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20: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作者:文学世界
2013年07月17日09: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美春   当代文学批评除了存在有人所说的“红包批评”“抬轿批评”“废话批评”等病症之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病症:批评视野名义上广阔而实际上狭窄;批评标准似有而实无;属于文学批评,语言却缺乏文学和美的特质……正是这样率直的观点,坦言的姿态,让我们感受到当下不仅是文学批评也是其他学术话语中难得或缺少的真诚。真诚有时需要一种粗砺的表达。刊发此文意在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思考与关注。——编者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代文学批评除了存在有人所说的“红包批评”“抬轿批评”“废话批评”等病症之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病症:
  批评视野名广而实窄
  本来,批评视野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似乎并不存在批评视野“名广而实窄”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恰恰存在。这主要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批评却不宏观。有些文学批评,从宏观视野的角度对当代文学现象加以批评,如对新世纪文学10年成就加以批评等,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名义上宏观而实际上并不宏观,也即本文所说的批评视野“名广而实窄”。造成宏观批评不宏观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文学作品出现“井喷”现象,批评者无暇通读。2013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馆《2012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云:“2012年通过纸媒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原创长篇小说超过3000部。”加上数量更多的诗歌、散文,还有为数不少的影视作品、文学批评文章等,数量更为可观。面对如此数不胜数的作品,批评者个体无暇通读,就是批评者群体分工阅读也未必能通读。在这种情况下便发表宏观批评,这批评很难达到名副其实的“宏观”。二是批评者不愿通读、细读作品。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对《红楼梦》至少要读5遍才有发言权。”《红楼梦》博大精深,需要读多遍才有发言权。对当代文学作品,即使不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至少要读一遍才有发言权。通读、细读他人作品,总体上是辛苦的,虽说也有好作品能使人愉悦,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达到这一点,因此,阅读作品难免辛苦。于是,有些批评者就不愿自讨苦吃,只根据自己阅读的部分作品以一斑窥全豹,从宏观上加以评说。如此宏观批评也能称得上真正的宏观才叫怪呢!这也就会衍生出审美判断不准、批评无的放矢等病症。
  二是微观批评缺乏宏观性。对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的批评,往往就具体作品而批评,未能将该具体作品置身于作家全部作品来审视,更未能将此作品置身于整个当代文学作品之中加以衡量,因而对作品的定位不那么准确,对作品价值的判断也不那么准确。这一问题是普遍的,尚未引起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批评标准似有而实无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曾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可以概括为“垃圾与死亡说”。德国汉学家顾彬2006年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后来,他说这是记者对其话的误解。中国学者朱大可2007年说:“中国文坛是空心化的,是一个庞大的垃圾场。”(《财经时报》)另一名学者叶匡政2006年说:“文学死了,大部分作家在说废话。”(《法制晚报》)另一种可以概括为“最好与高度说”。老作家王蒙2009年说:“中国文学处于它最好的时候。”(《羊城晚报》)北京大学学者陈晓明在同一年说:“中国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羊城晚报》)
  为何对当代文学出现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原因之一在于批评队伍少的现状无法满足文学创作繁荣之要求,批评者无精力去读那么多的作品,于是只能就视野之中的作品加以批评、判断。原因之二在于批评标准似有而实无。也许有人会说,不是一直有文学批评标准吗?难道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则——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就不是批评标准吗?由史学观点引申出的人文观点不是批评标准吗?不错,这些都是批评标准。然而,仅有这些标准尚不能对各种文学现象在宏观上作出准确的评价。不仅对当代文学的评价如此,对古代文学的评价也是如此。如《全宋诗》的作者是《全唐诗》的4倍,篇幅字数相当于《全唐诗》的12倍,但一直以来人们提及唐宋文学,总是说唐诗、宋词,而将宋诗排除在外。其实,宋诗不仅诗人和诗作数量多,而且优秀诗人和诗作也多,并不亚于唐诗。但为何宋诗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里就有一个批评标准问题。以文学中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作家与作品而言,这里的批评标准涉及绝对数与相对数。一是作家的绝对数,二是优秀作家在整个作家之中所占的比重,即作家的所谓相对数。若将两个朝代(时期)的文学成就加以比较,此朝代(时期)的作家和作品的绝对数、相对数都超过了彼朝代(时期)的,则毫无疑问此朝代(时期)的文学成就超过了彼朝代(时期)的文学成就。问题是,假如此朝代(时期)的作家和作品的绝对数超过了彼朝代(时期)的,而相对数不及后者,或者此朝代(时期)的作家和作品的绝对数不及彼朝代(时期)的,但相对数超过了后者,如何评判二者的文学成就,这样就产生了问题,也就涉及标准的细化问题。不对批评标准细化,不同的批评者难免会对同一时期的文学现象作出截然不同的评判。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比较,也同样存在细化批评标准的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标准似有而实无。
  此外,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现象的出现,自成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批评标准,这是批评标准似有而实无的又一个方面。
  批评语言缺少文采
  现在,人们对文学批评指责较多的是语言枯燥乏味,让人阅读之后有味同嚼蜡之感,不能给人以审美感受。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在其论著《六说文学批评》中将文学批评形态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3种。自发的批评,是一种即时的批评,主要是报刊文学记者的批评;职业的批评,主要是大学教授的批评;大师的批评,是公认的作家的批评,如雨果对莎士比亚的批评。这一分类,并未过时,也适用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在国内批评界将文学批评形态分为媒体批评、作协批评和学院批评3种,或者分为专业类批评、新闻类批评和文化类批评3种。这些都与蒂博代的分类相似。审视国内这3种文学批评形态,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发的批评(媒体批评、新闻类批评),主要存在媚俗现象,以求吸引读者眼球;职业的批评(学院批评、文化类批评),往往脱离文学创作现实,语言枯燥乏味;“大师”的批评(作协批评、专业类批评),也不免成为给批评对象唱赞歌的工具。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批评语言缺乏文学的特质、美的特质。
  造成文学批评语言缺乏文采的原因何在?一方面在于某些学院派的批评模式,比如职称评定条件中要求申报者提交论文,这种要求强调批评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等,而忽略批评语言的文学性。另一方面在于有些文学批评者缺乏文学创作实践,对文学创作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批评语言缺乏文采。像现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些名家,如艾青、何其芳、臧克家等都是集诗人与批评家于一身的,因而,其批评颇具文采。文学是语言艺术,具有美的特质。文学批评是文学的批评,必须具有文学的特质,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这应该成为文学批评家对批评语言的自觉追求。
  现在,学界、批评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研究、评论古代文学的,往往不关注现当代文学。而研究、评论现当代文学的,又往往不关注古代文学,甚至研究、评论当代的也不关注现代文学。研究、评论古代文学的,对现当代文学不关注,往往忽视了古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因而,研究、评论难免有不足之处。同样,研究、评论当代文学,不关注古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传承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就使当代文学研究、评论缺乏理论深度。事实上,现当代文学批评名家大都学贯中西、汇通古今。遗憾的是,现在像这样的批评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6:49 , Processed in 0.0791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