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主义点燃散文论战烽火 编者按:2008年6月3日,《文艺报》曾以两个整版介绍了中国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及其代表作品,对该流派的散文思考及作品实践给予集中呈现。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美文》、《青年文学》、《红岩》、《羊城晚报》等多家主流纸媒纷纷开辟专栏,或发表文章,推介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和作家作品。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所高校,把在场主义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花城社、百花社也隆重推出在场主义选集及作家丛书。同时,也有不少作家、评论家对该流派表示出极大的质疑和挑战。今年5月21日,《文艺报》又以一个整版介绍了在场主义散文。8月1日至2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首届中国散文节上,眉山周闻道先生介绍的在场主义散文,成为会上的一个亮点,再次引起国内同行关注。本报此次对在场主义作一跟踪介绍,表明我们对文学的一贯态度——鼓励创新、支持探索、欢迎争鸣。 诞生:在场主义激起中国文坛千层浪 过去的2008年,出现在三苏故里眉山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公开打出的在场主义旗号,引发了大规模的论战,使汉语散文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散文”之后再次走出沉寂。 眉山,散文传统源远流长。这里不仅是晋代散文家李密的故乡,而且唐宋散文八大家,这里占其三(苏洵、苏轼、苏辙)。眉山当代散文创作也势头强劲,作者队伍数以百计,其领军人物周闻道等人的散文创作,在全国已有相当影响,并且这批作者有着自觉写作和群体意识。2003年以来,眉山散文作家以散文沙龙的形式,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新散文网”等网络平台开展创作、研究和文艺争鸣,受到广泛关注。2004年4月,由《四川文学》、《当代文坛》、眉山市散文沙龙,联合举办了“远景之春•走进散文故乡”大型散文研讨会。这是眉山散文作家群体的第一次集体公开亮相,国内媒体因此提出了“眉山散文”的概念。2005年11月,由《十月》、《美文》、《当代文坛》、《散文海外版》、“天涯社区”、眉山市散文沙龙等联合举办的“中国新散文批判”眉山笔会,围绕如何克服当代散文尤其是“新散文”存在的诸种弊端,进行了广泛深情的探讨和争鸣,进一步奠定了眉山散文形成文学流派的基础。 2008年3月8日,以眉山散文作家周闻道,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为首的全国18位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全球最大的华语网站天涯社区——散文天下,以亮剑的姿态,公开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媒体称“眉山宣言”),高举中国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旗帜,锋芒直指三千年汉语散文写作。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散文本体论建构;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流派的写作方法论建构,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散文主张,确认“在场”就是去蔽、敞亮、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敞亮的、本真的散文。 一石击起千层浪。《宣言》发表后,“新浪”、“中国作家网”等全国数十家大网站及散文作者们争相转载、传抄,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短短一年,谷歌上便能搜到上百万词条,《花城》、《美文》、《青年文学》、《散文月刊》、《小品文选刊》、《红岩》、《羊城晚报》等多家主流纸媒也纷纷发表文章,推介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和作家作品。2008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首先让在场主义在主流媒体亮相,《美文》执行副主编穆涛称在场主义是三苏祠旁点燃的“散文火焰”。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10余所高校中文系的近200名教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自发组织学术争鸣。几个有着敏锐眼光的出版社,以其站立潮头的开放睿智,纷纷推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和作品。继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在场主义散文第一本散文年选本《镜像的妖娆—2007天涯散文》后,花城出版社计划从2008年起,每年公开出版1部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文集,连续3年共出5部,系统推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目前,第一册《从天空打开缺口——在场主义散文开端卷》、第二册《从灵魂的方向看——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已出版发行。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将在2009年推出6名在场主义代表作家的丛书。在场主义散文俨然成为当下汉语散文界最先锋、最活跃的流派。 在场主义散文从诞生到发展,大致可以看出这样的走势:在《镜像的妖娆》一书序言中,领军人物周闻道提出了散文的“在场,思想,诗意,发现”观点,就像一声新嫩的胎音,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即将发育成型。《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是一个标志,诞生的标志,成型的标志。宣言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散文性”的发现和初步探讨,并提出“四个非”的散文文体特征。《从天空打开缺口》和《从灵魂的方向看》两个选集,从理论到创作上,对在场主义作家作品进行了集中呈现。周闻道在序言中,进一步探讨了散文“内外珠联,根性真实,介入当下,表现本真”等的艺术特征问题。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中,周闻道为首的在场主义同仁们,对在场写作及“散文性”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散文“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主张,使在场主义散文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周闻道为首的这么一批执著的散文热爱者,在场主义一定会一天天走向成熟。 