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场主义:一个民间文学奖的立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5: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场主义:一个民间文学奖的立场

2010年11月14日
大洋网-信息时报


和小说受到的关注相比,近年来的散文创作显得沉寂,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散文热”在一时的繁荣过后,也后继乏力,这使得近日在广州颁发的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备受关注。这个完全来自民间的散文奖,以超过国内诸多文学奖的巨额奖金和首次以一个概念标举独立的价值取向,给文学界带来不少话题性,它针对当下疲弱的散文创作现场,大力张扬“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的理念。在一个流行插科打诨和快餐式文化消费的年代,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它真的能重新建构散文的精神价值吗?看看“在场”者们怎么说——

  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发起人兼评审主席是散文家周闻道,颁奖活动承办方是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中心,出资方是周闻道一位相交多年的企业家朋友,评委包括了丁帆、孙绍振、刘亮程、陈思和、周伦佑、康震和彭吉象。自奖项启动以来,共收到申报作品散文专著100多部、单篇作品300多篇,最终有10部作品进入终评,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得奖作品。

  除了林贤治获得头奖外,龙应台散文集《目送》和周晓枫散文集《雕花马鞍》获得提名奖。蒋方舟、王族、 李娟、江少宾、禾源、冯秋子等10名散文作家获得新锐奖。提名奖的奖金是每人3万元,新锐奖是每人5000元。据了解,出资的企业家共拿出1000万元,支持该奖项至少15年,对评奖过程没有任何干预。

  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始于2008年3月8日,散文作家周闻道,文艺理论家周伦佑等全国18位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公开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意味着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的诞生。周闻道解释,在场主义散文看重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提倡散文性,旨在强调散文的精神回归,追求散文的身份认同和纯粹性,也表明此奖在评选标准上,首先应着重的是纯粹的散文或散文的纯粹性,而非身份不明的文体;在场精神则包括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等几个方面。在他们发表的宣言里,对“在场”的解释是: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

  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闻发布会,周闻道提出,之所以要设立这样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文学奖,其出发点就是针对市场和时风对文学价值的解构,对文学尊严的损害。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现实中,30万巨奖也是对被市场经济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拨,“在文化领域,难道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文化大国,一年评选出一部散文作品,就值不了30万元吗?依我看,300万元,3000万元也不为过。因此,问题不在值不值得,而在文学的价值被解构了,扭曲了。”他同时认为,文学尊严的被损,不仅表现在文学市场价值的扭曲贬损,更表现在各种不良习气对文学意志的侵蚀,比如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对各类文学奖的干预侵袭,“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出的“捍卫文学尊严”,就是要向这些社会恶习挑战。

  评委访谈

  散文繁荣背后是精神的疲软

  信息时报:对于“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理念的提出,有何看法?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对在场主义的看法和林贤治先生讲的比较吻合。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非常繁荣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前提是带有商业性的。都市生活迅速发展,都市人出现休闲的时间,同时又有一点精神追求的需要,平时都市生活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对生活进行深刻思考,但又有精神享受的需要,这个时候,相比之下,长篇小说的阅读需要大块时间,诗歌显得更抽象,散文跟日常生活比较近,同时又有文学的弹性,所以散文的走红是必然的。

  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走红后,出现过“大散文”,属于精神追求比较高的,也出现过更休闲的“小女人散文”,还有层次更低一些的网文、心灵鸡汤之类的,散文的概念一直比较宽泛。因为有庞大的阅读群,就有商机,散文很快成为市场上一种流行读物,甚至包括像季羡林、张中行这样的老学者散文,也开始走俏。此后,散文创作和出版、读者之间渐渐形成一种互动,过去我们说文学是要唤起民众或教育民众(当然这种说法也有问题),这种文学传统被放弃了。在社会高速发展后,人的心灵趋向于平庸,不追求深刻的思想,情感比较平面,出版商就迎合读者的需要。此外,可以有点牢骚,有点不满,帮助读者宣泄情绪的不满,但又不会触动很深的话题,过于尖锐的文字也会受到控制。表面上看,作者都是独立的,实际上读者、市场、出版商各种不同目的,慢慢会规范作者,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机制,在读者、作者、市场互动下,就慢慢妥协成为今天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所以在我看来,近20年来散文虽然很繁荣,但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多,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很红的散文家也会遭到很多批评。

  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发起人提出的“在场主义”。我理解所谓在场,就是作者必须在场,必须面对生活的实际状况,不要用文字当烟幕把生活遮蔽住,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生活的本来状况和作者最冲动最原始的想法,这是散文的灵魂。为什么我们一直欣赏鲁迅的散文,因为他的散文是一种最真实的从心里发出的想法,所以我觉得林贤治先生讲得特别好,必须在这个社会上,不能回避它,在场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精神,必须在此时此地表达你的感觉,这非常重要。

