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闻天是毛泽东忌惮一生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4: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张闻天是毛泽东忌惮一生的人——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作者:青崖牧鹿人

张闻天是毛泽东忌惮一生的人——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

核心提示:张闻天同志是江苏省南汇县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途中出席遵义会议,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及外交部副部长等职,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被撤销所担任的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酷迫害,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病逝。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对张闻天等所作的错误结论;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邓小平同志亲致悼词。

凤凰卫视2011年7月23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的名字如同墓碑一样,一度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垢中,没有花环、没有掌声,只有默默而深沉的期待,当历史的门随着亲历者手中的钥匙,再一次打开,那尘垢之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灵魂。

寻墓者说——张闻天

中国红军被迫长征张闻天力荐毛泽东当指挥

曾子墨:张闻天,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入华北,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作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他和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一起为党和红军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位儒雅谦逊的人,一位稳重厚道的人,在事关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的人。明知前方阴云密布,骤雨狂风,但他总是站在真理这一边。

解说:1933年10月,国民党的五十万大军,把中央苏区彻底逼上了绝境,红色劲旅在军事上的失败,让中共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前途扑朔迷离,充满变数,时任政治局委员的张闻天,把希望寄托在军事指挥上高人一筹的毛泽东身上。

何方(原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张闻天很尊重毛泽东,赏识他的一些意见,特别是军事上,博古当年当总书记的时候是根本不理毛泽东,毛泽东的军权和党权都被剥夺了。

解说:此时,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军事小组,不顾实际,军事指挥方法一切照搬苏俄,这让红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受排斥的毛泽东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然而,个性强硬的毛泽东和宽厚谦让的张闻天,彼此间给对方的好感并不是太多。

何方:因为张闻天讲毛泽东这人脾气太暴躁,动不动发脾气,好像不好合作。而毛泽东讲张闻天“洋房子先生”上海的洋房子里面住的,不了解中国情况,所以看不大起。

解说:张闻天,1900年8月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一户殷实的农家,这位与五四运动同时代的青年学子,先后前往日本、美国、苏联,追求革命真理,莫斯科中山大学曾对这位年轻的革命家评价道,坚定,没有偏向,守纪律,对当前党的生活和理论问题,认识清楚。此刻,张闻天和毛泽东之间,两位成长境遇,所受教育,脾气秉性,为人处世的原则都不尽相同的人,自然而然的有了各种冲突。

萧扬(原张闻天秘书):张闻天是一个循规蹈矩办事的人,他来了之后,就规定早上几点钟起床,吹号。他说毛主席是夜间办事的人,他怎么起的来,就发脾气。哪来的新兵,连朱总司令都没管过我呢。

解说:尽管如此,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张闻天抛开与毛泽东之间的种种不快,在(长征途中)和王稼祥的一次谈话中,张闻天讲道:“毛泽东同志打仗比我们有办法,应该让他出来指挥。”

萧扬:张闻天这个主张,是符合底下这些将领们的心愿的,大家都觉得博古、李德这样搞不行了,让毛泽东出来好。所以这个话张闻天一讲就很快传下去了,就造成了一个更换领导的群众基础。

解说:1935年1月,贵州遵义,在腥风血雨中艰难前行的红军,终于有了片刻喘息,领导层也有了开会的时间,一场对当前错误军事指挥的总结和批评,势在必行。

萧扬:博古作报告,当然红军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他得承认了。但是他强调了就是敌人的强大,主观上我们有什么错误没讲。

解说:与会者对博古还在坚持错误的指挥方针感到不平,对红军的未来更加忧心忡忡。

萧扬:然后周恩来作补充报告,叫副报告。周恩来报告完了之后就是张闻天作报告,张闻天的报告叫反报告。反报告就是反对博古这个报告。

解说:张闻天顺应民意的报告,得到了大部分与会者的赞同。在他的支持下,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新的军事三人团成员,也正是在遵义会议之后,极具军事天才的毛泽东,逐渐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李锐(原中组部副部长):过去是有一种说法,特别是胡乔木在1950年就有一篇文章,中国共产党30年。那篇东西就变成党史的可靠资料。就讲到好像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就当领导了,实际上是毛泽东是总书记了。这个不符合事实。从遵义会议到1938年底12月的六中全会,这三年中间,张闻天一直是党的中央总书记,负责总的领导。

