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祖祥: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1 23: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祖祥: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教材


  苏祖祥(湖北省仙桃中学)

  每每翻阅中学语文教材,我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滑稽的场景:一个上身穿着名贵西服、打着丝绸领带的人,却穿着一条皱皱巴巴的短裤,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奇怪的联想呢?是因为我们的数外理化生等教材,基本上做到了与人类普世文明接轨,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这就像一个人的上半身看上去衣冠楚楚、十分光鲜一样;而我们的语文以及人文社科教材却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这就像一个人的立身之处却可怜巴巴、简陋寒碜一样。于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员,我常常会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我们能有一套编排体例合理、选文经典深邃、思想先进文明、诠释多元睿智、训练系列完备的中学语文教材。

  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有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编排体例。人们对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从听外婆讲故事开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庙……”人们认知事物往往觉得时间是最靠得住的坐标原点,因此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总是最先从时间角度切入;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社科把时间当做是终极命题中名列榜首的话题;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总是喜欢在开头就交代时间--“春眠不觉晓”,“昔闻洞庭水”,“朝辞白帝彩云间”,“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昔人已乘黄鹤去”,“清明时节雨纷纷”……不用再列举更多的诗句、学科和现象,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时间是人们的思维、语言、行为的出发点,是宇宙的坐标原点;唯有公正的时间能够淘洗掉假恶丑,提炼出真善美。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应该因应人们的关切点,把时间和历史作为教材的编写依据,而不是以文章体裁为编写依据。叶圣陶先生曾针对编排体例问题说道:“这种编辑方法并不是绝无可商榷之处。前一篇彭端淑的《为学》,后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前一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章》,后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无论就情趣上文字上看,显得多么不调和。”他又说“不调和还没有什么,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得深切。”可见打乱时间顺序给学生认知和阅读所造成的困难。

  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选取那些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的经典作品。时下被奉为圭臬的小清新、童话体、寓言体、知音体、含泪体、羡鬼体、小感悟、心灵鸡汤、象征性话题的狭促逼仄,“麻雀与燕子的对话”“提篮春光看妈妈”等高考作文题目的幼稚化、低龄化,与法国作文题目如“追求真理,却涉及利害关系怎么办?”、美国作文题目如“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的抽象化、哲思化比较起来,不由得让人觉得我们的中学语文多么小儿科,汉语写作的精神海拔多么有限;也着实让我们这些教书匠深感汗颜,愧怍无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我们的语文教材过于文学腔,所谓“诗性泛滥,理性匮乏”。其实我们本来还有丰富的思想矿藏可以挖掘:老子、庄子、杨朱、公孙龙、惠施、孟子、墨子、嵇康、阮籍、向秀、郭象、慧能、陆贽、陆九渊、苏轼、李贽、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戴震、曹雪芹、龚自珍、徐继畲、曾纪泽、谭嗣同、梁启超、陈寅恪、胡适、陈独秀、林昭、顾准……汉语言深邃的思想在这些先哲这里得以呈现,而我们则当仁不让的负有薪尽火传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应该丰富语文的资源;我们没有理由在小智黠慧里陶醉摩挲,我们不应该长久地在一团糨糊的模糊思维、模糊语言里快乐地打滚。

  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用人类最优秀、最进步的思想,来观照古往今来的语言文学活动。不错,我们应该秉持“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去理解古人和今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可无原则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不意味着持守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更不意味着产生今人必定胜过古人的真理在握的智力优越感;正如我们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得出重的物体先着地的结论,但现在的物理教科书必须用后来的正确观点纠正这一观点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立场鲜明地表明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比如对古人的一夫多妻、崇拜权力、裹小脚、施虐受虐狂、嗜痂成癖等,就不应该博得今人“我多想再活五百年”的深情讴歌。人类经验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了解人性、摒弃动物性的最好镜鉴。假恶丑不是能不能表现的问题,而是如何表现、如何判断的问题;认识、了解人性的黑暗不是为了变得黑暗,而是为了走出黑暗。如果有了悲悯情怀、慈悲心肠,女性沉沦的话题就不是禁忌,就像耶稣之于妓女的开启、莫泊桑之于羊脂球的赞美、列夫·托尔斯泰之于玛丝洛娃的精神导引;如果抱持歧视偏见、男性中心主义,那就是兰陵笑笑生之于《金瓶梅》的淫邪和堕落;如果有了真正的大智、大仁、大勇,就不会饱含深情的赞美充满阴谋诡计和损人利己的三十六计。所以,我们需要用真善美烛照千古,来驱除千百年来假恶丑的雾障。

  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有多元的视角、睿智的诠释,全面充分地鉴别文化遗产。“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文学的深入人心;凡有生活、思想处,即有语言活动,可见语言的无远弗届。既然语言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语文就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本除了应该呈现文学之外,还应该呈现自然科学(这一任务可由数理化生等学科完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传说等人类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文学本身不足以诠释这些活动,于是就应该引进新的学科体系来加以诠释和阐发,否则就像一个人试图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或者像古人所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样,我们就需要引进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艺术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诠释学、宗教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逻辑学以及广告学、医学等,努力体现“以完整的教育造就完整的人”的宗旨。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果总是满足于用文学的工具、方式、语言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引进新的学科、新的方法,那就无异于在人类已经发明出各种刀具之后,而我们还是习惯用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进行切割一样。

  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有序列化、条理化的训练体系,俾使学生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习得言说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表达欲望和本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习得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技巧,以便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中正常交流、求生谋职,并践行自己神圣的表达权和言论权--这应该是语文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应该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序列化训练则应该体现出对这些智能的培养:“阅读指导”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联系生活经历”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和理解,“专题聚焦”一以贯之的推进训练的不同内容和项目,“问题指南”螺旋式推进并加深印象,“思考和累积”培养逻辑能力和推己及人的同理心,“点子和创意”则激发出学生的阐发热情和自己创作的热情。琐屑饾饤的伪问题,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揣摩上意的八股功夫,应该从训练和考查中走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感性意识,客观中立、探索批评的理性精神,民胞物与、感恩节制的道德伦理,坚毅定慧、终身服膺的执着信仰,应该在训练和考查中得到培养。

  我热切地盼望着这一梦想有实现的那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54 , Processed in 0.077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