同时,学术界、文学界以及在网络上对在场主义质疑的声音也很不少。有一些学者专家甚至言辞尖利地认为,所谓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纯属一场炒作,认为在场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那种高度,认为在场主义尚在路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影响:在场主义交锋 正方声音—— 李怡(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如果我们从四川整个文脉来梳理,你会发现四川作家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经过了多少年的沉寂之后,今天我们再次在散文的领域里,又听到了在场主义的声音。不管他自身还有多少需要完善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它爆发出来的创造性的东西、勇气和力量,我觉得是非常让人感佩的。而且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你想都想不到,从苏东坡到郭沫若,这都是一些震撼世界,天狗般的吞吐宇宙,气吞山河、凤凰涅槃的气概。今天,在场主义是否能导致中国散文的涅槃呢?这里面有值得我们满怀期待的东西。 唐小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授):一个散文流派、理论的命名、出现,可能当初是有些问题的,但不能说它有问题就把它的意义掩盖了。我认为,它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因为它有一种想廓清散文概念的意图。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作为一种现代文体,它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对散文问题的研究到今天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在场主义就是从问题出发来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这是很有意义的。 曾绍义(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散文评论》主编):在场主义散文作家作品在当下汉语散文大躁动背景下,提出纯洁散文文本、回归汉语本真写作的主张,给中国散文带来了一缕新风。 穆涛(《美文》执行副主编,作家):在场主义,是以周闻道为首的写作群体给散文的命名。他们告诫自己要有文学理想,要把散文写作当成一件大事去做。我们常听小说家谈自己的文学理想。听过许多人说自己的文学理想,我做散文编辑多年了,没听散文家说过自己的文学理想。在我看来,在场主义散文写作观念的朗声提出,不是大功告成,才只是开始,他们吹响的是集结号,因为已经找到了出发的地方。 黄力泓(美国竞争力研究院院长、学者):在场主义散文群高标“本真”和“精神”。认为散文是一种最个人化的书写方式,是作者真性情、真文字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期望及对艺术真理的追求。 龚盖雄(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在场主义理论是破天荒的,在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为散文清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在当代散文价值尺度迷茫、遮蔽的情况下,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地平线,它注定要进入文学史。 反方声音—— 梁向阳(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认真阅读《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散文观念:推倒或者重建》、《在场主义小词典》等所谓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建构文章,我的感觉就是发言者在进行着一场典型的“哗众取宠”式炒作,他们期望用异常极端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观点,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想要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就必须有所动作,就必须发出相对“独特”的声音。我以为“在场主义散文”偏激性“宣言”的出现,就是长期焦虑性思索后一种歇斯底里的声音。 徐治平(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对于在场散文的一些提法,比如对“立意”、“构思”的一概否定,我就不敢苟同。还有关于散文的分类。“广义散文”的概念确实有其蹩脚之处,我赞成将其推倒。然而“广义散文”一般是指四大文体之一(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推倒了“广义散文”,文学作品又该如何分类呢? 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伦佑的文章并没有推倒想要推倒的,也没有重建想要重建的。而周闻道和周伦佑等人所提倡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对于散文的研究也是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的。 郭妍:在场主义理论最失误的地方是,把对中国学界的腐败和中国学人缺乏思想、缺乏学术建构力现状的批判,与散文观念的推导或重建揉合在一起,大量激愤的语言和情绪,影响了作者在散文观念的推导或重建中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对话:走近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 记者:你所认为的散文为何物?为什么要为散文正名? 周闻道:简单来说,散文是一种自由言说的文体。进一步说,即:散文是一种具有散文性,即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文学体裁。 对散文观念的变革,是对文学执著追求的使命感驱使。在场主义去除历史对散文的遮蔽,让散文性得到确认,散文的身份明白,并从暧昧当中走出来,使散文成为散文,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驾齐驱的、有独立人格和文格的文体。 记者:什么是在场,你们提出在场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这样提有什么意义? 周闻道:在场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哲学,主要是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但并不是照搬,而是借鉴和发展。