解说:肩负总书记职责的张闻天,对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坚信不疑。然而也正因为他这一改变方向性的抉择,有些人认为他是墙头草。张闻天的回应是,真理在谁这一边,他就站在谁这一边。有了他的支持,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更加如鱼得水。

萧扬:遵义会议以后,这个毛主席参加了军事指挥,就是来回的搞运动战,就是来回走路就是避敌锋芒。那么就是四渡赤水。

解说:擅长运动战的毛泽东,通过不断地调度军队,避敌锋芒,寻找敌人防线留下的空隙,然而,在红军内部,对这种看似疲于奔命的做法颇有异议。

张虹生(张闻天之子):一军团的司令员是林彪,五军团的政委杨尚昆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都来信反对他要换他,说是林彪就明着提出来,撤销他的总指挥,建议彭德怀担任。那么我父亲在常委会上就否定了,而且批评了林彪。

解说:四渡赤水在军事上出奇地取得了胜利。在毛泽东看来,这无疑是自己作战史上最为传奇的一战。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地位也至此奠定。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并没有改变对张闻天的偏见。

萧扬:毛泽东很多疑,认为张闻天传统彭德怀、林彪他们来反对毛泽东的,到了延安整风以前,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解说: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在一次次军事胜利中,得到巩固的同时,张闻天继续用丰富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共产主义革命的未来。

李锐:张闻天并不要当领袖,张闻天是反对个人崇拜的,而且他的民主作风非常好。他当领导的三年,集体领导,不是突出个人,自己错了自己承认,他服从真理,而且是比较实际的一个人。他跟毛泽东在思想方针习惯等等,完全不同。

解说: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整整两年艰难地跋涉,终于抵达陕北,而此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却最为严重地改变了张、毛之间的关系。从上海滩到延安,从蓝苹到江青,从“革命群众”到领袖伴侣,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毛泽东的革命同志们颇感意外。

何方:很多人不同意,很多人不同意嘛就写信,给中央写信。写信就到张闻天这来了,项英从前方也打报告,因为他在新四军里面,很了解江青在上海的情况,所以项英就代表南方局打电报给张闻天。

张虹生:你像连新四军的项英都来信坚决反对。我父亲收到这么多信,实际上我父亲很为难的,他跟我母亲,他跟人家说,他说实际上主席结婚,是他的私事,我们不便于干预的。

解说:然而,甚为总书记的张闻天,尽管左右为难却又责无旁贷,既然大家的意见这么多,于是将大家的意见汇总了一下,一封信很快送到毛泽东手里。

张虹生:他还写得很婉转,就是你跟贺子珍离婚,大家能理解,没有意见。但是你跟江青结婚,由于她在上海这些事情,花边新闻很多的。你是不是为你的威信什么考虑一下,还是考虑一下。毛主席看了这封信。

何方:说老子明天就结婚,谁管得着嘛。没有办法了。第二天真就结婚了,结婚了请客也没张闻天,请两桌客人,没张闻天的事。

解说:在那个年代里,毛泽东和张闻天之间人生的分切点,或许在于王稼祥从苏联带来的共产国际指令。当时,各党支部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命令。

何方:共产国际的意思,是应该因为他知道张闻天是光杆空军司令,没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有实力的还是毛泽东。所以主要以毛泽东为首。

解说:1945年11月,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奔赴冰天雪地的东北,开始他担任合江省委书记建设和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新历程这一去,注定了他逐步远离了权力的核心。

张闻天坚守真理不动摇庐山会议改变其命运

1948年9月里的一天,毛泽东喜气洋洋地拿着张闻天写给中央报告,来到刘少奇办公室。在报告中,张闻天将东北有声有色的生产建设经验作了总结,精辟的分析,同样引起刘少奇的强烈共鸣。这成为此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有力参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建国后的人事任命,却有违张闻天在经济建设上的才华

