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5:0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姜丹丹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经历了30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以确保我国课程改革能够顺利推行。

关键词课程改革研究;回顾;反思;展望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回顾、反思与展望我国30年来课程改革研究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广。

一、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

起步阶段

1978年~1985年这一时期,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来看,都处于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研究的起步阶段。

我国学者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学制、学时、各年级政治课程和文化课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198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育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课程研究丛书》,并于1981年创办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刊物──《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成立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

拓展阶段

1985年~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拓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并鼓励作者集体和个人编撰教材,这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许多学者围绕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因素和条件。因此,不少学者提出课程改革必须统盘规划,与教育整体改革同步进行。在国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我国课程学者不仅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也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课程改革予以一定关注,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各科新的教学大纲正式试行,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深化阶段

1994年~2000年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发展,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与义务教育课程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课程教材的编制与设计,如何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和学生三因素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和摆正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探讨的话题。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高中教育工作会议,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1997年起,国家教委在两省一市试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并进行逐步推广,2000年再次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此背景下,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研究成为跨世纪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认识到课程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此必须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建设,这已达成共识。

(四)完善阶段

2001年至今,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不断完善的阶段。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系统地规划了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蓝图,反映了当今时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进步趋势。它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不仅推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而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示了一整套推进大众主义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重视媒体教育、确立两种课程等等。2001年11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以后,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课程改革研究的反思

我国30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检讨和反思。

(一)盲目移植国外课程改革经验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一方面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大量移植国外的课程理论。虽然,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可以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但是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它所处的社会、国度、时代的局限,它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代是否同样适用很值得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任何由外移植进来的知识,尤其是移自原本即具有高度异质的文化要素来源的知识,都无法充分地被吸收、理解、甚至应用,因为人们势必带着已有的身心状态来理解、吸收、应用,甚至创造来自不同身心状态来源的知识,其结果必然产生误解、误用或所谓消化不良的情形。因此,要努力转化移植来的知识,使之“本土化”。我国对国外的课程理论既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又缺乏本土化的探索,也缺乏吸收、修正和创造性的应用。

诚然,顺应世界潮流,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绝不能失去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中国的课程改革不可以脱离中国国情。世界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证明,盲目地引进国外经验,简单地照搬国外教育成功的某个方面,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不综合地分析、消化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

(二)课程改革理性的缺失

1986年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实验, 1992年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实验, 1997年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这些改革均有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或调整计划作为指南。90年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已经有了“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不仅充分吸收了80年代各地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广泛地开展了课程评估和调查,而且确定了一些实验区有计划地开展新课程实验。但是,整个改革过程中,课程专家介入不足,教师仍然扮演被动执行角色,地方的课程改革余地和权限不大。新课程方案的理论前提研讨不够充分,许多问题并未从理论上得到解决。

30年来,我国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在课程改革的研究方面,缺乏课程改革动因的深层阐释,缺乏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的可行性论证,缺乏课程改革成果的科学判断与评价,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难以进行正确的预见和把握,更无法解释和应答。我国对课程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课程改革研究的展望

(一)理性整合──理论框架与模式构建

3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为理论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全面完整的改革蓝图。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有关事实和论据进行了整理,加深了对课程改革的许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同具有严密的可测性和预见性的科学理论相比,课程理论的建立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课程理论应该对课程改革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提出课程改革的正确理论构想和模式,论证课程改革方案的可行性,解释课程改革中各种复杂现象,预见课程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后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此,我们必须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从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范围、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与整合,构建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二)关注实践──理论研究基础与动力

课程改革是滋养课程研究的适宜土壤,并为课程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课程研究则为课程改革提供理性指导和科学依据,两者相辅相成。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研究者们多数重视理论,而忽视了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轨,课程理论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因此,课程理论的研究者们应走出书斋,深入了解课程改革实践,去发现和研究课程实际问题,提出对课程改革实践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课程理论。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课程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课程改革是一个曲折、艰难的旅程,课程改革不可能都在理论所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中进行,它往往要冲破原有的理论和思想的限制,这也正是课程理论发展的契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8]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 2005,(12)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简国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 2007,(9)

[4] 辛继湘.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J].山西教育, 2006,(7)

[5] 杨小微.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研究, 2000,(3)

[6]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 1999,(12)

[7] 赵昌木,徐继存.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8] 崔允漷,俞英. 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54 , Processed in 0.1451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