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文学以“在场”姿态与时代相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16: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文学以“在场”姿态与时代相遇
王杨

  当大陆和台湾的青年作家相聚在一起,他们对彼此文学处境的审视如何?他们以何种视角看待当下的文学创作?他们认为文学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在日前举行的“两岸新锐作家创作座谈会”上,青年作家们就文学创作与市场、文学与当今时代以及作家如何书写等主题展开对话。
  面对市场,文学如何胜出
  在文学话题中说到“市场”,很多人都会“谈虎色变”,似乎文学创作特别是纯文学创作与市场格格不入,受到日益强势的资本市场的挤压,文学的处境令人堪忧。但两岸的“70后”作家对于市场中的文学处境却并不尽是悲观。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市场金钱化、商业化、消费化,这导致了民众对文学阅读的贫乏,最终导致了文学读者越来越少,作家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但作家艾玛认为,真正的文学不趋利,但它也不拒利。市场的需求分为很多层次,有相对浅显低俗的口味,也有高尚的追求,把市场完全等同于庸俗是一种误解。而文学自有超越市场的评价标准,它最主要的位置并不在市场,它最需要警惕的也并不是市场。
  因为创作了“梁庄”系列而备受关注的作家梁鸿对于市场下的文学处境更为乐观和笃定。在她看来,对于文学而言,市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含资本不断壮大过程中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对文学的冲击,包含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所遭遇的挤压,如网络、电影、电视的高度普及,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新文学类型,同时,也包含着文学本身的市场化运作,比如一本书如何在市场销售。作家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视野和对文学的范围、审美重新定位,打破偏见。至于文学的未来处境,梁鸿认为,看到市场背后的每一个个体,看到他们对文学的渴望和精神的涌动,作家就能突破市场的魔咒,找到写作的位置:“忘记市场之日,恰是文学胜出之时。”
  “以文学创作而言,考虑市场读者需要的极致表现,就是不考虑那些能被读者清楚言说的需要。”台湾作家徐誉诚的概括与梁鸿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从市场需要出发,分析了读者对于文学的需要以及作家从事创作的需要和意义。徐誉诚认为,文学能够承载和对应那些复杂的人类心绪,搭建出精神上的栖身栈所,并提供通往前方未知境地的无穷路径。因此纯文学的路径永远存在,但不会被普遍和广泛需要。因为作家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与市场对话,而是与世界和文学对话,“犹如行走在人类思想演进的遥迢长路之中,途经前人所辟地建立的荒野驿站,而后继续往前,在一片空洞虚无之中,延续拓展着那幅巨大无边的人类心灵图像”。对于作家而言,写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文学读者数量有所减少,纯文学创作也呈缩减趋势,在很多台湾作家看来,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台湾作家苏飞雅就发出疑问,台湾作家“到底是追逐读者品位追过了头,还是迎合评审喜好迎过了头,导致失去自己、失去文学?这是否与台湾的文学土壤营养不良体质不佳有关?”据台湾作家谢文贤介绍,台湾的市场母体小,每年却有4万多本新书进入市场,阅读力与购买力都不足以支撑,许多纯文学创作的出版机会受到很大压抑。新锐作家就很难得到出版社注目,连得过许多文学奖的作者投稿都少有出版机会。自费出版市场则因为毫无审稿门槛,导致好书难觅,很多有实力的作者不得不依靠艺术补助政策。从这一现象来看,纯文学的阅读市场是相对疲弱的,主流读者与纯文学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
  针对这种状况,台湾作家陈榕笙给出了自己认为在有限市场环境中的可行策略,试图为文学在市场中胜出寻求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纵向的发展以及文学团体的结盟。陈榕笙认为,如果小说家只把出版、发表小说当成是惟一能做的事,他很可能会面临小说市场的瓶颈;而除了写作之外,如果能以演讲、教学等不同方式去推广和引导小说创作,对创作者而言,市场会更为宽广。
  文学与时代相遇,作家要在场
  面对复杂而广阔的书写空间,文学以何种姿态与时代相遇,是作家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作家都选择了“在场”。
  在作家冯唐简明扼要的文学观中,除了“感受在边缘”、“理解在高处”之外,重要的还是“表达在当下”。冯唐认为,除了独立思考和探索智慧,在表达的内容和着力点上,作家要从观照当下开始,收官于当下。即使写历史、写未来,也是用现世去观照,要想明白巨大时间尺度下的共通人性。
  2007年以来,作家路内完成了5部长篇小说,有3部讲述上世纪90年代,一部讲述80年代,最接近当下的一部讲述的也是2002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时代。曾有批评者认为路内不会写当下题材的小说,这让路内思考,回望历史是否可以算作“这个时代的文学书写”。路内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书写虽然受制于很多因素,但仍有严肃的一面。作家需要不断问自己,在所经历的时代“我写了什么”,这种责任感让作家不得不回望历史。但路内也说,“他可以不限于今天,却绝不会拒斥今天”。
