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散文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流派。这表明,中国大陆的文学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如何看待这些流派?怎样评析这些流派?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该依附哪个流派?需要作一简要的评析。
先说说新散文流派。“新散文”代表之一的祝勇认为:“近50年来的散文作品都是一种‘体制散文’。”“散文急切地需要一场革命。在革命中,所有的陈规陋习都应当打破,所有的陈词滥调都应当排除,所有的陈年老帐都应当重新审视”。甚至有人将此称之为“新散文运动”。所谓“新散文”,是指区别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文革前十七年形成的“旧散文”。祝勇等人在提出“新散文”概念时,就是以背叛旧散文,并与之划清界限而命名的。这种新散文已经闹出了阵势,不但有了一块阵地“新散文观察论坛”,而且集合了一大批散文作者。该论坛的管理员是河南大学一名副教授,将论坛精心打造,废寝忘食,登高一呼,一时散文作者云集。该论坛每天都有新的写法问世,如欲了解国内散文发展的新动向,可以到此论坛浏览。而前些年比较活跃的天涯社区散文天下栏目,却被以周闻道为代表的一群川人统治着,成了在场主义的实验场。特别是该论坛文学主管朴素离开之后,除了在场主义,其它流派鸦雀无声,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新散文虽然观点稍有偏激,是能够代表散文未来之方向的,因为求新求异是散文富有生命力的活水之源。
再说说在场主义流派。在场主义创立于2008年3月8日,由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四川省某大学教授周伦佑建构散文理论。首批主要成员有:周闻道、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周伦佑等。在场主义主张“在场、敞亮、去蔽、本真”。并且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在场主义在致力于流派建设的同时,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刚开始知道这一流派的主张时,觉得的确耳目一新,几篇散文读下来,的确与过去传统的写法不同。久而久之,却发现所谓的在场主义,其实就是要求作者必须有亲身体验,文章体现了本真,丢掉了伪装和形式,敞亮地表现生活,并没有与古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唐宋古文运动,韩愈提出的“惟陈言之务去”,反对模仿和因袭,其实就是“本真”;清代安徽省桐城派散文作家方苞就提出过“义法”就是“立法”和“去蔽”,刘大魁“神气”说就是“在场”;姚鼐“清词雅正”就是“敞亮”等等。笔者并不反对散文作者要在场,但从散文发展史看,无论是唐宋八大家,还是更早一点的司马迁,散文作家之流传的散文,哪一个不是有切身体验?又有哪一个散文作家不是在场呢?不在场又怎么能够写出质量上乘的好散文呢!至于该流派肩负起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的历史使命,似乎有些说大话或者说勉强,中国之大,散文作者数千人,各种流派异军突起,异彩纷呈,怎么能够以一家之言而概而统之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第三看原生态散文。创建者杨献平,河北人,现在是甘肃省某部队的军官。所谓“原生态散文”,旨在提倡反映生活的“原态原貌”,“原汁原味”;强调作家的“在场”和作品的“临场感”。这一点与在场主义类似。不管“原生态散文”这个概念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也不管至今它的创作实绩如何,我们应该看到,提出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切中了中国散文或“散文文化”的某些“病因”。但是,原生态散文的倡导者思想偏激,他们不但反对“文以载道”和“形散而神不散”,而且也反对新散文流派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新散文”这样的一个定义是虚弱的,也是无力的,它不能够针对实质,切中内心,进而成为过去式的散文写作观。原生态散文写作是对纯粹新散文写作的一种纠正,是对当今散文创作的一种呼唤,是将被遮蔽和消泯的强大生活,以散文的方式重新救赎回来,还散文以自由、开阔、大度、丰沛、激越和清澈的品质。对“原生态”散文写作而言,散文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个人的,但又不惟是个人的,是大众的,也是地域的,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通过这样的一种传统回归和现实链接,有效地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使我们的散文创作成为一种富有泥土和生活气息的有机整体。这些主张从理论上说没错,实践上能否行得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拜读了杨献平大部分散文,其中大部分体现了他倡导的原生态特点,但有些篇章过于铺排,细节描写琐碎,基本上还是传统散文的写法。由此可见,传统具有多么大的力量,无论你怎样拔着头发想离开地面,可“地心”的吸引力太大了。