张虹生:他是从报纸上看的,从广播里听到的对他的任命,任命以后,他马上给刘少奇打电话,就建设说他不懂,有很多比他懂外交的人,你比如说过去叶剑英、李克农这些人都搞外交,跟国民党打交道,比他了解外交懂得多,是不是他可以不去。后来刘少奇回电话说,主席和中央研究决定,你不能更换。

解说: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无疑让缺少此项工作经验的张闻天颇感为难。

张虹生:王稼祥到那去他就不知道干什么,除了迎往送来以后,他提出了一个孤岛论。就是说,外交大使馆像流离在国外的一个孤岛,我们就生活在孤岛上,不知道干什么。除了迎来送往以后,他就说,大使馆有4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说4个人?凑够一桌麻将。

李锐:这个大使在党里面来讲,在国家来讲,不是一个治国的重要的位置,而且大使在国外面,你还要很小心各方面的工作,尤其完全由国内控制的。所以他不参加国内的事情,这个意思就是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

解说:对张闻天而言,尽管他留洋的背景使他看似足以担当驻外大使的职务,但他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地方建设经验,无疑更适合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写上浓重的一笔。

何方:他一直想搞经济的,毛泽东怕他责任大了了不得。实际上他并不是要当官,而是对经济工作有兴趣,他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资本论的。而且在经济上确有建树。解放以后经济构成,混合经济是他提出来的。但是毛泽东怕他揽权,不愿意让他搞。

解说:尽管如此,镜头仍然忠实地记录了张闻天担任驻苏大使时的风采。然而,对经济建设充满兴趣的他,仍然争取一线机会,请高岗和陈云转交他写给主席的信。

萧扬:李汇川看到陈云的这封回信,是这么说的,就说你,这个事情呀就不要再提了,主席不同意。主席还对你有意见,说你这个人,如果不把你的政治局委员拉下来的话,是没法给你安排工作的。
    解说:从1958年开始,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张闻天走乡串户,融入到如火如荼的运动中。

萧扬:看了一下就是看完了回来结束的时候,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等于谈谈,此行观感。这封信这个基调还是肯定大跃进,当时还没有叫大跃进,当时还没有这个词。

何方:毛泽东当时把全文都登出来了,还马上回了信,非常高兴。他说你这个人通了,我非常欢迎,你以前有这种无产阶级感情吗,完全比以前皇帝待臣民的架子还大,以前批评你大少爷作风就是不改,现在改的很好,或者是还改的不够,那么不够嘛继续进步就是了。

解说:然而,实情却并非如此,根据萧扬回忆,这封信原本他代为起草,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让正值壮年的萧扬非常激动。可从张闻天对信的修改,似乎能看出他对这场运动的另一种态度。

萧扬:张闻天在改这封信的时候,我看见他,他就是很踌躇,最后加了几个字,加了几句话当现在也有一些问题,有一些缺点,但是这个问题或是可以解决的。加上这一句话,但是到最后他又把它删掉了,就是大概考虑来考虑去。他大概那个时候,自己也对于群众当中到底是什么问题,可能把握还不是太大,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场靠主观意志来左右生产规律运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积越多。

在此背景之下,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这场会议改写了当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写了张闻天的人生。

李锐:大跃进的时候,外交部你知道不,宋庆龄都搞的小高炉啊,哪里有原料哪里有钢铁来炼铁,他一看就不对头,他就把外交部的小高炉就去掉了,不干了。另外,他还到下面跑了,特别到广东跑了一趟,看到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彭德怀也是下面跑了,看到了很多问题。毛泽东下面跑了就是吹捧的事情,他有印象,大家吹捧他。

萧扬:去了以后在山上,提出了也是这样讲,三句话叫做什么,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那么也是要按照这个精神来谈。但就在这个时候实际上山上,也有不少人是坚持左的观点,觉得不能讲大跃进的问题。张闻天对这个东西很不以为然,也感到很反感。

解说:同在庐山上的张闻天和彭德怀,在不多的谈话中,常常对当前党内和民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表示忧虑。在李锐的印象中,一开始大家还是敢讲话,一半事实一半虚谈,事态的急转直下,是因为彭老总写给毛泽东的那封信。