海德格尔的在,是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在;而在场主义的在场,是指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实际上是散文写作在存在的结构、状态、关系中,抵达对世界的本真表达、获取存在场量的状态。 提出在场主义的目的,决不是为一部分人的写作寻求总结,也不仅仅满足于创建一个散文流派,而是为了廓清散文的天空,为白话散文立论和立法(价值,法则,尺度)。大家知道,散文是一个古老的文体。但是,很久以来,由于散文本体论的缺失,本质特性——“散文性”的隐匿,致使散文的身份不明,历史不清,定义模糊,批评失范,命名混乱。白话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价值,在普遍的暧昧中不确定地动摇着。解决这个问题,既是我们提出在场主义的目的,也是意义所在。正如露西•艾瑞格瑞所言:“这种精神走出黑洞洞的洞穴,像一个光源,把它周围的胸膛照亮。” 记者:说到照亮,想起你们在《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中的一句话,“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周闻道:表达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说存在现实。按照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概念是提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有价值的命名,就是一个真实概念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命名,就是一次创世;对这种命名的说出,就是对它指向领域的照亮。在场主义也不例外。 记者:在场主义想推倒什么、重建什么?先秦散文、广义散文,以及当下的“大散文”,与你们倡导的“在场主义”有什么不同? 周闻道:长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的种种乱象,都是因为子虚乌有的“先秦散文”概念对中国散文发生史的遮蔽,以及漫无边际的“广义散文”概念对散文本体的遮蔽造成的。 我们认为,“先秦散文”说是一个虚假命名,是对中国散文历史的最大遮蔽。按照学者们的定义,所谓“先秦散文”概指“中国秦代以前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历史阶段”的所有文化典籍。以郁达夫的说法,就是“六经之中,除诗经外,全系散文”(《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按照这个分类,古代文典中,身份清楚的卜辞体、箴言体、历史记言体、历史记事体、对话论辩体等等,都被学者们强指为“散文”,使中国散文的历史从此迷雾重重。 再说“广义散文”。“广义散文”的概念,也是从郁达夫开始的。他明确提出以“韵”作为划分散文的标准,认为散文即是“与韵文对立的、没有韵的文章”(同上)。这既是他的贡献,也是他的大错。按照目前国内的划分法,在白话文中,包括报告文学、杂文、特写、随笔、游记、文论、书评小品文、回忆录等等;在古文中,一直往前覆盖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以及二十四史以外的应用文和文史哲。这些,即是所谓的“广义散文”,显然是庞杂混乱的,叫人难以把握津梁。这造成了对散文本体的最大遮蔽。 记者:那么,什么是在场主义散文呢? 周闻道:简单说,在场主义散文,就是以散文性为基本取向,追求本真的散文。现实情况是,世界的真实性往往存在遮蔽。这种遮蔽包括三个向度:主体、客体和语言。主体是指人的认识限度,客体是对象世界,语言是显现载体。每个向度的遮蔽,都具有多重性。这决定了去蔽,敞亮,本真的多维性,及散文创作的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因此,在场主义主张,要揭示世界的真实,就必须去除遮蔽,呈现敞亮,展示本真。换句话说,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记者:那么,在散文中怎样理解去蔽呢? 周闻道:去蔽就是去除遮蔽;去蔽是还原世界真实性的一种途径。以语言的去蔽为例,在散文创作中,无论是主体去蔽还是客体去蔽,其结果都要通过语言和具体的作品呈现。这时,在主体、客体和作品之间,出现了一种介质——语言。本真的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只有通过本真的语言,才能够实现本真的呈现。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体制化词语、公共用语、习惯性用语、网络语言和外来语,以及看似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等,对本真世界的遮蔽。此外,作者的语言能力、叙述习惯等,也是形成语言遮蔽的重要原因。语言去蔽,追求的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原始森林里的空谷山泉,是汉语表达的极致之美。 记者:在场主义是否解决了真实性的问题,为什么? 周闻道:我们自信解决了。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散文本体论建构;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流派的写作方法论建构。散文性的揭示,散文精神的发现,散文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确立,都表明散文在追求本真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当然,在场主义只是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途径,而没有穷尽真理。我们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记者:在场主义认为,散文或散文性被历史、哲学、神话、政治、传记、小说、诗歌、文学特写、报告文学等等给遮蔽了,即文体的遮蔽,主张文体还原。那么,如果真的文体还原了,散文还剩下什么? 周闻道:剩下散文,纯粹的散文。在场主义所说的文体遮蔽,是就本质特征来说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散文性”这个具有身份确认性质的命题。无论是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戏剧的表演性、对话性和场景感,还是诗歌的格律化、象征性和抒情性,都是本质属性的界定,而不是文化元素的划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身份确认的文体都具有排他性,散文也不例外。这里的排他,不是散文的一无所有,而是散文性的回归,使散文回到散文。 记者:在场主义提出后,为什么没有像其它许多散文观点一样昙花一现,而是在全国引起了较大持续反响,这是为什么? 周闻道: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在场主义理论本身的颠覆性。它是一块石头,投向散文沉闷已久的湖心。二是它的科学完整性。在场主义从散文性这个本质特征入手,进行了科学完整的理论构建,建立了包括哲学本体论,文体本体论和写作方法论在内的完整体系。