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是在桃花源里采菊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20: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是在桃花源里采菊吗?
—— 个人化写作在当下时境
作者:刘烨园
刘烨园,男,生于1954年,山东滕州人。1978年毕业于山东师院中文系。1969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滕县衡器厂工人,济南铁路二中教师,《作家信息报》记者,《山东文学》杂志编辑,山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集《忆简》、《途中的根》、《栈一冬的片断》,散文随笔《领地》、《脉的影》、《精神收藏》、《中年的地址》等。
  写作的本质,原本就是个人的。如果我们追溯写作诞生之源的话,它可能就像一个刚会爬动的婴儿,正在用一根不知从哪儿捡拾来的小树枝,在地上”胡乱”地划拉--它来源于一种本能,一种冲动,一种天性,一种感觉。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只有”表达”是他(她)此时此境的个人生命需求,和他(她)的身心一致。他(她)非写不可,非这样写、这样行动不可。只能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没有”理由”,没有束缚,也没有功利。他(她)愿意这样做就这样做了,否则就感到不快活、不舒畅,就像玫瑰开花没有缘由,她开花是她要开花一样。到时候了--这是生命在启示……
  于是写作诞生了。
  写作诞生之时,人类尚在远古大自然无边无际的威力与恐惧里,要完全依赖集体的相濡以沫才能生存。于是当写作的功利被发现以后,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集体(社会)的工具。集体的工具(社会化)不可能不是它的功利之一。因为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当下,人也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社会是人与人所构成的,其利弊也就永远相连着每一个个体。即使谁隐遁山林或沉入佛门,也不可能在绝对的意义上完全断绝与社会的联系(极偶然、极个别的现象除外,如上个世纪的二战士兵在失踪多年之后,成为深山的”野人”。但那样的他是没有写作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任何写作都是离不开时境的,无论是个人化写作,还是社会化写作。
  时境决定着二者的共生、共存。不仅从整个写作的范畴来看是如此,就是在”化”的性质内部也是如此。只不过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罢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种必然(能说王维的山水诗没有表现当时的社会心态么)。就像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身体里都有雌激素和雄激素一样。时境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人不可能不在其中。因此由人来从事的写作--无认个人化还是社会化,都不可能绝然地(纯粹地)分离。人们以什么什么”化”来定义某类写作,只是就其质量、内涵、比例的相对性而言罢了。
  因此,无论什么”化”写作,其本质都应是个人的,这是由它的本源决定的,不以任何时境的变迁为转移。即使是在人们已经健忘的在意识形态的强制下,所有写作都被逼迫着只能社会化的畸型年代(姑且也算它是社会化罢),它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人去操作的。但从非得相濡以沫不可的远古开始,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还算相对正常的话,其写作生态就只能是个人化与社会化互相竞争、互相交织的,而不会仅仅表现在操作上。因为写作首先是个人的生命需要,而社会则只是一个个个人的总和,并为活生生的一个个生命而存在--它不能离开他(她)们而抽象。否则,抽象就十有八九会被歪曲、被利用、被教唆,成为扼杀个人、扼杀生命、扼杀自由和公正的罪恶工具。因此,写作生态的如何,也就同时成为了检验一个社会正常多少的重要试金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满清文狱,以及”五四”前后等等不同时境的文化现象得失中,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与自《圣经》以来的人类另一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发人深省的对比,并藉此洞若观火。就像当下有着精神新因子意义的个人化写作概念,也只能是从西方文明那里引进的一样。
  既然是引进,概念所生长的时境肯定有所不同,这也是必然的。而时境不同,也就必然决定了概念在实践中的差异--因为它之所以被急急引进,就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很需要它发挥作用。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这时的概念绝非是一个理论问题而只能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只有被用秃了才有可能仅仅是词库的标本。而实践--任何实践,皆不可能离开它所处的时境。时境这时几乎就决定着一切(甚至包括实践者的天赋、才能)。因此,做为精神活动,即使是同一概念,也有可能由于文明积累、族群素质、社会的前提、条件等等的时境不同,而最终导致由此所生发的状态与内涵、任务与效果,命运与角色也悬殊迥然,前景难卜--就像”人民”、”祖国”这些词汇,在某些时境下被强力所独霸、歪曲、利用和”特指”,因而它的真实涵义早已荡然无存一样。