  丁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我提出这个概念里要有知识分子的介入性、批判性。当下闲适的消费文化的产品越来越多,散文思想的穿透力在下降。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坚守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一个知识分子的天职是什么,就是批判性。现在这个时代史料工作电脑全都能完成,唯一不能被替代的就是思想的创造性,而思想的创造性一定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只有批判才能创造。萨义德一再强调知识分子应是边缘的,业余的,历来的知识分子坚持的都是批判性,但这一点现在消失了。我最近写有关“消失的知识分子”主题的文章,在我看来,目前坚守批判的、像林贤治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超过5%,绝大多数是浑浑噩噩的消费知识分子,还有不到10%是御用知识分子。我很赞成林贤治讲的悲剧性,就是一个散文作家必须具备悲剧意识,否则散文肯定是没有底气的。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向来是没有完整理论的,这个民间奖项至少是对官办文学奖一个很大的补充,甚至可以成为竞争,对文学尤其是散文发展是很有推动作用的。所谓在场主义,就是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矛盾,把散文现状加以突破和提高,担当起现实的责任来。“在场”是相对于“不在场”而言的,不在场意味着思想不在场,虽然写的也是现实生活,但没有迎接思想冲突、社会的关注和焦虑。这是第一次提出一个概念来颁一个奖,希望能把它通俗化,不断澄清其内涵,尽可能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在场主义关注精神在场

  信息时报:从评选结果看,分量最重的头奖颁给了林贤治,这表明了怎样的倾向性和选择性?

  陈思和:林贤治不仅仅是一个散文家,更是学者和思想家,因为他不在学院体制内,我们称为民间思想家。我和林贤治差不多同年,文革的负面影响和文革后的正面教育让我们知道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但这样一个清晰的立场在上世纪90年代后被慢慢淡化或者说边缘化了,我一直觉得新世纪以来,像广州、上海这样比较繁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文化断裂得非常厉害,当年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的传统精神好像对今天的时代有点拢不住了。而林先生是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立场比较坚定的,当然他也比较边缘,这个是辨证的,越坚定越边缘,有时比较尖锐就会有片面之处,我觉得没有关系,文学是需要多种多样声音的,像林贤治这样的声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我觉得这个时代主流的声音太强大,所以把这个奖给一个边缘、微弱的民间思想家,能平衡我们今天的文化和舆论。林贤治会批评一些被主流文化认为很优秀的人,这些人也确实很优秀,像王元化、巴金等,我是研究巴金的,深深了解巴金不像他批评的那样,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他敢批评、坚持说真话的一个态度。这么多年林贤治一直坚持他不变的立场,也没有改变他边缘化的文化地位,他可能对某些文化现象看得更清楚,所以我认为他的声音是值得尊敬的。在终评里,林贤治的票数是最高的,说明他的偏颇还是被人认同的,只是大家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这种敬意。

  丁帆:我和林贤治神交已久,很多观点和他很相似,比如对五四的看法。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是《五四之魂》,对整个中国现代以来五四精神失落的反思,从文化层面去寻找根源。当然,如果一个奖项用一个主义约定的话肯定会招来争议和攻击,不过现在既然已经成形了,只能进一步清晰它的内涵,提升、完善和升华,我认为,既要主张主体价值的鲜明立场,艺术形式上又要多样化。

  刘亮程(散文家):头奖给林贤治代表了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价值取向。林贤治可能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寂寞的一位思想者,一块精神的“硬骨头”。所谓文学精神就是通过作家个人的坚守最终让大家相信的东西,假如没有坚守,这种文学精神是不存在的。从林贤治先生一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坚守。《旷代的忧伤》写作时间跨度数十年,对人类灵魂和精神的追问和呈现却一如既往,是一部让我们看见那些伟大灵魂的书。周晓枫的《雕花马鞍》是女性散文难得的收获,其文字有极端的妖娆之美。

  在场主义关注精神在场。它的内涵是宽泛的,适合所有好散文。我个人还倾向于突破纯文学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章概念内评选散文,从这个意义讲,那些文字上乘影响非凡的随笔,政论,经济民生论文,哲学宗教著作等都在评选范围,在场主义应该是一个面向天下文章的散文大奖。(信息时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5:30:37 | 只看该作者
 本网讯(实习生 李庆 记者 何凯 文/图)11月21-22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散文学会“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岷江东湖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有关高校和新闻文艺单位的学者、评论家、散文作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场主义散文和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散文》主编、编审,著名作家石英主持。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成仕分别致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影聪,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周闻道、理论构建者周伦佑,以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散文研究者、作家、评论家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散文理论家林非发来贺信。吕汝伦代表四川省作协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近年来,眉山的散文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质量,都已名列我省地市州前列。希望眉山的作家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回报人民,创造更大的辉煌,为眉山、为四川的文学事业增光添彩。”
    周成仕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繁荣文艺事业所做的工作,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眉山文化发展和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建设的朋友表示感谢。他表示,眉山将以此为契机,努力谱写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就“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及“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现象,展开了“尖锐而不失学理,热烈而不伤和气”的深入讨论,既对在场写作及“散文性”作了深入阐述,又进一步论述了散文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主张,使在场主义散文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引发争鸣。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的高水平堪称国内近年来少有。
    在22日上午举行的闭幕式上,中国散文学会还授予眉山市文联、眉山市散文学会为“中国散文学会眉山创作基地”。对此,石英副会长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他说:“此刻,我的心情一半是自豪,一半是敬畏。自豪的是,中国当代的散文创作基地得以在三苏故里这块圣土上建立,这应该是我们散文热爱者集体的自豪,也是散文本身的自豪。而敬畏同样也因为如此。深信眉山散文创作基地将会名副其实,其标牌将会在风雨洗礼下色泽鲜亮。”在研讨会圆满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一行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三苏祠博物馆。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四川大学中文系、眉山市文联、眉山市散文学会联办。据介绍,本次“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及“中国散文学会眉山创作基地”的成功挂牌将对当下中国散文发展趋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场主义散文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转载于《眉山日报》,相关后续报道将及时跟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8 , Processed in 0.1559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