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4 17:0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5-5

    对于新时期的散文研究,尽管一直有不少批评、贬低甚至否定性意见,但我们认为,总体来看它还是健康、进取和卓有成就的,它以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现当代散文乃至于整个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翼。
    新时期的散文研究至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30年时间并不算长,但却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就目前情况看,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较少,也很不到位,尤其没有从整体上对30年来的散文研究进行学理性探讨,一些困惑和问题仍在被遮蔽中。对于新时期的散文研究,尽管一直有不少批评、贬低甚至否定性意见,但我们认为,总体来看它还是健康、进取和卓有成就的,它以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现当代散文乃至于整个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翼。
    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研究总体上是平静的,也可以说是平淡与平庸的。这时期的散文研究主要表现在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在散文论争方面,则有“形散神不散” 和“散文是否消亡”的讨论。散文理论方面的建构则基本是空白,尽管其间也出现了一些理论著作,但多为散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研究。可喜的是,进入90年代,散文研究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这期间,散文领域出现了“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如何理解“真情实感”以及“新散文”之得失等几次论争。而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建设则显得更加深入细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取得的成就也远超80年代。
    新时期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在我们看来应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如果说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散文研究,虽然也注意到散文理论的问题,但囿于环境和观念的限制,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只有进入21世纪后,这种重作家作品评论而轻理论建构的局面才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散文创作的繁华和散文研究的日渐深入,原来受到忽略的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渐为人重。与此同时,文体的研究也日益热闹起来,特别是随着现代观念的渐进,散文研究者的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开始觉醒。这是散文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得以强化的体现,而这对于散文研究的提升至关紧要。
    在年长一代散文研究者中,有俞元桂、林非、佘树森、刘锡庆、范培松、傅德岷、曾绍义、吴周文、张振金等对散文理论话语作出了探索和贡献;在新一代散文研究者中,王尧、陈剑晖、王兆胜、喻大翔、黄科安、谢有顺、李晓虹、王晖、梁向阳、丁晓原、蔡江珍、周海波、李林荣、袁勇麟、曾焕鹏等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对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方面,喻大翔的《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情怀》,黄科安的《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陈剑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梁向阳的《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蔡江珍的《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的《嬗变的文体》,王兆胜的《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文学的命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专著。
    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从总体上看应得到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它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将现有的小说、诗歌理论套用于散文的理论阐释,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时消化不良。看来,如何抓住散文的本体特征,再将中西理论进行融通,这是新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体系建构必须面对的难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和深化21世纪的散文研究。
    其一,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研究视野。长期以来,散文研究之所以落后于小说和诗歌研究,根本问题在于散文研究者过于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许多散文研究基本局限在传统文论的范围,而审美观念中又保留着太多的古典趣味;同时,他们往往满足于散文研究的“静态”平衡格局,不愿打破散文的华严秩序。正是这种封闭性、保守性、趋古趣味和过分的平静感妨碍了散文研究的突破与发展。当今,散文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拥有现代意识的宏阔视野。这种现代视野应包括如下内涵:首先是散文观念的现代化;其次,现代的批评视野,要求散文研究者强化怀疑精神和批评气质,具备独立而健全的批评人格;再次,强调散文研究的现代意识,还意味着要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二,“化西方”与“中国化”。新世纪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在建构散文理论话语时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虽不似一些小说、诗歌研究那样生搬硬套,或进行名词术语的“大轰炸”,但消化不良、与传统散文理论未能达到真正的圆融与自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有的散文研究者注意了西方的理论资源,但对散文本体特征的思考却不够深入透彻。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新世纪的散文研究应在“化西方”与“中国化”上下大力气。所谓“化西方”,是指新世纪的散文研究在总体倾向上应是现代的,它可以引进西方的现代文论作为参照,但并不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唯一标准,它应有自己的立场、价值判断和表述方式,因此能将“西方化”转变为“化西方”,将西方文论的“菁华”“拿来”为我所用。所谓“中国化”,是在“化西方”的基础上,将“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相互交融,从而创造一种既具现代精神,又有中国传统品格和气韵的散文研究范型。
    其三,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变。散文研究的滞后除了主流话语的强势干预、现代性语境造成的困惑,除了文体本身的研究难度、研究者观念的保守、审美趣味的趋古、研究视野的狭窄、研究手段的落后等局限外,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机械化和浅表化也是导致散文研究难有根本突破的原因。因此,要使新世纪的散文研究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包括创新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相似性思维等。
    当然,新世纪的散文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如在建构散文的理论话语时,要与整个学科的建设相结合,要不断开拓散文研究的领域,要考虑现代传媒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要在新世纪的平台上用人类的命运作为关注点,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散文研究者予以回应,作出既贴近散文创作实际,又具有理论穿透力的现代解释。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44 , Processed in 0.0706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