  先来看西方。由于个人化写作的前提和条件--个人,无论是在社会原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早已不是一个淤塞重重、晦霾如磐的问题,也早已不存在多少阻挠个人生长、发展的障碍和束缚,因此那儿的个人化写作,也早就伴随着尊重个人、崇尚自由的文明大环境而发达,伴随着族群素质的积累、提高而成熟,不再需要直接向着时境去清浚、烧垦、深翻和播种了。个人这时已是”福中之人”(相对而言)。而福中之人之所以还要重申个人化写作,若仅从彼此都是人和人类这个实质来讲,西方与东方没有什么需求不同,都是为着探索人性,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为着社会的合理、进步而努力。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答案只有一个:实质相同,但时境不同。自由与不自由、强大与羸弱、富翁(精神的、物质的)与穷汉的现实需要与做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地位、拥有、条件等等的阶段差异,也必然导致彼此步骤、任务、目标、状态等等的迥然有别。阶段也是时境,这是谁也绕不过去的。在西方,由于上述种种缘由,个人化写作的角色相对单一:你写就是了,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一个”更”字也就似可为其定义了--他们本来就在个人之中,只不过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明确,更上一层楼地强调,从而使方向更清晰,思路更开阔,手法更蓬勃,状态更自由,内涵更深刻,收获也更丰富罢了。也就是说,他们的个人化写作,不是”回归”而是”再发现”,不是”重建”而是”继续深入”,不是因为早已丧失而痛苦求索,而是因为充分享有了还想进一步开掘和牢固。一句话,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多与少、深与浅的问题--更不是前提与条件的质疑,而是自由与创造、内容与视角等等的信马由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多更好地向深处探寻个人底蕴,并藉此对人类精神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已--这样的时境,不幸的是,在我们的当下,它并不存在。所以,无论西方的个人化的姿态如何,使命多重,社会化含量多高,皆不能成为我们一边引进一边盲目效仿的口实--道理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因为各自在各自的时境之中。所以,当我们承认我们之所以引进个人化写作,是因为必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正确的时候,我们也就不仅肯定了正确与真实的本源,同时肯定了它与时境的切合关系(同样是西方,当年的伏尔泰、华盛顿们的所做所为,亦与现在的人们大不一样)。认同价值和作用,是无法同时回避价值和作用应该如何实践的真谛的。
  于是,在面对概念,面对实践的同时,深刻反省自身的时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古至今,我们有过西方那样”个人”一浪高过一浪的文明进程么(它甚至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想象)?在历史的山道上,我们几时确立、深植过尊重个人、崇尚自由的社会公理呢?如同几千年、几十年的许许多多悲哀一样,在别人那里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这里依然还是积重难返的、桎梏沉沉的天大问题(一代又一代人在如此弯路上白白牺牲了多少光阴和才华呵)!我们个人化写作的前提和条件真是太微乎其微了。在传统和现实的峰峦叠嶂里,我们至少--至今还在以个人为罪恶,不将个人置之死地、扫进什么垃圾堆就”绝不收兵”的全民”文革””流毒”里挣扎;我们的历史还在被遮蔽,罪恶也尚未清理,人权、自由并未启智,更莫说道路之开辟了--我们连生存、生活里有没有个人都还谈不上,个人化写作岂非一厢情愿?!
  昔日,在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的年代,由于经济的私有和分散,以及专制触角的不全面、不彻底,个人相对还是有一点儿的--正是这相对有一点儿的个人萌芽,曾几何时,为族群文化带来了多么不可替代的,后人似乎只能望其项背的”辉煌”呵。然而,每每念及至此,不是也令每一个多少还未糊涂的人,心情随即更沉痛么?何以同样的个人萌芽,在我们的历史时境里就没有也怎么长皆长不成参天的大树呢?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多年以后,在萌芽久久地被葬送、遗忘、覆盖之际,又何以总是那么心安理得、习以为常、不求甚解、随波逐流,甚至还自以为是呢--也许只有上天知道,一代又一代数不清的优秀生命和惨痛代价哪儿去了!原因何在,时光何在,奋斗与牺牲又何在?在讲究实用、讲究经验、讲究实践是如何如何检验什么标准的无数世人面前,不是明明白白地摆着已经被实践证实的奇怪现象吗--那么一点儿旧版的个人萌芽,在尔后越来越没文化越来越自卑的时境里,曾被多少人一轮又一轮地阿Q又阿Q,吹擂又吹擂,麻醉又麻醉呵--既然如此,既然以此为荣,却又为何不能早早终止自甘沦丧,愈益退缩呢?努力去将萌芽理性提升、发扬光大或重新清浚、烧垦、深翻、播种不是更好吗?不是更能闪烁五千年文明的爱国主义光环吗?……等等,等等。历史的轨道肯定是在最关键的部位出了大问题,否则不会一次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且总是到了这样的时候),才不得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总是万不得已了才引进什么,总是不能喘息了才企望还我生存,”重整河山”;于是又总是在危险期似过非过之际,在堆积如山的劣根尚未动摇之时,就狂欢”胜利”地将其弃之如敝了(”文革”的”遗忘”就是触手可及的铁证)!我们似乎被注定要恶性循环了,东方的宿命深深笼罩着觉醒的个人,在如此不幸如此淤积重重的文化骨髓里,似乎除了要多可悲就有多可悲的阿Q、吹擂和麻醉之外,香火绵衍的族群似乎已经无路可走了……这样的结局,不幸也证实了昔日东方的个人萌芽,与人类另一文明里的个人法则、自由原理是绝对没有可比性的,就像”人权”与人权,民主制度下的左派与专制制度下的左派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因此,理性地来看,我们其实是没有资本也没有理由怀旧和弘扬什么传统的,更莫说阿Q、吹擂和麻醉了。


出处:http://www.wansongpu.com/wsp/show.asp?id=55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09 , Processed in 0.0813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