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和他的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1:1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弄潮儿再向潮头立
——管建刚和他的语文教学

□潘新和
1
管建刚不是个老实人。他的不老实,恰是因了他的灵慧。在教学上,他天生不消停。
他的“以投稿代替作业”的写作教改,把作为权威象征的教材,随手撂一边去,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班级作文周报”。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被点燃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写作教学,被捣鼓得风生水起、生机勃勃。
过去,我们把学生从喜欢写变得不喜欢、讨厌写,现在,他不但使学生不畏惧写,而且痴迷于写。他似乎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语文界的梦想: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这一成功的秘诀,是言语生命动力的激发。他懂得,让学生意识到写作带来的荣耀与愉悦,比什么都强!只要他们想写、想学,喜欢写,多读多想多写,迟早会写好的。
可见,教好写作并不难。写作教育之道,就是懂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懂得为学生的自由言说加油鼓劲。只要学生想写,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言说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人皆有之,教师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将它们唤醒、激发、释放出来。
2
管建刚把准了写作教学的“脉”,革了它的“命”,把大家几十年想办没办成的事,干脆利落地办成了。大家还没有缓过神来,他又立马对阅读教学下手了。对阅读教学他早就虎视眈眈,只是没腾出手来。现在,大约他觉得写作教改差不多了,该出手了。
过去,大家都只认他是写作教学名师,不曾想,他几节“阅读”课上下来,让不少阅读教学名师大跌眼镜,后脊梁冒冷汗了:他是要革阅读教学的命呀。
其实,清醒点的,或读过我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的,这种危机感早该有了,到现在才冒汗有点晚了。
以为阅读就是读懂、理解,却不问读懂、理解了干嘛,这样的阅读不是瞎读吗?读得再多,再“好”,再细,顶多就是成就一个孔乙己似的书呆子。这只是满足一种“占有欲”,只会把人读废了,不读也罢。只是停留于读懂、理解,不论怎么读、怎么教都是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不明白为什么读,不论是花哨阅读或本色阅读,多元解读或一元解读,天马行空或文本细读,都同样是浪费生命。
就文本教文本,教得再卖力、再艺术、再别出心裁,也是死路一条。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少、慢、差、费,就是这么捯饬出来的。
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
3
明白了这一点,语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就有谱了。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看写作水平。说一个人语文学得怎样,首先就是看他文章写得怎样——写得好,就是语文好;写得不好,就是语文不好。既不是他书读了多少,读得怎样,也不是他听、说的水平如何。读得再“好”,要是写不好,能说语文好吗?要是写得不好,也不可能真正读得好。
离开了“写”,说“读”得怎样,阅读课教得怎样,这是一个“伪命题”。
朱光潜先生说,在读写上,不存在“眼高手低”。如果“手低”,“眼”一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只有“手高”,才有真正的“眼高”。就是说,二者是不对等的,写作能力大于、高于阅读能力。
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阅读能力没法决定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则涵盖了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是二度创造,写作是一度创造;阅读是非产出性的,写作是产出性的。写作的要求高于阅读的要求。这表明了,阅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向培养写作能力,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一个人写作很差,你能说他语文很好吗?书读得再多,再能说会道,也不意味着他语文水平高。读、听、说的能力,必须要转化成写的能力,即言语想象力、精神创造力,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阅读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阅读是“前写作”,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语文成绩关键看写作,写不好,便可以一票否决的。试想,一个高中毕业生不会写文章,一个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文笔不行,说他语文怎么怎么好,谁信?
写作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因此,以下位的低涵盖性的“阅读”为“本位”是错误的,以上位的高涵盖性的“写作”为本位,才是应然的选择。
事情的荒谬在于引车卖浆者都能想到的,可偏偏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名师就是不明白。多少年了,语文教学是“为读而读”的一统天下。在大家的观念里,语文教材,等于课文;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阅读;教阅读,就是教解读、读懂文本。一篇课文嚼来嚼去,嚼得连自己都反胃,还要地老天荒地嚼下去。
没人问为什么,只因历来如此。
于是,在各种会上,我不得不不厌其烦地讲:教语文,本质上就是教写作,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写作课。
就这么费了老大劲不厌其烦地唠叨,快成祥林嫂了,我怀疑,恐怕还不一定能将语文界从阅读本位的大梦中摇醒。
4
“昏睡百年”,是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该来的,迟早总要来的。使我信心陡增的,是管建刚的几堂课。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直到管建刚冷不丁出现在阅读课上,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出事了:狼来了。
对许多人来说,我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我爱读不读,爱听不听,管得着吗?又不是“课标”、教材,你奈我何?管建刚的课就不同了,上手就把老一套的阅读教学模式给掀了。言传身教、耳提面命:那样不对,要“指向写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在写作上,要这么落在写作上。必须的!
