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学术研讨会”9月29日在南京凤凰台饭店召开。与会代表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教育出版社、《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和苏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是一次隆重的散文学术讨论会。 会议议程分为三个段落来进行。第一场由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范小青主持,南京大学董健教授、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江苏省作协主席王臻中教授、江苏教育出版社副主编徐宗文和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先后致辞。讨论分上下两场进行,分别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和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文体而言,散文研究难度大。其数量上极其庞杂,非常个性化且相对分散,归类和梳理起来异常艰难。有鉴于此,范培松先生的《中国散文史(20世纪)》不仅具备了翔实完备的资料,并且厘清了百年散文史的发展脉络,在个人撰写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独到的审美眼光,融贯了长期修炼而成的理论功底。《中国散文史(20世纪)》的出版结束了国内百年散文研究现象罗列的无序状态,范培松以几十年的心血和光阴,为散文研究奉上了这部渗透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文体观念的散文史——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空白的著作,也给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讨论过程中,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指出,这部散文史理出了一条脉络,形成了一个谱系,做了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非常难得。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为该著作概括出五要点:一,治学严谨,材料丰厚;二,史论结合,文论互证;三,知人论文,情趣盎然;四,贯通旧学,融汇新知;五,笔调俊朗,收放自如。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纬教授对散文史中有关周作人的评析表示激赏。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则提出,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重新讨论散文的命运及其艺术价值的平台”。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认为,《中国散文史(20世纪)》是“到目前为止最完善的一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指出,散文史以体为本,把文和人看做是体的两面,并将这条线索抓得很好,以体为本,以辨为纲,记录下了文体艰难的成长成熟。 另外,《文学评论》副主编王保生,《江海学刊》副主编吴功正,著名作家叶兆言,《江苏社会科学》副主编李静,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张王飞,南京大学黄发有、吴俊教授,上海大学王光东教授,常熟理工学院丁晓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晖教授,江苏教育出版社章俊弟主任,闽江学院蔡江珍副教授都到会并发言。部分专家还围绕文化散文、“散文热”现象、“工农兵代言人”、“后工农兵代言人”提法,以及当代散文部分作家作品的遴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商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本散文专著《散文天地》问世,到现在已经二十余年,范培松先生为学界奉献了诸多的散文研究专著:《散文写作教程》《报告文学春秋》《悬念的技巧》《散文了望角》……包括1987年列为国家教委首批社科项目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以及《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另外,他还主持了社科院重点项目《中国散文通典》的编写工作……从散文的创作美学研究起步,到对散文作家作品、创作现象的深入探讨,再过渡到对散文史的研究,其间辅以持续的散文创作实践,范培松的散文之路没有半点的虚与委蛇,而是苦心孤诣之后的水到渠成。散文史的出版,以及围绕散文史展开的这次隆重而圆满的研讨会,不仅是范培松个人学术生涯里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件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