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助力教师成长,教科室何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0: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助力教师成长,教科室何为
  
由于种种原因, 中小学教科室的处境一直比较尴尬。比如, 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等都属于“在编” 部门, 而教科室却没有设置相应的编制。许多学校都习惯把教科室挂靠在教务处下, 教科室主任一般由教务处负责人之一兼任, 开展起工作来, 自然是“主业” 优先、“副业” 靠边。更有一些学校, 醉心于应试、升学, 只把教育科研当作点缀, 将教科室工作视为“可有可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提出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学校层面,要创造性地落实纲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教育科研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 中小学教科室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愈显必要。
本期,我们邀请了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的专家、学校教科室主任和一线教师, 集思广益,希望能为夯实“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的基础添砖加瓦。
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给教科室主任的一封信。
作者:李兰(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教师)
亲爱的教科室主任们:你们好!
心里有许多话想对你们说,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盼望着能在漫长的教育旅程中行走得更加优雅从容。就像一粒想要幸福绽放的种子,须首先让根变得充满力量,然后向土壤深处汲取营养一样,我们也愿意扎根于繁复琐碎的教育工作,汲取我们“幸福绽放”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扎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以为就是你们常念叨的“科研”吧!不过,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无数“一点点”积累而成。
1、选题精一点要求低一点。
⑴我们的教育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经不无限的“折腾”。贪多求全、遍地开花的科研“盛景”只会让琐事缠身的我们不寒而栗,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被科研”更将造成高耗低效的局面。科研也应
该“低碳”一些,不是吗?
⑵“精选题” 是对以你们为代表的科研组织者的眼光及抉择能力的考验,我们期盼在“精选”中欣赏到你们对研究的慎重和对研究者的尊重。那些“大而空”、“玄之又玄”的课题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作为一线教师,切口小一点,离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近一点的选题更容易激发我们的研究欲望。
⑶在研究成果上,我们渴望“要求低一点”, 我们愿意以更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等形式展示思考结晶。我们认为, 只要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成果都是有意义、有成效的。
2、过程性强一点指导实一点
⑴“两头热中间冷” 是许多中小学的科研现状。大家似乎更热衷于开题的热闹、结题的喜悦,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
⑵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科研也不能急匆匆、气喘吁吁地往前奔。我们希望科研的步子迈得小一点,慢一点,让我们有机会在“慢”中静下心来作真正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遭遇困境、苦苦思索,甚至最后体悟失败的教训。
⑶就好比学习游泳,也许我们自己在扑腾了多次, 呛了多次水以后也能“自学成才”。但是,倘若有教练的科学指导,我们就能更快明白怎样的“扑腾”更省力、更有效,怎样的“呛水”不至于危及性命。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比如,怎样规划我们的研究,怎样选择研究方法,怎样突破研究难点, 怎样对研究数据作科学分析, 怎样提炼研究成果……亦或是在我们起步的时候,你们干脆和我们一起“潜进水去”,“游”上一程如何?