李锐:彭德怀的信以后,开始就转变了,柯庆施那批人对彭德怀的信就有意见,有一少部分人。我就问过周恩来,彭德怀的信去了以后,我说,总理,彭德怀这个信。他说,这个没有什么吧。周恩来就这样回答的。可见毛泽东对彭德怀那封信做报告,他谁也没有商量,他完全是他自己的意见。

解说:当时毛泽的地位正如日中天,一言九鼎。原本对彭德怀的信,抱有理解和同情的与会者们,为了拥护领袖,有人噤声,有人倒戈。然而,张闻天再一次坚守了自己认定的真理,准备对大跃进的问题在大会上提出来。

张虹生:我父亲发言以前田家英给我父亲来电话,因为田家英是主席秘书。田家英给我父亲来电话,就是说你要发言的话,大炼钢铁的事不要提了,因为这个很敏感,主席很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后来胡乔木那时候也是主席的秘书,也给我父亲来电话。就是说,就是关于那个党内民主问题,你最好不要讲,这犯忌的。

解说:然而,张闻天并没有放弃自己讲真话的权利,他甚至对助手说自己的文章无懈可击,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所写的是他自己亲眼所见的,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中,他对大跃进产生的各种问题,所作的分析鞭辟入里。在真理面前,他把个人安危置之不顾。

萧扬:他发言的这次气氛相当紧张,因为不断地有人来插话。插话呢,当然抓住他具体事情来讲几句,比方说我们不要吹牛,有一些东西,大跃进质量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你就不要讲我什么世界第一,超英超美呀,不要讲这些话。马上就有人插,比方说上海的表或者是派克笔说是已经超美了,实际上并没有,就有人插了,说我这只表挺好的,这表示不同意他的观点,不断地有人插。

解说:据萧扬回忆,当时,坐在张闻天前排的胡乔木,在他发言后回过头来,不无埋怨地说,要你别讲太多,你一下子讲这么多。

萧扬:这些话在他脑子里已经是憋得很久了,他就是一定要讲,不管怎么样他要讲。所以他后来跟刘英讲,越是不要我讲我越要讲,已经像常人那种考虑讲了以后如何,得知如何,个人利弊如何。他大概已经不考虑这些问题了。他后来也讲,他希望通过这次讲话,能够推动会议讨论一些问题。

解说:对张闻天而言,他本可以退一步,随着大流,或许这样,他此后的人生就不会那么坎坷。在随之而来的政治风暴中,张闻天被认定为犯了政治错误,因他在发言中赞成彭德怀所提的意见。

萧扬:党的民主光说要大家讲话,你不创造一个条件让大家来讲话,这不行,更要的是这个。刀把子捏在我们共产党手里,为什么要怕人家讲话呢。

解说:令张闻天不曾料到的是,在他发言后的两天,风云突变。7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逐一批判彭德怀、张闻天等人的意见。从会场回来的张闻天对秘书感叹道,这样,以后谁还敢讲话。

张虹生:为了那个保持毛主席的这个威信,他当然做检查,而且周围的压力也很大,你不做也不行。

解说:在那个讲究个人崇拜的年代,毛泽东在人们心中带着神性的光芒。这层光芒同时影响到,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8月20日,张闻天从庐山回到北京,妻子刘英早已在家等待,她已然获悉庐山风暴,不无埋怨地说,你做外交工作,经济问题何必去多讲呢。张闻天回答道,封建社会都提倡犯言直谏,共产党还怕这怕那吗。如果大家都不讲,万马齐喑,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张闻天教子严厉张虹生回忆父母艰难岁月

和一般的孩子相比,张虹生从小经历了离奇的命运,出生在新疆,坐过大牢,这一切正是因为他父亲革命者的身份。1949年,张虹生被营救出狱,已经10岁的他,在警卫员护送下前往东北。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张虹生:这个人我第一眼印象就是,这个人长得很高,完了很严肃,脸上没什么笑容。人家告诉他,我叫了他父亲以后,他也不过是摸摸我的头,就让我跟警卫员走了。没什么印象,就是这么平平淡淡就见面了。

解说:在成长过程中,张虹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因为父亲位居高位,而有任何特殊,自始至终,父亲给他的印象总是那么严厉。

