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的村小,如何突围? 安徽省散兵镇董山小学两名教师正带着13名学生进行升旗仪式。(资料图片)CFP供图 在交通不便的农村边远地区,有一些小规模学校。他们学生不多,但不可或缺;他们运转困难,但艰难支撑。因生源萎缩导致的办学成本剧增、因编制有限导致的师资老化、因不受重视导致的学校边缘化,挡住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步伐。坚守的小规模学校,如何突围?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 李凌 3月26日上午,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威东寄宿小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偌大的操场,只有稀稀落落60多名学生。校长王润如告诉记者,2007年学校改扩建时,还有200多名学生,操场还有点站不下,可现在,人越来越少。 如今,对于这所只有68名学生的寄宿小学校长来说,最大的担心,便是生源减少。“没有学生,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王润如的担心并非个案。经过10余年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农村教育办学重心逐渐上移,目前各地保留下来的村小或教学点,普遍面临着生源极度萎缩、师资紧缺、办学经费不足等生存困境。“办不下去了”,成为很多校长的困惑。 日前结束的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妥善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孩子就近入学的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这些举步维艰、却又必须存在的村小和教学点,不能随意撤并。然而,问题在于,不能撤并却面临“办不下去”困境的村小或教学点,如何突围,其出路又在何方? 1生源萎缩、办学成本剧增—— “必须保留村小供孩子们读书” 从义务教育法普惠性、强制性要求看,从老百姓就近入学的需求看,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仍将在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实上,威东寄宿小学的学区范围并不小,服务于周边几个移民新村的1万多户籍人口,拥有适龄儿童300多人。 这所7年前才新建的寄宿制小学,还是当年朔州市寄宿制学校的样板校,食堂、宿舍、多媒体教室等办学设施一应俱全,配备多名生活教师,能够为寄宿学生提供保姆式的后勤服务。 如此优越的办学条件,为何还留不住生源? 王润如告诉记者,学区内户籍人口有1.3万多人,可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绝大多数农民都进城务工了,他们都把孩子带在身边,送到县城小学读书。农村逐渐“空心化”,农村小学也出现“空心化”。威东寄小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300多名适龄儿童,只有60多人留了下来,仅占1/5。 生源减少了,可学校还得运转。王润如算了一笔账:威东寄小一年保证学校运转的取暖、水电、设备更新等费用,至少得40多万元。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5万多元,只够应付日常性开支。现在全凭财政倾斜支持的专项经费,才勉强维持学校运转。 “办学成本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达到了5000多元,都快赶上中部省份一名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了。”右玉县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补充说,“对右玉这个财政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样的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然而,这方圆5公里内硕果仅存的一所小学,却又不可轻易撤并。 王润如说,留下来的60多个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如果学校被撤并,这些学生很可能面临失学的危险。“困难再多,为了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学校都要坚持办下去。”王润如说。 “从办学规模效益来看,对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其提供扶持帮助,不如撤并更为简便易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说,“但是,从义务教育法普惠性、强制性要求来看,从老百姓就近入学的需求来看,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仍将在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际上,小规模的村小或教学点,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仍占据着半壁江山。广东省茂名市一名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的基层校长蔡志调查了茂名266所学校后发现,尽管经过多年的布局结构调整,但2011年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仍然占到58.6%。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农村城镇化在推进,但农村并不会消亡,仍然还会有留在农村的孩子,必须保留这些农村小学供他们读书。”蔡志说。 2教师年龄老化、音体美教师缺乏——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适当增加编制” 教师年龄老化、师资短缺,尤其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乏,已成为现行教师编制体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现象。 这些不能轻易撤并的村小或教学点,办起来并不轻松。汪明指出:“在现行按学生人数划拨经费的拨款模式、按学生人数配备教师的编制体系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吴瑞香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分校的两名教师之一。说是分校,更像个教学点,学生人数很少,只有26个人;年级不多,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 但就是教育20多个孩子,今年50岁的吴瑞香和她40多岁的同事一天忙下来,也感觉很吃力。从语文、数学等主科,到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门门课程都要开齐开足;孩子们年龄小,吴瑞香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照顾他们生活起居。 “两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去年有几个老乡要把孩子送到学前班来,我们只好婉拒了。”吴瑞香说,“村子里的老百姓都说,分校的师资配备太差了,希望能够多配几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 不过,根据2001年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我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教职工的编制标准分别为1∶19、1∶21、1∶23。