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修改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7: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修改文章
选自《西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何其芳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都经过了多年的和多次的修改。《资本论》第一卷写完后,他还要作一次文体上的修饰。他给恩格斯写信说:“这自然就像生小宝宝一样,在一阵剧痛以后用舌头去遍舐那活宝宝,多愉快呀。”德文本出第二版,马克思又改了一遍。对于法文译本,马克思为了使法国的读者容易了解,又作了许多修改。在文学家方面,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据说改过七遍。他们写那样大的作品还改了又改,我们平常写短文章就更应当多加修改了。

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未写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勉强写下去了结果还是要不得。这种事先的构思或写提纲,一般人都是做的,但功夫却不一定都用得够。

中国过去有文不加点的说法,就是说有的人写文章不用涂改一个字。又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文学家在写文章之前,总是把墨磨得很充足,然后钻到被子里去睡,睡了起来就挥笔写成,也是一字不改。这些说法如果是真的,我想一定是他们先就在脑子里修改好了的缘故。

我们现在写文章,倒也用不着要一字一句都完全想好才下笔。现在的事物和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比古代复杂,下笔以前多思索,多酝酿,仍常常只能完成一个图样,一个计划,还是需要下笔以后边写边改来充实,来修正,还是需要写完以后根据自己的审查和别人的意见来再三修改,来最后写定。这种写作过程中和全篇写好后的修改,一般人也都是做的,但功夫也不一定都用得够。

怎样才算修改的功夫用够了呢?改的遍数多还并不就等于改得够。衡量够不够的标准我想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ABC。”这是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要多改的理由,同时也就指出了修改的目标。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认识完全,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表达我们的认识的文字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选择适当,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选择。能否做到内容完全正确,自然要看我们的思想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去修改,自己多用脑筋,加上向别人请教,对每一个论点每一个看法都不随便放过,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内容上的错误。内容正确,就具备了说服读者的基本条件。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依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能否做到表现形式很完美,自然要看我们的写作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替读者着想的态度去修改,总是想着我们所写的一般读者能不能完全了解,会不会相信赞成,是不是感到枯燥沉闷,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表现形式上的缺点。

一般文章的毛病,根本成问题的大概不外乎观点错误,不合事实,教条主义,空洞无物等项。并不是整篇要不得,而是局部内容或表现形式有缺点,必须加以修改的却相当多。就我所能想到的缺点列举出来,就有这些:

一、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分析。

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样说就怎样说,信不信由你。

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七、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八、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九、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十、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十一、没有吸取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嗦重复,马虎破碎等缺点。

十二、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摹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

这是我们常写的叙事说理文章中的一些毛病。文艺作品还有别的特殊问题,这里不去说它。我们犯这些毛病,也并不完全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写作水平真正就那样低,而常常由于我们花心思花功夫不够,尊重读者体贴读者不够。

内容要正确,表现形式要恰当,都是为了读者。好文章不仅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还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一种提高,一种愉快。这个境界不易达到,但我们总应该努力把文章写得讲究一点。文章也是一种重要的革命工具,发表出来是要对群众负责的。因此,从写作以前到写完以后,从内容到形式,凡属可能做到的反复研究,充分修改,都大有必要。我讲这些,并不是说我就做到了这样,刚刚相反,正因为我也是粗心大意,不懂得做文章的ABC,现在有些觉悟,愿从此努力而已。

阅读指要

这篇文章谈了修改的理由,列举了12条要注意修改的地方。对照自己的写作实践,看自己的作文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缺点,哪些地方最需要修改。

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特别是看小说,那是更普遍了。不看小说的学生恐怕很少的,问题是看什么,怎么看。对待这件事情,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或者是加以指导,或者是任其自流,差别很大。你指导,可以告诉他哪些书是值得看的,哪些书不值得看,看书应该怎么个看法,注意哪些。有了适当的指导,他就更容易得益。假如放任呢?那就可能收到的效果很差。不值得看的,他在那里看;很好的书,他也草草了事看过去,没把当中的好东西看进去,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还有,学生里面是一部分喜欢看书,一部分有时看,有时不看,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喜欢看书,喜欢踢球,喜欢干别的,不喜欢看书。要是我们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就能够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以在学校里面组织一个专供学生用的图书馆,跟老师用的分开。有条件的,还可以一个班一个年级组织一个小图书馆,这种小图书馆可以让学生管理,让他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这一套规矩。现在有些同志已经做了多年工作了,但是没有一个好习惯,把图书馆的书当自己的书一样,钢笔、红蓝铅笔在上面画。像这种事情就可以在中学的小图书馆里训练训练,培养他们使用公共图书的良好习惯,学会管理图书的本事。

(选自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33 , Processed in 0.1020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