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当以敬畏之心读十三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5 23:4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当以敬畏之心读十三经
2014年02月28日
来源:福建日报

随着“读经”呼声不断高涨,一些人认为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便开始泼冷水。毋庸置疑,经里的有些内容或许与时代思想的进步、现代人格的培养有相矛盾的地方,“读经热”中冷思考没什么不妥,但不能因噎废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读十三经,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之旅。在郭丹教授看来,在浩瀚而绵长的中华文化长河里,源远流长的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阅读十三经,今天应成为一种时尚。对个人来说,经常接触文化经典十三经,势必会使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社会而言,则可以正风气。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十三经作为我们民族最古老、最完整、最可靠、最重要的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法替代、不容争议的。十三经是古代士人必读的书,今天,我们如何才能静下心来研读十三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养分?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丹,听他漫谈十三经,把脉“读经热”。
◆五经、六经与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关于其结集的时代和过程,古今学人的看法异说纷呈,提出了唐代、宋初、南宋、明代、清代诸说。郭丹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我们通常所讲的十三经,是经过历代的扩充,到宋代才完成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经学思想,郭丹教授先从经说起。什么是经?先秦时期,经并非某一学派的专用名词,诸子百家的典籍也称经。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儒家的典籍被尊为经,经随之成了社会道德的准则。
郭丹教授说:“儒家的最早的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早佚,便只有五经。《乐》可能只是曲调曲谱,或依附于《礼》之中。古人‘礼乐’相言,乐与礼紧密相连。到了战国,古乐不时兴了。春秋末期,诸侯国往来,已不用《诗》来表情达意了,所以,依附于《诗》的乐曲乐谱自然可废弃不用。同时,春秋开始,《礼》也崩坏,《乐》也就失掉用场。《乐》经也就亡佚了。”
“汉代确立五经的地位,到了东汉,通行的是七经:《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唐初推行儒学发展,把三礼、三传都算进去。唐玄宗亲自到太学宣传《孝经》,并为之作注。同时,又把古代的训诂之书《尔雅》列入,就有十二经。宋代,把《孟子》列入,成为十三经。”郭丹教授说,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子与六经
孔子与六经有何关系,历来争论不休。最早是《庄子·天运》篇里讲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论语》里多次谈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依鲁史记作《春秋》。这些,都说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说在孔子时代,“《礼》、《乐》废,《诗》、《书》缺”,孔子搜集三代文集,编次《书》,修正《礼》《乐》,作《易》的《传》,作《春秋》,等等。
如何看待这些说法,郭丹教授提出这样的意见:
首先,六经本是古老的文献,它们在先秦时期已形成,从出土的简帛文献中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因周室衰微和旧贵族没落,大批文献散失或残缺,重视古代文献的孔子进行大量的搜集。同时,因为教学需要,孔子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整理出六种读本传授给学生,以至代代相传,成为儒家经典。
其次,孔子如何整理每一部经书,已不得而知。但有几个原则显而易见,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与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第三,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经,已经不是当年孔子整理删定的原貌。因在流传过程中,内容有增损,有变化,古代手书于简牍,有的甚至口耳相传,很难统一。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的五经仍是以孔子的原本为核心和基础的,它们仍与孔子有密切关系。
◆经学与经学思想
五四以来,国人把经学仅当作文化历史语言的材料,从中只能搞些材料研究。20世纪90年代,尽管国内出现一股“读经热”,但学术界对经学的研究,较注重人物、典籍,却忽略了对经学一些全局性问题的研究。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学和经学思想?
“经学是关于这些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因此形成的学派、传承、演变的学问。经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影响巨大。”郭丹教授认为,经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学术层面,即是对经典的训诂、义理的阐释。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对这些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产生分歧,因此汉代传授经书遂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分,并产生师法和家法。比如,关于六经次序。今文经学依由浅入深,把六经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经学则依产生时代先后,把六经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二是信仰层面。经书是一个价值系统,承载的是国人的道德精神与价值核心。古代“经典”二字不可滥用,特指圣贤之书,主要是儒家圣人之书。可以说,经学思想最集中体现出来的就是道德精神、价值核心与价值观。就六经而言,《易》讲的是天地之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恩泽仍存时期的情志表达,《礼》是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乐》是礼乐制度的操作记载,《春秋》是以历史记载所承载的价值判断,它们形成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随着“读经”呼声不断高涨,一些人认为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便开始泼冷水。毋庸置疑,经里的有些内容或许与时代思想的进步、现代人格的培养有相矛盾的地方,“读经热”中冷思考没什么不妥,但不能因噎废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读十三经,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之旅。在郭丹教授看来,在浩瀚而绵长的中华文化长河里,源远流长的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阅读十三经,今天应成为一种时尚。对个人来说,经常接触文化经典十三经,势必会使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社会而言,则可以正风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6:57 , Processed in 0.091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