在这样的编制标准下,吴瑞香所在的学校顶多只能配备两名教师,现在已是满编运行,想再进新教师,从政策角度来说已不太可能。 教师年龄老化、师资短缺,尤其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乏,已成为现行教师编制体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现象。蔡志告诉记者,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现行编制配置教师,即使是满编运转,也很难有效完成教学工作。 以一所150人的小学为例,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班均25人,按编制算只能配6名教师,刚好每位教师平均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一、二年级分别有7门课程,每周25节课;三至六年级有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允许教师跨级、跨科授课,教师的课程表还是排得满满的,每位教师必须承担7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 “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老师只能是有选择地教学考试科目而放弃非考试科目,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蔡志说,“对于小规模学校,应该统筹考虑科目、年级、班数、教师工作量和课程门数、课时数上限等,灵活配置教师,保证开齐开足课程,以及教师专业对口,才能够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受益于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的特岗教师计划,以及右玉教育局灵活配置教师的机制,只有68名学生的威东寄宿小学,加上生活教师在内共配备了24名教师,师生比达到了1:3,基本满足了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以及照顾寄宿学生的需要。 王润如说:“24名教师中,有7人是近几年县教育局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现在学校任课教师中,60%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由专业对口的年轻教师任教。” 记者从右玉县教育局了解到,威东寄小学生人数虽然逐年下降,但教学质量却在逐年稳步上升,这与其完备的教师配备和较高的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当前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等现象,国家已着手推进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汪明说,“但是,对于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配备,应当实施倾斜政策,在统一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编制,满足这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3办学经费不足、村小发展被忽视—— “对村小实施特殊的保护与扶持政策” 学校规模太小,按生均拨付的公用经费根本不够用,幸亏村集体帮忙承担了部分费用,才让学校维持了正常运转。 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象谷小学是一所坐落在村里的村小,全校只有75名学生、7名教师,一栋教学楼、一排平房、一个水泥操场,学校不大,却办得有声有色。 前不久,记者前往采访,还未走近校园,就看到校门口围着很多村民,不是接孩子放学,而是在观看孩子表演武术。随行的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象谷小学的文艺活动搞得特别好,除了武术,学校还开设了笛子、二胡、素描、书法等课外班。” 走进教学楼,只见每个教室都有学生在练习。正在素描临摹的三年级学生肖明告诉记者:“上个学期,我学的是书法,这个学期才报了素描班。” 可就是这么一所特色村小,在几年前的布局结构调整中,当地教育部门还曾因学校人数少、办学成本过高,动过撤并的想法。最后因村民反对,村委会出面揽下学校的冬季取暖购煤以及聘请特长班兼职教师的费用,才幸存下来。 校长杨建钢告诉记者,学校规模太小,按生均拨付的公用经费根本不够用,幸亏村集体帮忙承担了部分费用,才让学校维持了正常运转。 象谷小学的现状,反映出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的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蔡志在针对粤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当地58.6%的小规模学校运作经费不足。 蔡志分析道,与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心校相比,村小或教学点人数少、公用经费少,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运转的各项费用,如取暖费、水电费、电话费、报刊费、接待费、办公用品采购费等,样样都不能少。这样就使得公用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更低。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随着农村办学重心的上移,很多地方的村小或教学点,都已归属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都划拨到中心校,村小或教学点根据需要再向中心学校申请。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使得本就有限的公用经费,更难完全用于村小或教学点的发展。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重视乡镇中心校,忽视村小或教学点发展,导致小学校长期得不到专项拨款,办学条件无法改善,教学设施匮乏。 学校规模过小,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生源流失,学校规模进一步减小,最终不得不停办或撤并,村小或教学点似乎陷入一种“弱者愈弱”的怪圈。如何才能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往日繁荣呢? 对此,汪明指出:“国家应该通过实施特殊的保护与扶持政策,该保留的学校应当保留,该办好的学校必须办好。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台了针对小规模学校的保护与扶持政策,如向小规模学校提供额外资金补助,增加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弹性,以利于小规模学校教师能够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等。” 3月初,在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人大代表杨月梅、黄细花也提出,在农村尤其是山区推广校车不现实,山区的家长,更倾向于在村里建学校,而不是让孩子坐车去路途远的中心学校入学。建议充分听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停止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启动恢复农村学校的建设。 【亲历】 重庆酉阳县庙坪小学教师白仙平—— 孩子的安全我最头疼 我是重庆市酉阳县酉酬镇庙坪小学唯一一名教师白仙平,我在这里土生土长,目睹了农村教育对当地孩子的重要性,孩子们没有文化,就难以改变落后的面貌。