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任何具有学术意识的人,都不可能不把目光聚集于最前沿的发现。三是它的创作实践。在场主义作家,大都是具有较长时间散文写作实践的,很多人已小有名气,具有较丰富的创作体验,对散文规律有较深的探索与认知。此外,在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作家与评论家,学院与社会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也是重要原因。 记者:那么,你认为,在场主义作品有何特征呢? 周闻道: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理论与实践并不完全等同,一般说来,也不一定完全同步。在场主义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具有一定超前性。从目前已选编入在场主义开端卷《从天空打开缺口》,在场主义2008年选《从灵魂的方向看》的近30位作家作品,以及百花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收入的6位作家作品看,其散文性趋于明显,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它观照世界的方法,是内外珠联的;它追求的世界真实,是根性真实的;它的在场使命,是介入当下的;它的艺术追求,是表现本真的。 记者:据说在场主义创建还进入了政府立项,能介绍一下情况吗? 周闻道:是的。我们眉山市委、市政府非常开明。市委书记蒋仁富和市长李静,都专门听取了在场主义汇报,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市委成仕常委亲自抓;市委还专门发了在场主义工作通报;市委决定每年安排专门经费,扶持文化体育事业。市发改委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批准,并经过专家组评审通过,于2008年9月18日,以眉市发改〔2008〕308号文件发布。以文化软项目名义,对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立项。对一个文学流派立项扶持,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记者:接下来,在场主义如何继续实践呢? 周闻道:对于散文而言,在场主义只是开辟了一个认识真理的途径,提供了一种具有更大科学性的创作方法。但它绝对没有穷尽真理。因此,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创作实践,未来的路还很长,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继续变革,不断接近散文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具体而言,一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场主义的理论体系;二是致力于创作实践,用作品说话,最终形成丰富的与在场主义理论相一致的散文作品。 资料:散文流变史 ◆从说话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自由言说的文体,其起源可追溯到语言的产生。如果说诗歌产生于劳动号子,那么散文应当产生于说话。法国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小说《中产阶级的绅士们》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也许是对此的最好说明:中产阶级绅士嘉坦先生,为了培养家人的绅士内涵,请来文艺理论家讲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听完后嘉坦先生异常激动,原来他发现自己过去说的话全都是散文。 ◆最早的散文概念。据考,“散文”二字,最早出现于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该书引周益公话说:“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但当时的散文,主要指散体文;散文的“散”,是相对于骈文的“骈”而言的,“四六”即指柳宗元的“骈四俪六”。 ◆现代白话散文的产生。现代白话散文,产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周作人和郁达夫对现代白话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给散文带来了较大遮蔽。周作人在引进英法等国随笔小品和中国明代公安派性灵小品中,传达了狭义的散文,即美文观;郁达夫“六经之中,除诗经外,全系散文”之说,以“韵”为划分散文的标准,使“广义散文”之说谬种流传。 ◆“形散神不散”的影响。从1961年1月开始,《人民日报》开辟了“笔谈散文”专栏,之后《文艺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也先后发表研究散文的专题文章,就散文的观念、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作用、散文的题材等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期间,陕西作家萧云儒写了一篇题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其观点几乎成了“金科玉律”,影响了中国文坛几十年。 ◆新散文运动的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散文呈现出空前繁荣和躁动不安之势。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新散文”运动更是一扫散文的阴霾。云南的《大家》杂志开辟“新散文”栏目,张锐锋、于坚、庞培、周晓枫、祝勇、钟鸣、王小妮等一批标榜新锐散文写作的青年作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别于传统散文的作品,以祝勇为代表的作家还推出《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等理论文章,为“新散文”正名。今天,重新审视这场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散文革命,人们发现,新散文直接针对传统散文的弊端,在文本实践上的探索意义,远远大于其作品本身的成就。 ◆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诞生。2008年的春天,以周闻道为首的散文作家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旗帜鲜明地宣言在场主义,锋芒直指三千年文学史。他们有完整的理论建构、清晰的探索路线、明确的写作方向以及一大批较为成熟的散文文本,标志着“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汉语散文写作流派”诞生。在场主义散文,可看作是汉语散文在经历世纪之交一系列前赴后继的先锋实验之后,又一次否定之否定的革命性事件。此举对汉语散文,尤其是二十一世纪汉语散文的走向,无疑具有深远的流变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