张虹生:他们到北戴河去了,我留在家里,他经常不带我去,我留在家里,每天给我的饭费是5毛钱,饭票不是现金,让我在哪吃呢,我们后面有一个军委的大楼,里面有一个食堂。那里面好一点的菜就要3毛5到4毛,那我想吃一个好的菜,我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就苛刻到这种程度。

解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张闻天把儿子下放到地方接受劳动教育,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儿子感染肺炎、胃溃疡。他写信给父亲,恳求容许回到北京治病。

张虹生:我父亲回信是什么,那封信一看我心都凉透了。他说你有什么权利回北京来治病,你有什么权利享受这种特殊的待遇。你在新疆那么多职工,人家都能在新疆治病,都能在新疆把病治好,你为什么治不好。你就是要在新疆跟人家一样的待,你不能有特殊思想,人家的儿子生活是什么样,你就得是什么样。

解说:当时,张闻天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因其资历,可以说是党内夫妻中最高的,经济和权力对位居高位的他们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萧扬:想跟他父亲要一块表,他父亲让管生活的一个同志,孙时平,让他去买了一块,买了一块,他拿来给张闻天,张闻天说这一块给你,给那个同志,你给他一块旧的就行了。就是那个同志讲的事情。所以张闻天对于子女,有的时候我觉得太苛刻了。

解说:在张虹生的心里,父亲对自己如此严格要求,一度让他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文革初期,彭德怀和张闻天遭到批斗,从新疆回到北京的张虹生亲历了这一切。然而,这段时光却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慈祥。

张秀君:批斗的这一次周总理有批示的,说不许搞喷气式,不许游街,不许打什么的。但是不听,然后就是红卫兵两排形成小道,就是当这两个开国元勋走过去的时候,就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每人朝他们头上打一巴掌。

解说:在批斗的同时,对所谓历史问题的清算和审查随之而来。

张虹生:我们正在家里,突然北京卫戍区来了一个排,把我父亲家里包围了,完了就抄家,我父亲就关在办公室里坐在凳子上,后面站了一个解放军,把我们关在楼上,不让下来。

解说:此时的张闻天或许意识到,作为父亲,自己的身份给子女与家人带来了诸多不便。

张虹生:后来我想想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搞完,一会儿我就跑下来了,就跑到我父亲的办公室,那个警卫就赶紧拦。说你干什么。我说我找我父亲拿两本报看看,后来我父亲就起来给我拿了两本报。那个眼光就是特别慈祥,从来没那个样。

解说:在张虹生的印象中,那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面对亲情和信念的选择。

张虹生:组织上要求他划清跟父亲的关系。我说我跟他划不清吗,我都是响应毛主席的,但是你让我跟他划清父子关系,我说这个我划不清。这种是一种血缘关系,一万年也划不清。我怎么可能划清,我过一万年我也得承认他是我父亲。

此后,张闻天和刘英,被关在两间冬冷夏热的房子里,不准听广播,不准看报纸,不准同任何人来往。在被报纸糊住玻璃的房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红卫兵的审讯。他俩也许会在此刻,想起人生中走过的最美好时光。

张虹生:长征当中主席跟我母亲关系很好的,非常好。主席就看出来我父亲对我母亲有意思,就是喜欢我母亲。

解说:当时热情开朗,善于幽默的毛泽东,为了成人之美,和周恩来商量,特地把刘英调到中央领导工作地,担任中央队秘书。

张虹生:把我母亲调来,担任中央队秘书长,就让我父亲和我母亲接近。这个就是等于说,他们牵线让我父亲和母亲接触多了,互相产生感情。

解说:毛泽东的用心良苦让张闻天和刘英,在革命战友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情愫。浪漫小说中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在这里全不见踪影。工作上的嘘寒问暖,让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

张虹生:我父亲比较内向,不大善于表露感情,不像我妈妈,我妈妈是很外向,就是很活跃的。

解说:革命正值要紧关头,长征是条漫漫长路,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革命时期私人间感情,总会受到这样大背景的侵扰,无可奈何中带着些许悲凉。

张虹生:我爸爸在长征路上,就跟我妈妈谈过就说,问过我妈妈,就说你看我们能不能发展得更进一步,比同志关系更近一步。我妈妈马上就否定,那不行,她说,现在革命时期不谈个人问题就拒绝了。

