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开教室里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9 09:4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展开教室里多面向的阅读教学作者:风之王
展开教室里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谈赵镜中先生的阅读教学理念
                                                 王林(语文研究者)
赵镜中先生是我认识的小学语文的研究者中,最具专业敏锐感的学者之一。作为台湾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他既是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又是语文教师的培训者,面对千变万化的理论和千变万化的教学现场,他有自己笃定的知识架构。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知识的真相都越来越难以辨清,加上教育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下判断和做结论变得越来越困难。镜中先生有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这些观念未必来自他的原创,更多来自于他在哲学(他是哲学博士)、文学(他讲故事和写诗都很好)方面的深厚素养,也来自于他长期沉浸在课堂中对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观察和感知(他的语文课常让人耳目一新)。凭借这样的专业敏锐感,他常能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习以为常”的行为,例如,很多教师提问后马上就让学生举手,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他也能回答很“刁钻”的提问,直指问题核心,例如,有一次老师问:“班额太大,难以开展合作学习。”他的回答是:“人数多的班级才最应该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单纯的‘师生对话’只会让课堂秩序更难管理。”
赵镜中先生近年来一直频繁往来两岸,对两岸的语文教学有颇多观察与思考。不论是大会的演讲,还是一线的课堂,他的重点都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近年来我与镜中先生交流互动甚多,于他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实践略有了解,以此文总结一二。
一、    开放的阅读理念
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赵镜中先生秉持的阅读理念,他也不会只吸纳某一种理念。他的阅读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他的阅读,一方面来自他对自己阅读历程的体验。我以为,赵镜中先生有这么几个核心阅读理念:第一,阅读是学生在未来必备的能力,阅读力也国家未来的竞争力。镜中先生曾经深度参与并推动了台湾自2000年开始的“儿童阅读运动”。这场运动的效果如何留待评说或评估,但阅读的重要性却是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从社会到学校,从社区到家庭,阅读一时间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演讲中,镜中先生传递给大陆语文老师的信息是,“阅读,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敲门砖,讲严重一点,它可能是人们求生存,解决生活难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第二,阅读能力是学生自我建构起来的。关于阅读教学观,一直都有“全语言取向”和“技能取向”,前者强调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切割成小的片段,以“知识”的名义讲授给学生;后者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近性,学生需要练习一些各自独立的技能,才能掌握语言。镜中先生虽然在公开场合里讲两种取向都很重要,两者都不可缺少。可我觉得他内心里更倾向“全语言”的教学观,或者说他觉得在目前语文教学的语境中,最需要推行的“全语言”的教学观念。他甚至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很难讲是老师在课堂上教会的,更可能是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自我发展出来的;第三,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赵镜中先生不是“儿童本位论”者,他出于对孩子的爱,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阅读方法的引导,他都希望老师们把“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他一直念叨台湾学生在国际儿童阅读素养测试(PIRLS)中,在“阅读兴趣”一项排名靠后,他觉得这比分数的排名更让人着急。在大陆的观课或讲座中,他也常常提到“兴趣”二字,嘱咐老师要小心呵护。
二、    多元的阅读材料
阅读课程资源不应只局限于教材,“教课文不等于教阅读”,这在赵镜中先生那里是应有之义。由此,他在多个场合都呼吁教师“要解除教科书的魔咒”,大胆地把各种资源,特别是童书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室里将呈现图画书教学、小说教学、童诗教学等丰富活跃的场面。近年来,镜中先生一直在大陆推动以童书教学为主体的“班级读书会”,就是想改变教师过度依赖课文教学,教学过于沉闷的局面。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犹豫、徘徊、疑惑,有老师担心考试、校长和家长,镜中先生总是鼓励老师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在台湾,他也曾编写、出版《打开绘本学语文》《打开童思学童诗》两书,亲自做教学设计,指导童书教学。这些教学设计绝非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模板,而旨在帮助老师打开思路,活化教学。
