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学导论》:我国第一部古文字学理论著作
金阳秋
我国研究古文字的风气在汉代开始形成,许慎的《说文解字》形成了近两千年都难以逾越的高峰。在宋代、清代又形成两次古文字研究的高潮,但古文字学作为科学体系的理论却极少有人光顾,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1934年至1935年,唐兰为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他把手写的讲义石印,发给听课的学生,后又加印100部公开发行出版,这才有了《古文字学导论》书稿的最早版本。1936年,唐兰曾对部分论述进行了增补和修订。1963年,中央党校把它作为教材影印出版,作者加了跋语。1983年齐鲁书社对前3次出版的成果进行了荟萃,补齐图片,再次影印出版,形成新的定本。
作为第一次以古文字学学科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古文字学导论》,对古文字学的对象、任务、原理、方法、规则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在此之前,统治中国文字学界的是许慎“六书”说。地下古文字新的出土材料的出现,改变了专家们的观念。他们觉得,“六书”说实际上是汉代学者根据对小篆的理解建立起来的﹐它不能很好地说明更加古老的汉字的构造。唐兰最早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讨论古文字演变过程中,他不用传统的“六书”理论。唐兰认为:“这种学说起源于应用六国文字和小篆的时期,所解释的只是那时的文字,离开文字的创始时期太远,所以对文字的分析并不精确。”他提出,“建设一个新的较完备的系统来代替旧说”。在《古文字学导论》里,唐兰把古文字的结构分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以后,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里,分析、吸收和批判了唐兰的三书说,提出了“象形”“形声”“假借”三书说。他们的研究,冲破了“六书”说的樊篱﹐对古文字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唐兰主张为创建新文字学而研究古文字,必须详考每一个字的历史,每一族文字中的关系,每一种变异或错误的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在书中归纳出研究古文字的四种方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对照法、历史考证法。这四种考释古文字的方法自然有同时代学者的心血,但唐兰是在研究古文字学体系中确立的,对古文字学影响很大,为相当多学者效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