解说:革命的艰难为两个人的结合,平添了许多障碍,不懈的坚持,却又总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

张虹生:等到了延安以后,环境安定下来,基本上有个到家了落脚了,形势也比较缓和了,我爸爸又跟我妈妈是,说现在你看我们到家了,有家了是不是可以结婚了。我妈妈就同意了,就结婚了。

解说:几十年的光阴弹指而过,这段因长征建立的姻缘,却因时间和坎坷历久弥坚,尽管文革时他们甚至不能相见。
    张秀君(张闻天外孙女):外公、外婆分两个小房间,中间是个厕所,不让他们见面,一开始还是把饭递给他们,后来也不允许,就是房间门前摆一张小桌,叫老黄把饭放在桌上,他们俩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来知道对方怎么样。后来有一次外婆看到痰盂里有血了,后来知道他发病了。

张闻天被遣送坚持写稿终身捍卫共产党誓言

解说:1969年10月20日,中央办公厅通知张闻天遣送广东肇庆,限三天内启程,张闻天的名字停止使用,另取化名张普,对外保密。只能同直系亲属通信。1973年9月13日,林彪坠机身亡,对政治敏感的张闻天,很快察觉到不得人心的文革将要结束。他自由的思想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随着身体遭受禁锢。满怀忧虑的他开始写下,晚年虽重要的著作。

张虹生: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一沉下去以后,什么都,什么干扰,你都干扰不了他,干扰不了他的思路,他就在那一直能写下去。我那个外孙子在旁边,我那个女儿在旁边,有时候喊他,拉他的腿半天他才能反应过来。但是他些东西时候,是我妈在外面放哨。

张秀君:有一次写的稿子还给他们发现了,发现了以后,拿去呢,家里人当时非常担心,但是那篇就是草稿,写得也潦草,他们也没有看懂就没有追查。以后呢,他就写的时候旁边放一本毛选。

解说:张秀君回忆当时去肇庆,看望姥爷的情形,患有严重眼疾的张闻天,一只眼睛视力只有0.2,另一只接近失明。张秀君一时成为了他帮忙抄写稿件的助手。

张秀君:我想想一个曾经做过党中央总书记的人,做过驻苏大使的人,做过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人,现在关在这里,当时我有点失望,我当时不是有点失望,很失望。我就说了,但是他很不紧不慢地说,他说我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胜利的。

解说:经历了世事变迁的张闻天,仍旧对人世和信仰寄予崇高的热望,他对自己的孙女说,希望有一天,这些文稿能带到会上去念。

张秀君:他的文稿后来是这样拿出来的,是我的叔叔马文奇,是复旦的老师,他去看他,他也叫他抄的,抄完了以后叫他带出来,带出来以后那个时候也很秘密的,一个纸板箱压在下面,上面买了十几斤的鲜荔枝,压在上面带出来。那么叔叔带到上海以后,就一式三份抄下来,一式三份抄下来以后呢,他想怎么样证明这是张闻天写的呢,然后从不连贯的地方抽出几页保存的。

解说:当时文革还没结束,刘英前往北京看望任弼时爱人陈琮英,这次探望让她意外地遇见了王震。

张虹生:就说,哎呦,刘英大姐,你在这啊,谈一谈。后来我母亲就跟他谈起来,我父亲有一批书稿,很怕被人家收去以后销毁,或者是作为批判他的那个材料。后来王震说,就跟我妈说,说这是一批党的宝贵的资料,你那不好放,放我这。

解说:刘英同这位心直口快的老战友畅谈良久。当王震听到张闻天重兵缠身时,提出可以向主席申请来北京治疗,传递信件的任务自然包在他身上。时间多年,张闻天和毛泽东之间又一次通信。此时的毛泽东也已双目患白内障,几近失明

张虹生:主席批准就是回北京不大合适,那个意思就是回北京不合适,其他地方,可选其他地方。就是这个,后来我父亲又写一封信,就提出来回老家上海。政治局回信不行,不能回上海,中小城市可以选一个。最后我父亲没办法选了无锡。

