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摘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7: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摘编作者:阳光雨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摘编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述。可以说,他是一位几乎完美的真正的教育家——他的一生自始至终与教育连在一起;他的教育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教育。他的一生有着大量真诚而富有原创意义的教育发现和教育主张,他的教育思想有着坚实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的支撑。
随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扬,这些教育著述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经典,他的许多教育主张和言论被广泛引用,成为我们镌刻于心的经典名言,更是深入到我们骨髓的教育之恋。现将其部分经典语录加以摘录,与同仁分享。
(一)
1、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与学的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给教师的建议》第422页)
●未来的老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21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学习负担还要从教育过程中去找……要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提示各种现象之间新的因果关系……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实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微的感情色彩。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帕夫雷什中学》第10页)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我们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学能手。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教学大纲备,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有关文章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许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都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演讲、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主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们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运用自如需要花在口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恢复华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给教师的建议》第413页)
●我们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这就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他们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给教师的建议》539-540页)
2、提高教师的素养
(1)好教师的标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第21页)
●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惟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之变换教学方式。(《给教师的建议》第536页)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帕夫雷什中学》第10页)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的艺术》第9页)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给教师的建议》第316页)
●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54页)
●育人先育心。(《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499页)
●教师对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每天都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充满自信去迎接挑战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802页)
●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那么有多少老师,是怀着成为教育家的理想而教书的呢?还是开始就把自己定在了教书匠的位置了呢?
●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法、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也会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从而产生职业的倦怠感。
(教师只有经常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才能成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特级教师徐世贵说:“教了十几年书,上了几千节课,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有什么特点,说不清。这不能不说是一些即将走下讲台的老教师的一大遗憾。”)
●要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要提高思想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举例来说,你研究现在所做的工作跟将要取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理的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
(吕叔湘同志在全国第一次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中说:要比较不同的教学法的优劣,不能看学年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的分数,要看学生离校10年、20年以后的成就。”吕叔湘对叶老语文教育思想集中概括为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奠基。)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要使老师从枯燥、乏味、重复的劳动中摆脱出来,让他们活得愉快和幸福,就必须带领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经验表明,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是强校之路。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知道先进教育实践的能力。
●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向教师一样地不愿意地思考。
●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却创造教育现象……不研究实施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整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法、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也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
●教师不仅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使儿童精神世界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者条幸福的路上来。
●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研究了未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重复而枯燥乏味的表演。
(3)学习别人的经验重在思想的启迪,而不是机械地套用
●任何教学方法,当他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他的优缺点时,这还不算是真正的方法。比如说,有一套很精致的钳工工具,当人的手还没有触摸他的时候,所有这些工具是什么呢?是一堆金属。只有到了工匠的手中,才能变成工具。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才是有效的。
(波兰的著名教育家雅努什·科尔恰克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却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说明教学是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有魅力,必须要有独创性。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的东西。当然,模仿也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对别人课的一招一式进行亦步亦趋地照搬,关键要看别人方法背后先进的教育理念,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
●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才是有效的。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一个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种权威的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家之长,在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叶圣陶也说:“学习别人成功的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
●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意见是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甬道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给教师的建议》114页)
●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该取得某种信念。(《给教师的建议》114页)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想用一种教学模式来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这种想法的本意也许不坏,但事实上并不可能,甚至是有害的。”说它不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种教法足以成为一致公认的规范,估计以后也不会有,即使有了这种教法,一旦人人遵从,各个照此办理,使它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那么这种教学法也不会有生命力的,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规律;说它有害,因为它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僵化。再说,教学固然有客观规律,但对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则千变万化,因人而宜,这叫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的法”。魏书生说:“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一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4)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416页)
●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364页)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第7页)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给教师的建议》第8页)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的无以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进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决不在于实现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给教师的建议》第535-536页)
●教师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都失去意义。
●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回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首先能在学生面前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能使孩子认识到人的精神的伟大。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课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然而,)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生活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高万祥179页转引)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如同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也许变成真正的牢狱呢!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捧起书,就是捧起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动书,就是翻动一个精神世界。你把经文放到脑子里,那是给自己开光。你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就跟你一辈子;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武圣人就跟你一辈子;你把《论语》背下来,孔子就跟你一辈子;你把《心经》《金刚经》背下来,佛菩萨就跟你一辈子。)
●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都不好。
(5)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坚决相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教师不善于同学生谈话。
●我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想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在学校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差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里才非常注意,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给教师的建议》211——212页)
(曾经见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赴美考察教育时曾经参观过一所中学,两天中,校方接待者全是学生。他们介绍学校概况,询问中美学生差异,接待客人用餐,话锋之机智、思维之敏捷、举止之大方令考察团同志叹为观止。陈钟梁先生怕耽误学生的学业,恳求校方不必由学生作陪。校长则不以为然:这是多好的课堂!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必修课可以补上,这课误了能补吗?
上述案例中,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不就是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吗?从语文角度来说,这不就很好的语言运用吗?还有资料介绍,香港的初中语文试卷上,没有什么分析、解释、划对勾,而是虚拟一些生活的情境,譬如在公共汽车上发了若干个事,你如何表述、对答……他们注重的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运用。)
●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少年每天都有几小时空闲时间,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和爱好用来进行心爱的劳动的探索。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到枯燥,不知道怎样打发空闲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学的年代里就没有过空闲的时间,他们不懂得也没有体会到时间是能给人以精神财富的巨大福利。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跟孩子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孩子的教养,精神上的发展,道德面貌的形成,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列于课表的工作。(《帕夫雷什中学》)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最大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亲自体验中感悟人生,从而逐渐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过程。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么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给教师的建议》341页)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就是说,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使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所学到的和学生潜力所学到的,要比教师教的多得多。)
●有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一个人正应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自我教育。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0、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教育的问题。(《给教师的建议》342页)
5、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教育思想之一。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代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为什么这样做呢?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今天看来这一理念就是“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事实表明,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不管教师怎样努力,总有一些学生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这种现象古代就存在,孔子弟子虽三千,但贤者不过七十二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素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的培养教育固然重要 , 但遗传和家庭环境作用同样重要。如人的智商高低有家长遗传作用,而智商对学业有较大影响,若要一个教师给一名弱智儿童辅导,希望弱智儿童考上清华大学,可以说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大科学家,但他也没有办法在戈壁沙漠里种出亩产1000斤的粮食。可见,人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做作后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该如此。
(当年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看来这句话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这样的观点的目的在于提醒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要轻易对所谓的“不好”学生丧失信心,提倡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强调教师的责任与信念。)
●我们每一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在我们的学生的身上,隐藏这天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大田里和机床旁的创造性劳动能手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才能蓬勃生长,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智慧要靠智慧来培育,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真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给教师的建议》422——423页)
(注;在收集时,有的时间比较久远,当时忘记注明出处,可能与原著有相悖的地方,敬请原谅。)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7:30:5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给教师的建议》(1—100)作者:独语斜阑
《给教师的建议》(1—25)






网上学习资料荟萃(二)




《给教师的建议》(26—50)










网上学习材料荟萃(三)




《给教师的建议》(51—75)










网上学习资料荟萃(四)




《给教师的建议》(76—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53 , Processed in 0.09213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