管建刚知道,要治标先治本。关键是改变阅读观念。
我欣赏他这样的认知:“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他要让大家明白,语文学习者的专业阅读,与一般人的随意阅读有什么不同。
“指向写作”,是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诉求。没有这个目标,阅读教学就像脱缰的野马,看上去跑得挺欢的,但只是兴之所至的瞎跑、假跑,转眼便不知所终。
以往主流的语文教育家有一个共识,我称它为“阅读独立目的论”。就是认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意思是阅读未必都要为了写作,可以“为读而读”,专门培养阅读能力。这一经不起推敲的肤浅认知,不期然而然,成了阅读教学止于“吸收”——读懂、理解的理论背景,影响了我国语文教育大半个世纪,成了语文教育低效、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是,语文界有些专家、名师偏偏不认这些,只认“阅读独立目的论”。这不奇怪,因为为写作而读,毕竟比为读而读难得多,怎么读不是读,二者相权取其“易”。
——既然阅读也是一种能力,阅读不一定都是为写作打基础,那我教阅读,就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成吗?
我们的回答:不成!没商量!就是专家、名家这么说也不成!在语文教育中,“阅读独立目的论”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的错误,是没有意识到语文课上的阅读与普通阅读的差异。抑或是明明知道,存心装糊涂,就仗着“阅读也是一种能力”,赖在“为读而读”的泥坑里打滚,死活不起来。
管建刚,看到了这一点,轻轻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让大家看到语文教育中的阅读的真相,因而很了不起。
5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一切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服务。
管建刚不是从日常普通阅读的常识出发,而是从语文课程的层面看这个问题,因而,这一认知是深刻的,超越了许多大师、专家、名师的“见山是山”的陋见。
他的“指向写作”,实质上便是要颠覆“阅读独立目的论”。他知道,光从教学实践上进行探索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说清楚,要澄清以往阅读教学便是“读懂内容”的错误观念。
“指向写作”,是管建刚给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给语文教育专家、老师们,开出的一剂良方。他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这是阅读理念上的一大突破。
他认为,这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为什么写”,仿佛探寻一条不为人知的密道,充满了未知的期待,学生会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上的新鲜感。探究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对而言,读懂文章字面的意思,这不难。需要的只是咬文嚼字的功夫。要读懂这些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读出作者写作运思的过程,却很难。这需要想象力,需要凭借自身的写作经验。“指向写作”的阅读,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只有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真正悟到“写”的奥秘。否则,都只是在文字迷宫中瞎转悠。
6
文章,是写作的成品,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而不写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最需要揭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心理过程。因为,了解作者写作的心理过程,能直接对学生的写作心理产生影响,对他们的写作学习最有助益,最有示范性、启示性、可借鉴性。
管建刚艰难穿越了解读文字的屏障,试图走近作者的写作运思,走近写作心理的动态过程。
他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在“怎么写”的探究上,他最为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写作构思,是最重要的写作行为之一,是以往阅读教学的死角。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就是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
写作,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文字“表达”行为,写作不就是动笔(含动手打字)写吗?因此,不少人以为“写作”即“表达”。其实大谬矣!“动笔写”之前的准备,比“动笔写”重要百倍。
“指向写作”的阅读,不是只考虑作者“表达”了什么,而要考虑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逼近“表达”、实现“表达”的。“表达”不等于写作,它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而然。不能不管“水到”“瓜熟”的漫长的孕育、成长过程,只管“渠成”“蒂落”的最终成果。“过程”决定“结果”。了解“表达”什么,只是“知其然”;了解写作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是“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迁移到学生的写作行为上。
7
从阅读视角教学,一般主要是弄懂“段意”,即便分析如何写,也是为了弄懂段意,侧重于内容的了解。而着眼于“学写”,则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可以怎样写,或应该怎样写。
“阅读本位”教学,关注的是文章的个性特点,而“写作本位”的教学,关注的是写作的共性特点。不论是学习构思,还是培养文体感,都是立足于发掘普遍性的写作规律。只有提炼出写作的共性特征,对学生的写作才有指导意义。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老师的设计固然重要,值得关注的还有背后的学生学情因素。
考虑学情,主要考虑的不是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学情,而是他们写作实践中相关的问题状况。就是管建刚所说的“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文本中的独有的秘妙,未必同时也“切适”学生的写作学情,因此,应服从于学生写作学习的需要,来确定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指向写作”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既要在每一篇课文中寻求“切适学生的‘点’”,又要作统筹规划。从课程宏观、整体的层面,尤其是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思考、细化语文——写作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做到文本秘妙、文体共性、学生写作学情、整体的写作素养建构四者的契合。
这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很高的教育智慧。
8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观,这几堂公开课,由于尚属初创,虽出手不凡,但难免粗疏与不足。这很正常。他用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要“指向写作”,这就够了。即便他“由读导写”的舞姿还不是那么潇洒自如,甚至还有点稚嫩笨拙,也比在“为读而读”“读懂”思维下的娴熟与惊艳,更有韵味与活力。
过去的阅读课垂死,新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管建刚的“写作本位”探索,代表了语文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我们要习惯管建刚的不安分。不安分才是管建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6:37 , Processed in 0.0617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