3、鼓励多一点参与面广一点。
⑴有一个颇有深意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人拉着一车货物上陡坡,货物实在太重,坡实在太陡,年轻人用尽力气也上不去。这时过来一位老者,说:“年轻人,我来帮你! ”年轻人欢天喜地,很快就把车子拉上了陡坡。年轻人正准备谢谢老者,回头一看,却发现老者竟远远地站着,像是不曾动过手的样子。年轻人迷惑不已。老者微微一笑:“年轻人,我并没有出手帮你推过一把,我只是给你喊了加油而已……”
⑵在科研的道路上,思考受阻、心烦意乱时,我们也需要“加油”。“加油”能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发掘自己的潜力。同时,“加油”也能将更多的思考者凝聚在一起,让我们在相互的“加油”声中更豪迈乐观地携手并进,让我们在相互的“加油”声中砥砺思想、相互促进,找到新的思想的“对接点”和“生长点”。此时,科研的参与面广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成长联盟”形成了,一种浓郁的科研氛围自然也就弥漫开来。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一点点种子/一点点泥土/一点点整理/一点点这个那个/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等待/然后———/一朵小花” 在成长的路上,让我们一起“一点点”地努力,一起幸福地绽放为“一朵小花”吧…… 敬祝:研究快乐! 一粒心向成长的“种子”
二、做智慧型服务的提供者
作者:刘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
在不少教师心目中, 学校教科室的地位并不高。教务处、政教处3天不办公, 学校工作可能陷入混乱, 而教科室3年不开工, 学校也照常运转。此前, 曾有一名校长到我校挂职, 他说因缺乏合适的人选, 他们学校教科室主任的位置已经空缺了3年。这一方面说明教科室主任素质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了教科室地位的尴尬。在我看来,教科室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智慧型的服务。
1、领衔开放阅读成长之路。
⑴阅读专业刊物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师阅读, 我校出台了“教师专业刊物征订补贴制度”。教师征订专业刊物, 由学校补贴一半的费用。
⑵教科室一方面为教师组织学用教育报刊的座谈会, 引领他们更好地使用专业报刊, 一方面还为阅览室订阅各种教育类刊物提供参考意见。有些可读性很强的综合教育类刊物, 可以由教师自费订阅, 而一些专业性强, 或者不适合教师个人订阅的刊物, 则由学校阅览室订阅, 为教师作研究时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现在, 各种非法刊物比较多, 一些教师根本没有办法辨别, 在发表文章时容易上当受骗。因此, 我们还需要帮助教师甄别非法刊物。
⑶通过上述举措, 我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在广泛的阅读中开阔视野, 提升教育理念。
2、搭建读写反思提升平台。
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各种平台, 教科室就是平台的重要搭建者之一。近年来每个寒暑假我们教科室都联合党支部和工会开展有奖读书征文活动, 鼓励教师读写结合, 并在教师读书征文的基础上, 挑选优秀征文参加省级读书征文比赛。每年, 凡省市级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我们也都会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上, 给予教师精心的指导和帮助。
⑵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尴尬, 不少教师变得更加乐于动笔, 在写作中促进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3、打造专业发展学术团队。
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 团队学习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2008年11月,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 教科室牵头成立了教师读书社, 吸收了10 位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为首批成员,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共享读书心得。
⑵我校的政教主任原是体育老师, 平时十分“钟情” 于武侠类小说。加入教师读书社后, 在团队的影响下, 慢慢喜欢上了阅读教育著作, 并且读写结合, 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还有一位年轻的区数学名师, 原先只喜欢阅读数学类刊物和著作, 读书社共读的书籍使她的视野更加开阔, 有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冲劲。
⑶教师读书社成为了全校教师阅读的风向标。今年8月, 在教师读书社的基础上, 我们还进一步发展出了教师专业写作组, 吸收了24位教师加入。同时,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建立了学校教师读书写作群, 邀请了国内知名教育类报刊编辑以及刘铁芳教授、孙明霞老师等国内名师参与, 让教师能与编辑零距离沟通, 并感受优秀教师的风采。
当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这对教科室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 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也给教科室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虽然每所学校的教科室在工作内容上各不相同, 但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应该是教科室的工作中心, 也是教科室赢得教师尊重的前提。
三、专业指导伴随成长每一天
原作者:张言顺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教科室主任)
学校里不乏这样的教师: 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教科研一眼,并且常常纳闷:学校要个教科室干什么? 作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我也常常问自己:教科室到底该做些什么?
1、做实教学督查找准发展路径。
⑴教师A理论素养很好,而教学能力平平; 而教师B学科知识水平一般,但教学绩效却远在其他教师之上。这是为什么?