尽管只有我一个人,但只要家长们不嫌弃,只要还有学生,我就不离开学校,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我2002年到这里当实习教员,那时学校还有3名教师、4个班,最多的时候有学生180人,现在,就只剩下学前班和二年级,21个学生,而且全都是留守儿童。 学校条件太差了,教学楼特别破,没有围墙,操场上到处都是石块,乒乓球和篮球都是村里赞助的。前段时间,酉阳县交巡警大队来学校附近调查一起车祸,发现学校特别简陋,才给我们送来一些教学用具、跳绳、文具、书籍。 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是我最头疼的。学校下面就是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特别多,这几年出了很多起车祸。课间,我都不能休息,要盯着学生,不让他们上马路。每天最后一节课,我都会跟他们强调安全。 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走读上下学,有的甚至要沿着马路走一个小时,这段时间的安全,我也很担心。每天上午8点半,我都会清点人数,如果缺了哪名学生,我就会给家长打电话,或者骑车到公路上看看,有没有学生出事故;一放学,我就给家长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回家了。还好,孩子们很听话,这些年没出过一起交通事故。 校车?没想过能有校车,教学楼都这么破旧了,还能奢望有什么校车呢?让孩子们去中心小学,也不现实。这里离中心小学很远,走路的话可能需要2个小时左右。因此,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庙坪小学读书。 家长们对我都挺好的,领导也挺关心我的,酉阳县交巡警大队还经常派人过来帮我教音体美。我在这里教书,感觉很快乐,也很知足。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来一名教师,还有就是把学校给修一修。 (本报记者 李凌 采访整理) 【观点】 农村小规模小学的战略地位与扶助政策 ■韩清林 在地广人稀的农村边远地区、牧区、林区、海岛等地,存在着一些农村小规模小学,主要是低年级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他们的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学龄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学龄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逐步增加将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特别是对一些农业县的边远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区、牧区,以及地处深山区的林区、矿区和远离大陆的海岛农渔区来说,要保证他们的子女在当地就近入学,就必须要保证这些小规模学校的长期存在。 小学低年级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和保育双重任务决定了农村小规模小学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小学生的保育职责主要靠家庭,靠父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创建保育教育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小学一、二年级孩子过早上寄宿制学校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也决定了农村小规模小学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保持农村小规模小学的长期存在有利于促进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促进乡村社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保障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从全面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推进农村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的角度,认识农村小规模小学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扶助农村小规模小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制定“农村小规模小学振兴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保证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民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巩固边防的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农村小规模小学长期存在必要性,切实转变孤立追求学校大规模、片面降低教育成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孩子健康成长服务的教育观念。各级发展规划部门、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教育规划部门具体管理农村小规模小学。 (二)制定“农村小规模小学建设标准”和“国家农村小规模小学控制目标”。鼓励举办小幼一体化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实行小规模小学国家公用经费资助政策。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按年度下拨,专款专用。 (四)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率先实行免费午餐制度。由中央财政纳入营养餐计划。 (五)实施“小规模小学黄色校车计划”。由国家或省级政府为每一所小规模学校统一配备公用黄色校车,司机纳入编制,工资由财政开支。 (六)实行小规模小学教职工编制特殊政策。小规模学校增列的编制由中央编办统一解决。实行小规模学校教师住房工程。在学校建设规范化周转房。对任职教师实行小规模学校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小规模学校教师工资补助政策,实行小规模学校特岗教师计划和小规模学校培训计划。 (七)实施小规模学校远程教育计划。所有小规模小学都实现通电、通电视,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联网,全部配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在当地政府组织协调下,建立城市优质小学一对一帮扶制度,并列入考核目标。 (八)努力办出小规模学校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社区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学农、爱农教育,开发特色教育项目。充分发挥村民办学积极性,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形成社区参与管理的民主化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和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资源,选派并培训优秀的学科教师熟悉电化教学程序。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1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