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误解“八股取士”
唐晓敏
直至今日,人们批判某种僵化的形式之时,仍常常把八股文“揪出来”陪斗。如有人批判当今语文高考的作文时说:“我们预言:这样的高考语文必将与明清时代的八股应试为伍!”连本次语文教改专家组组长巢宗祺先生也这样说:“中国的作文正陷入“新八股”时代”,并表态说:“新课标坚决反对在中学生中泛滥成灾、千文一腔、没有真实情感、胡编乱造、高度模式化的‘八股’作文。”
今天语文高考的作文确实有许多问题,对其做研究和加以批评,都是有必要的。但将今天作文的问题视同于甚至归罪于八股,却是不合适的。这是对八股的误解。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建设,其内容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唐至宋初科考有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多种形式。后来诗赋淡出、贴经渐为经义所取代,而经义又经规范、改造而形成八股文,并成为明清两代科考的专用文体。科考统一于八股文这种形式。这是古人历时多年、殚精竭虑思考、探索的结果。自然,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八股取士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应看到,八股取士作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经无数人的思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因而必然也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八股文包含丰富的文体要求,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特点。
“无用”,这是人们对“八股”的批评。但这要怎么看。八股是一种人为制定或说创作的考试文体。社会实际生活中,确实是“无用”的。但这恰恰不是它的缺点而是它的优点。因为,就考试而言恰恰需要有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应该“超越”有限的具体的“用”。
八股正是这样的文体。它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的文体,但与许多文体都有关系,是多种现实文体的综合。
从它的起源来看,它是一种经义,以经书的文句为题目,敷陈经书大义,这是它与经学相近的一面。
但它又是以敷陈经义为目的,与注疏章句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它与注疏又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对经传章句的注疏,而是一种本于经义可以加以发挥的文章。
八股文与古文有联系。其破题、承题、起讲等是论的形式,所以从这方面看,它又与论体相近,可以说是属于古文的范畴。与古文一样讲究词章技巧,所以与古文词章之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八股文与是赋也有相通之处。开头的破承起讲之后,要求数比偶股的对仗长句,这又是吸收了诗赋的一些特点。八股文在形式上与律诗有着相通的地方,经义的八股与律诗的八韵相仿,破承讲结的结构与律诗的起承转合也相仿。八股文的偶股,即扩大了的律诗的对句。所以明人黎久之认为:“经义之破题,即八股之起句也,承题即其第二句也,大小讲即中二联也,结题即末二句也。”可以说它是散文化了的诗赋。
八股文的偶股又是骈体的延伸,吸收了骈体文的某些特点。清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后》将八股文的源头遥溯至骈体文,认为它是唐宋四六文的演变。
八股文的综合性,反映了科举考试的内在需要。科举考试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考试,要通过一场考试定去取、选人才,因此,这种考试一定要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有相当的难度,任何一种现实的、也是单纯的文体都不足以胜任。某种现实的文体都是具体的,对作者都只能提出某一方面的要求,不足于考察文章作者的综合写作素质。
八股文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文体,但这并不是说,它已经包含了各种文体的全部丰富性,这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综合性,是指八股文吸收了许多文体各自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反映了文章写作的某些一般性的要求,由此体现了文章写作的某些共同的规律的东西。从这一意义上说,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即是说,八股文所要求的不是考生写某种现实的文体,而是要求考生具有写作方面的基础训练。
科举考试应该是能够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章写作的基本素质,同时,从操作层面看,这种考试在形式在又应该是相对单纯的,不能过于复杂。不难看出,八股文也满足了这一要求。
八股文考试,考的是考生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
记忆能力。八股文考试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做应考文章,这就是说,为做八股文,考生必须把《四书》、五经背诵下来,尤其《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白文和朱熹注解都要背熟。这就是说,为写八股文,考生必须将这些经典准确地背诵下来,而这几十万字,正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中最富有思想与智慧,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些经典对人一生可能有重要的影响。
思维能力。八股文学习,要先学做破题,再学作承题、起讲,然后起、承、转、合,先提比,后中比,再束比,一股股地把八股学着写完。在这个把八股文文体的各个部分都做会、做熟、做好的过程中,这是严格的思维训练过程。这一过程训练写作者的概括能力、思维的准确性以及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想像能力。八股文内容系乎经义,而它的形式却是文学的。考生为做好八股文又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才能。八股文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这一要求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考生不仅要能将经典背诵如流,也不仅仅是要理解经典的含义,而且还要能够通过阅读经典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古代的圣贤的音容笑貌,与圣贤认同并将其内化,而这一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过程,也是培养想像力的过程。同时,八股又非常讲究词采章法格调,考生想作好八股文,又必须具备写作的艺术技能。
总之,八股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已经解决了考试的几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读写关系问题。八股取士实现了以写领读。
二是文体训练。因为八股文综合了许多文体如经义、古文、诗赋、骈文等的特点,因此,想真正写好八股文,就必须对这些文体都做一写练习。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就为满足八股文考试的需要。
三是能力培养。八股文写作需要也培养了考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四是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易于评判。具有形式上的公正性。
直到今天,我们在语文考试作文方面,并没有达到八股取士时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更不用说超越了。我们的作文方式改来改去,先是命题作文,后又是给材料作文,后又是话题作文。每次都因其存在严重问题而改,但新的方式问题同样多。我们一直没有创造出一种综合性的考试文体,通过这一文体而使学生能够初步体会、了解多种多种的文体。我们也一直没有解决规范性与创造性平衡这一文体。我们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时,往往又觉得“太假”。我们的作文也培养不了思维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有“文采”,怎样能有文采?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写作必须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上,也知道学生应该多读经典,可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以写领读的系统。古人很聪明,所抓的是“牛鼻子”——因为考试从《四书》出题,《四书》不是滚瓜烂熟,无法写八股文,这样你不让他读他也会读,而且还要背熟。今天,语文高考命题非常随意,与经典无关,怎么让他读经典他都不读。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会”作文,是我们今天的学生都比古人笨吗?显然不是。我们丢弃了古人几百年、几千年殚精竭虑思考、探索而取得的成功经验,自己又没有创造出新的经验,只想走“捷径”,从西方那里拿“现成”的,但因语文教育有特殊性,它与本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从西方我们拿不到语文教学的直接经验。没有用的我们期待过高,真正有用的我们又弃之不顾,这才是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