①为了探寻问题的根源, 我们教科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教学督查。结果发现, 两个主要因素制约了教师A的课堂效率:一是教学技能不足,比如上课的随意性大,课堂小结、教学板书等教学规范缺失;二是课堂管理能力欠缺,比如上课缺乏亲和力,激励性评价不够,压制学生多于激发学生等。
②这些问题以“教研沙龙”等形式交流出来后,由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去落实解决。这样,教学督查引领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前研讨、课堂自我监控以及课后自我反思上。教学督查还发现,虽然教师B的学科知识水平一般,但是她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亲和力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
⑵上面的发现提醒我们, 学科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标准。而教学督查则给予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
①教学督查谁来做? 学科骨干其实是一个非正式的学校教研组织, 我们教科室既有服务于教师教研的管理职责,就应组建并管理好这个组织。
②教学督查做什么? 教学督查应对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作外在规约和引领, 规定研修的关键性问题,引领研修的主要方向。教学督查既出问题, 又出经验, 有问题大家共同分析解决, 好经验全校推广。我们把教学督查做实了,无疑就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找到了一条适切的发展路径。
2、构建课题网瞄准专业生长点。
⑴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很难绕开“课题情结”, 教科室也常常因此而门庭若市。其实,学校教科研就是为了解决校本发展中的问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有不同层次:①是教师个人层面的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个人课题、小课题以及教师学期工作计划中的教研计划等多种形态;②是教师群体层面的课题,主要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解决需要合作的共性问题;③是学校的总课题,着眼于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研究关系学校校本发展的重点问题, 并且能够统领个人的课题或小组的课题。
⑵三层面课题可自上而下铺开,即先有总课题方向, 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具体的小课题,或者在具体的小课题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整合、提升。教科室的作用在于将三层面的课题进行有效统整,以构建出清晰的学校课题网络,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或者不着边际的研究。
⑶ 构建学校课题网络是一个历史积淀、规划引领、实践优化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3、抓准四元素壮大教科研团队。
⑴教师的教研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 需要由积极务实的团队来引领。从表面上看,课题组是个团队,而实际上,课题组很少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团队。借鉴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关于合作体四元素的观点, 教科研团队的形成离不开主体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这四元素。
⑵教科研团队建设同样要抓住这四个元素去努力。①定期举办教科研沙龙、读书报告会、编印教科研期刊, 以营造积极的教科研氛围, 激发主体内在意愿。②开展教学情督查,抓好立项课题研究,以教学督查组和各类课题组为基础发展壮大教科研团队。③健全教科研制度,包括各类组织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以及教科研成果评价办法,从而保障教科研团队有人气、有任务、有规则、有效益。
四、超越狭隘观念创造性服务教师
原作者:陈雨亭天津市教科院副研究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等目标, 最终必须落实到拥有“高素质教师队伍” 上才能实现。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 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对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社区环境的知识等诸多因素的主动整合。这种主动整合的过程, 其实就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过程。因此,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教科室的作用。同时, 要担此重任, 教科室必须超越仅仅作为学校课题管理部门的狭隘工作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用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营造研究气氛。
⑴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总部,教科室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获得校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其次,教科室需要逐渐构建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使全校弥漫重视研究的气氛,而不是仅仅通过发布和管理课题来引导、督促教师作研究。
⑵近几年来,天津市宝坻第一中学教科室把培养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活动逐渐纳入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中,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使重视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他们先后在以下考评制度中加入了对“研究”的要求:
①教科研先进个人’评分细则”中规定的参评项目包括:教学论文发表、教学论文获奖和教育技能竞赛、参与课题研究、上公开课和师徒结对成绩。
②备课组考评细则”中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次数及规范程度; 备课组在学校大型教研活动中的出勤率; 备课组每一个成员承担研究专题、读书与写作情况、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情况。
③“师徒结对”考核细则中规定,获奖师徒均应承担课题、研究成果突出、积极写作。
④“教学名师评选方案”中规定科研考核项目包括论文写作和承担公课。
⑶为了使教科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宝坻一中教科室还制订了“教科研活动基本模式方案”和“校本研修活动方案”,开发了实践型和理论型两大类教研模式。
①实践型教研模式包括:读书活动展示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月; 骨干教师高效优质课大赛和青年教师良好课大赛; 开展论坛和系列教科研竞赛活动。理论型教研模式包括: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教学反思。
②为了逐渐培养教师认真研究的良好学术习惯, 他们还专门对论文和公开课的有效性与级别认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避免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 有利于形成踏实的研究风气。
