量:一股是极左的、僵化的、守旧的、冷淡的人和体制,千方百计阻挠他、陷害他,或者推脱,置之不理;一股则是热情地向他伸出援手,为他呼号奔走,甚至为他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为了让钱宗仁顺利进入哈工大,学校党委派专人到钱宗仁家乡调查协商,据理力争;在不得不劝退时,全班同学到哈尔滨火车站流泪送别。特别是阿克苏地区宣传部部长宣惠良,凭着一颗惜才之心,为钱宗仁四处奔走,甚至越权为他办理了人事档案,盖上宣传部的大印,寄到北京,最后帮助他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任教。
  辽宁省委原书记李荒读了《胡杨泪》,痛心疾首地表示:从文中可以看出,"左"的思想如何埋没和摧毁人才,我们现行的人事制度的某些方面又如何压制人才。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锐在《人民日报》撰文《请读〈胡杨泪〉》,副标题是"有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组织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从钱宗仁等知识分子曾经遭遇的侮辱和损害,我们党大彻大悟,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钱宗仁因为这篇报告文学在全国知名后,经《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安排,拟调入《人民日报》,在借调试用期间查出重病,1985年10月病逝,年仅41岁。在20世纪80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大潮中,一个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由于《人民日报》的报道冤案得平,最后又在人民日报社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步,这件事可以视为80年代党报理想主义的感人乐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17 , Processed in 0.0747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