  “写出生活的细部和幽微之处,便写出了时代。”付秀莹如此概括她对这个时代写作的看法。在正在创作的小说中,付秀莹写到了剧烈变化的时代中一个村庄的心灵图景。“一个农村妇人经历的内心动荡,一点都不比我们经历的少。她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性的微妙起伏,都是文学大有作为的部分。她们身上一定投射了这个时代的光影,濡染了这个时代的色彩,甚至很多时候,人物的个体命运,便是这个时代命运的一部分。我试着写出他们的内心曲折,也就大略地写出了这个时代的内心曲折。”同样,从创作伊始便以生活的小县城作为创作母本的作家张楚,也关注到了他生活环境的变化。“人越来越物质化和机械化”,县城里的新鲜事与俗世的欲望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最典型的县城。于是在小说集《七根孔雀羽毛》中,张楚便写了小县城精神上的异化,以及道德底线被撕扯后的痛楚。“我希望我的眼神是清澈的,我的思想也是清澈的。我看到了暖,于是写了暖,我看到了悲凉,于是也写了暖,只不过这种暖是悲凉后的暖。”
  台湾作家许正平的创作历程几乎与台湾社会同步。他的少年时期很像台湾导演侯孝贤在电影《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中对于时空的写照:真实的土地,牧歌般的孩童时光,渐渐向都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倾斜的现实与价值观以及必须离乡才可能实现的未来。这也成为他作品最初的主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台湾作家及其笔下的世界,都不再追索消逝的田园,而是转向此时此地的现实。到了世纪之交,许正平尝试能否以文学介入现实,为一切没有话语权的边缘、底层人群发言。2013年,在写作新舞台剧本《水中之屋》时,他以真实的事件和当地人作为原型,通过观察、交谈,试着感同身受,追问存在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虽然“又回到了南方、小镇、边缘、非中心,但我确实在场”。
  怎样写:有人用针挖井,有人轻装上阵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作家,“70后”小说家向前辈作家一样致力于探究时代最真实隐秘的一面,试图揭示社会现实,呈现人生真相。但在具体创作中,却遇到很多挑战——生活的雷同、细节难以把握、视野的局限等等。作家朱山坡就认为,对“70后”作家而言,“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如何书写这个时代,大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式和经典范例,但面对这个无法一言蔽之的时代,我们还在寻找和调整适合各自的表达方式。”
  作家们的确在寻找各自的表达方式。面对文学书写的“小时代”,文学样式越来越碎片化和泡沫状,金仁顺认为“写小”可能是普通写作者惟一的出路,就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用针去挖井”。小人物虽然卑微,“退缩在时代的毛孔中”,但恰是他们承载了所有人共有的经验。金仁顺认为,作家要在枯燥和重复中进行到底,把生活嚼碎砸烂作为燃料,最终才有可能完成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贯穿,找出自己文学源泉的所在。同样认为文学应以小见大的作家还有魏微。她曾困惑于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题材大小,但从“小说是人生的艺术”这句话中,魏微认识到所有的写作都应该是“日常写作”,而她心目中的日常写作就是“写最具体的事,却能抽象出普遍的人生意味;贴着自己写,却写出了一群人的心声。总而言之,哪怕是写最幽暗的人生,也能读出光来”。
  精英文学的前瞻性、类型文学的私密性、商业文学的群创性,是作家谢宗玉预见的未来文学三种发展方向。他说,总有一些人愿意坚持高标准的审美要求,打造气象万千的文学世界,这些人的书写是孤独而艰难的。而在台湾作家伊格言看来,“艺术嗜血”是小说家创作时应明确的一条准则。小说所能处理的范畴之大,要求小说家的心智须时常在残忍冷静与温暖热情之间摆荡。小说家倾注于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往往正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深刻”也正在于此。
  从最早的博客作家出书拥有众多拥趸开始,人们发现,作家可以先在网络上针对主题培养读者再进行出版,或者从网络书写中观察什么主题可以让读者埋单再来下笔。近几年网络的崛起,让作家的书写状态也发生了改变。
  台湾作家刘中薇发现,近两三年,社交网络“Facebook”或微博的兴起,不光是“营销平台”,还成为“内容平台”。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真实生活、趣味小事等亲切的主题,文字充满幽默,发表随时、随地、随性,不光是“被动地记录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在“主动地创造生活”。2012年,台湾作家侯文咏把“Facebook”上的文字集结成书,出版了《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近期,骆以军也推出《小儿子》,不是浓烈沉重的书写,而是相对“轻”的作品。通过这种书写方式,作家放下姿态,用更平实亲切的口吻,让共同的生活经验互相渲染,引起共鸣,这可以说是作家书写时代和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调整。
  在台湾,尝试“轻装前进”的还有一批“轻小说”的作者。台湾作家杨寒介绍说,轻小说并不完全等同网络小说,它是以轻松简易的笔法描述故事,将图画文字化,用口语呈现故事,方便读者轻松阅读。这类小说虽然销路日趋增加,但由于作者缺乏生活历练和相应文学素养,作品大多浅近平白,结构或情景相对薄弱,若想走得更远,还需要文学研究者的理论指导以及作者群的实力积累。
来源:中国作家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1 , Processed in 0.0770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