提倡多元的阅读材料,并不是轻忽教材的教学。镜中先生深知华文地区的教师都普遍倚重教材,他认为编写一套好的教材,既能弥补学生阅读上的不足,又能带动语文课程的改革。这项工作赵镜中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着手进行,他和吴敏而博士主编的“国语实验教材”,煌煌37册,是我读过的最具突破性的语文教材,因为这套实验教材“无论是在文章的选取上,版面体例的规划上,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与传统的教材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赵镜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这套融合了语言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思想的教材,已经编写出版十几年了(市面上大概也很难找到了),至今仍能从中读出当年改革者们的热情和勇气。
或许,在赵镜中先生看来,用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来带领教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教师的授课能力。随着赵镜中先生近年来频繁往来大陆,他有时反而愿意用大陆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让教师用熟悉的材料上出新鲜感。例如,他亲自上的人教版的《鲸》,指导范姜翠玉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都以其巧妙的设计,朴实的风格,给大陆老师更多启发。
三、    有效的教学策略
何为有效的教学?何为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近年来是小学语文界讨论的热点。赵镜中先生听过两岸老师的许多节课,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他不喜欢模式化的教学,不喜欢表演性的教学,不喜欢无趣的教学,他一直希望教师抗拒自己的教学“习性”,做课程的反思者而不是埋头教教材。在他看来,“教育即信任”,无效的教学模式常常源自教师不相信“所有孩子都能自我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他常常到一线教学,做出来给老师看。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真实、自然、机趣、幽默,让许多老师觉得既好学又难学。在课堂上,赵镜中先生常常提倡这些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1.探究式学习。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本来就是知识的探索者。可是,教师常常以教学时间等客观条件为由,觉得还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来得方便快捷。这种情况在视“学生为道具”的公开课上表现尤甚。镜中先生的课堂,有时会让听者觉得是否太“浪费”时间,例如在上群文阅读“爱的世界”一课时,他在学生的讨论上从不吝惜时间,而自己的指导语言少之又少,可是,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学习机会。
2.讨论教学。在赵镜中先生看来,再伟大的真理、再重要的价值观,在经历一个怀疑、讨论、接受的过程后,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单纯的灌输和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会走向教育的反面。没有讨论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赵镜中先生在课堂上最怕的是学生的观点一致,“异口同声”,所以,有时他会故意做唯一的“反对者”,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有的教师的课堂之所以无法进行讨论教学,在他看来,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阅读策略的教学。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演讲中,赵镜中先生重点内容即是阅读策略。涵盖了预测、图像化思考、推论、联结等内容的阅读策略,对大陆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可是,这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中文阅读者也需要熟练这些“洋策略”。配合各种阅读策略,教师要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活动。
4.思考技巧的传授。赵镜中先生曾对儿童哲学研究颇深,也曾担任过台湾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理事长。他一直认为,语文课要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技巧。在传授思考技巧时,有两个环节必须把握,一是教师要改善课堂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思考;二是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帮助学生练习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赵镜中老师的课堂中,常会出现妙趣横生的师生“对话”。例如,在上《记忆传授人》时,他先让学生讨论“理想国”,看上去很难的问题却在学生那里激发了强烈的兴趣。
镜中先生的遽然长逝,留给老师们无限的思念,也留下一面阅读教学的“镜中之镜”,让后来者学习、借鉴、思考。我以为,他的语文教学核心价值是“创新”,核心理念是在教室里展开多面向的阅读教学。他一直强调老师不要被各种困难束缚住手脚,要为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华培养人才。他曾经留下这样的诗句鼓励老师们大胆创新,大胆前行,“曾经/你是我追寻的方向,/曾经/我是你梦想的寄托,/但是/当眼神勇敢交会/思绪用力的碰撞,/却发现/原来我们好近/原来我们好熟/原来敞开门/天光云影/是那么的多姿多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59 , Processed in 0.0926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