2、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⑴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两个问题。如果教科室把工作仅仅局限于接受并分配上级派来的课题研究任务, 那么分配给教师的课题就是自上而下的, 研究课题大都与教师本身的需求无关, 就不容易调动他们的研究热情, 更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⑵教科室应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①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规划, 以及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 诊断并确定本校的主要研究选题。②由于多数教师并非专业研究者, 因此学校选题只是一个类似于课题申报指南类的目录, 具体到某个备课组或某位教师研究什么以及如何研究, 教科室还必须进行过程性的个性化指导, 而不仅仅是课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就像其他层面的学校改革一样, 这其实同时也是学校的制度建设与深化过程。
⑶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几年前开发了53页大开本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 是集学习、选题、检查、结题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手册,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小课题研究” 的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问题库”、课题申报表、开题报告、开题过程记录、研究过程记录、教师学习及研讨记录、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交流、结题报告、结题答辩及鉴定书等。这份手册的开发与同时进行的教科室规范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三项修炼提升教科室主任工作能力。
教科室主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工作方式, 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建议教科室主任们通过“三项修炼” 来有效地提升自己。
⑴写“不一般” 的工作总结。诚实地记录工作过程, 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反思, 通过总结促进本部门的能力提升, 同时为学校发展积累第一手资料。
⑵ 梳理、提炼学校经验。提炼学校经验的研究工作不是为了呈现该学校的发展原貌, 而是要在再现原貌的过程中进行学理上的探究, 发现本校获得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样, 提炼经验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本校的改进、完善和提升, 而且能够满足同行对本校经验的理解、认知和模仿, 从而进一步从规律上开阔视野, 去开发基于他们自己学校情境的创新性实践。
⑶把个人创新转化为集体创新。教科室主任要善于在教师随笔或论文中发现创新思想, 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发现创新的教学方法, 然后通过设计大大小小的活动和制度来进行推广, 先从个人推广到备课组, 再从备课组推广至全校。遵循这种改革思维的学校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经验。
总之, 从那些成功运作的教科室来看, 他们通常都是找准一个能够激发教师研究热情的切入点, 注重过程中对教师研究方向、方法方面的指导, 然后把好的活动方式制度化。凡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 无不重视教科室主任的选拔与培养, 无不把教科室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构。
五、教科研让教师尝到发展甜头
原作者:董继起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十五中教学科研处主任
2006年夏,我校把原有的教务处一分为三,单列出“教学科研处”,相当于很多学校的教科室。对此,很多教师不理解,认为这是学校的一个摆设,是形式主义。作为教学科研处主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踏踏实实走好科研兴校之路, 让老师们体验到教科研引领教学和专业成长的甜头。可是,做事情光有决心远远不够,还需要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在潘怀林校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深挖潜”三步走措施。
1走出去转变教师观念
⑴教学科研处成立伊始,我们经过各种渠道联系,并克服了经费不足等困难,组织全体教师到课改实验区学习。老师们亲历课堂听课、走访教师交流、观察学生表现,近距离接触教学一线,受到极大震撼。
⑵我们又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进行第二次考察, 针对一些名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做法具体取经, 从规范科研处日常工作、制订工作程序学起,再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建立教科研体系。两次外出经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有些学校办学条件还不如我们, 人家能做好,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⑶趁热打铁,教学科研处成立4年来,我校共先后派教师外出学访270余人次。两次参加全国性展示课的张睿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是学校的教科研平台给我提供了进步的动力。现在,我觉得教科研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善于发现、积极研究,科研就是为教学服务。”
2请进来提高科研能力
⑴我校大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高人指点。为此,教学科研处有计划地请来区内特级教师,为青年教师举办“教师成长历程”讲座。经过多方联系,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被邀请加入到我们校本培训队伍中来。很多青年教师更是主动通过电子邮件与专家学者就日常工作中的困惑交流求教。
⑵专家的思想、学者的观点、名师的方法,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 也由此形成了我校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3深挖潜培养青年教师
⑴年轻教师是学校的希望与未来, 他们有热情、有积极性、有上进心, 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教学科研处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 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成立了“青年教师文化沙龙”, 依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务理论学习、教育思想专题演讲、教学基本功大赛、读书演讲比赛、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段、说单元、说课时) 等活动。
⑵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把控课堂的能力, 我们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在不同的学科开展“同课异构”、“同科异课” 等教改大课堂活动, 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勇气亮相、有机会展示。很多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结成师徒, 交流教学反思札记, 与教学领导进行笔谈, 虚心切磋业务, 积极争取在校内、区内展示的机会。近3年, 仅我校青年教师就有19人获得区级学科骨干称号。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郑州教育信息网  日期:2010年11月19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0:25 , Processed in 0.0800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