解说:在张虹生的印象中,在父亲弥留之年,他结束短暂的无锡探亲之行,又一次踏上前往新疆的旅途,那是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家门,送他远行。

张虹生:我父亲送我,一路上送我,送到最后他走不动了,走不动他心脏病有点发作,那么我跟他再见以后我就走了,走了以后,他就站着看我,站着看我。我不断地回头看他嘛,他就一直在那看,最后他也站不住了,他就坐在那个路边看着我。那个眼神确实是说不出来的留恋。

解说:1976年清明节前后,邓小平被撤去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张闻天心情沉重,常常一个人坐在庭院里,不言不语。

张虹生:去世以前他跟我说,他说不管怎么说,不管经过多少波折,有复辟也好,没有复辟也好,他说社会主义是一定要胜利的,这是他的信念,他到去世都这样信念,他跟我说,等于说他最后,我离开他,回新疆的时候,他跟我说的,他说你这个信念一定要确立。

解说:1976年7月1日,在文革的尾声里,张闻天与世长辞。临终前,他记挂着,自己从庐山会议到文革十几年因没有工作,未能报效国家。要妻子在他死后将补发的工资和存款,全部交作党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而他唯一的儿子仍远在新疆务农,生活过得仅仅温饱。

张虹生:12万卢布,七万多人民币,当时买房子能买十套,就是四合院,捐了。去世以后还剩下10来万,他就捐了4万,我妈捐了4万,后来我妈给那个王震那个教育基金又捐了两三万。我妈最后捐到什么程度,她把工资都捐了,当月没有钱吃饭。你说他们小气嘛不小气,但对我就是这么苛刻。他就是认为你就是要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解说:与众多留在北京的高干子女不同,张虹生在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上平淡地工作,退休,和他人生中所有的选择,所面临的境遇一样,只因为他的父亲张闻天,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张虹生:当时我父亲的老同事,问我想不想回北京,落实政策,想不想落实到北京来,我说想,因为终究我北京熟人比较多,同学比较多,工作什么来往也方便一些,生活上也乐趣多一点。后来中央就同意了。

解说:在将父亲的骨灰送往北京时,中央组织部发来一纸调令,只要送交当地省委组织部,就能解决张虹生回北京的工作问题。

张虹生:结果我妈一看到,她就把它要走了,退回去了,她怎么说干部子弟,为什么要一定回北京。

萧扬:刘英不让他到北京来,说是怕跟这些高干子弟搞在一起,搞不好,那个时候有些高干子弟搞得还不叫下海,下海以前搞一些什么,刘英看不惯。

解说:张闻天对子女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第一次。

萧扬:他的二女儿,是一个普通的打字员,在外交部里是张闻天把她精简走的,精简回上海,到了上海之后,自己找工作,托他一个亲戚,到他自行车厂里面,当个打字员一直到退休。

张秀君:我妈妈就55岁的时候就去做临时工,这个年龄人家不要了,她就瞒着年龄,在上海的羽兽毛厂做临时工,很快艰苦的。打包,拉劳动车什么的。

解说:大女儿到无锡看望父母,闲聊中张闻天才知道女儿困难的处境,看着女儿做临时工的工作证,张闻天长久地静默,不知道那一刻,他是否对自己坚持了一生的原则,有所困惑。刚毅的父亲在那一刻流露出难得的亲情。
    张闻天和刘英的言传身教,让子女的命运,和绝大多数高干子弟相比,显得天壤之别。在中共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群人,用尽生命和才华,捍卫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有时让世俗的人群觉得是那么格格不入。

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举行隆重追悼会,邓小平含泪致悼词,并代表中央宣布为张闻天平反昭雪。邓小平在悼词中说到,张闻天同志是我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胸怀坦荡、光灭磊落、爱憎分明。

曾子墨: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张闻天的名字被列入同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的行列。

1985年8月30日,在张闻天85周年诞辰之际,包括庐山会议发言和“政治经济学笔记”“肇庆文稿”的精彩篇章在内的《张闻天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闻天生前的遗愿终于实现。

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北京等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张闻天评价道:“他的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学问家的谨严风范,他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品德。他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38 , Processed in 0.1285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