第四看看“大散文”流派。“大散文”的提出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他提出了散文是美文,进而是大散文的概念,并成为旗手。随后,余继聪于2005年6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中华散文》月刊主编刘会军,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等人支持下,创建“中国美文”网论坛,凝聚了一大批网络散文写手和作者作家,主张写“美文”。2007年6月,在王剑冰主编、葛一敏副主编策划下,在河南《散文选刊》杂志社支持下,创建了“中国美文——散文选刊主办”网论坛,策划创建了“中国美文——散文选刊主办”网刊和“中国美文——散文选刊”新浪博客圈子,照样主张写“美文”。笔者认为,散文是美文这一说法没有错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包括《古文观止》里边收集的古代散文,哪一篇不是美文?如果不是,也不会被选中,即便选中也不会流传至今。大浪淘沙,精华就是精华。这个流派的前途广阔,问题是从美文到大散文是不是有距离?大是对小而言,即大散文针对的应该是小散文。何谓小散文?是篇幅小吗?历史上篇幅短小精悍的散文(如《陋室铭》《桃花源记》之类)不一定不是美文。这个流派的理论不完整,有漏洞,也不缜密。需要从理论上好好论证一番。
第五说说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文学界出现的新现象。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池莉是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新写实主义的作家很多,但没有一个像池莉似的做得那么纯粹。池莉的前期作品是最正宗的新写实主义作品,从文字风格到题材选择,从主体意识到写作姿态,池莉都为新写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确立了标准、范型。总而言之,在玩新写实主义的这一拨作家中(包括刘震云、方方等),池莉的作品是最纯粹的、最不温不火的,这得益于她的健康的女性意识和写作态度。她关注女性的自觉但并不否认两性差异,她写出了生存的窘迫但并不怀疑生存本身,她将读者引向反省但并不拷问读者的灵魂,她揭示了社会的真相但并不推销真理,她让读者成为了旁观者,自身的旁观者。她让读者“放下了与生俱来的重负”。笔者担心,会不会照抄照搬生活?写实主义要掌握分寸和度,一旦把握不住,就会沦落为照抄照搬生活,就像照相一样复制生活,从而消解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追求艺术真实这一原则和真理。其实,原生态散文也一样,搞不好就是原汁原味地复制生活。这不是艺术,也不是真散文。
第六说说大文化散文。余秋雨首开“大文化散文”的先河,吹响了大题材、大视野、大主题、大情调的散文写作进军号。大文化散文作为新的散文创作力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勃然兴起,一时蔚为大观。这种散文以文化视角观照社会人生,交融着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丰富和拓展了散文的审美空间。以余秋雨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达到散文发展史中的一个高峰。将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肯定会有一席之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大文化散文发展到今天,似乎有点捉襟见肘,从理论到实践,都被人挖出不少破绽。比如,该流派只将目光集中在历史文化范畴,忽略或忽视了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映。有的大文化散文作者将文章写成政治论文或治国安民的方略。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笔者虽然欣赏也写过大文化散文,但从理论上觉得的确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说有重大缺陷。散文就是散文,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其他。
第七说说自然生态主义。自然生态主义(以重庆杨文丰为代表)。杨文丰生态散文以自然科学现象为原点和基点,在自然生态的叙写中体现自然科学道理,但作品的重点和落脚点在启智启美,在启悟种种人文情理。自然科学道理显示一种科学客观的“刚”,而人文情理显现一种智性的“柔”,自然科学道理与人文情理通过显性的或前或后或融合的形式完美结合。此外,还有隐形的象征暗示性也是他散文中的自然科学道理和人文情理完美结合的一种形式。比如,散文《根》,作家在写根的世界神奇、坚定和坚忍,写根的寂静伸展,同时生发了对当今环境恶劣变化的斥责:“更要命的是,今天土地深处的根,比远古农业文明时代的根,得格外承受人类带来的污染。树冠上的天空,已不清不明,……这些酸雨,霏霏、滂沱、迷离,最终都会落至既无遮拦也不设防的开放土地,而侵入根。”自然生态主义散文流派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过程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而必然要出现的一种散文流派。如果单纯地记述和描写自然现象包括一些动物,仍然摆脱不了原生态散文和新写实主义的巢臼。杨庆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这就不同了,它已经具备散文的特质。估计这一散文流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之前,这一散文流派都会有市场。
第八,说说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周国平创建的哲学散文很流行,读者众多。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少男少女。学者周国平系列文化散文深刻理性,融入西方哲学散文手法,博大精深,让人受用无穷。本来,散文就需要哲学来引领,周国平将哲学研究成果运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和普及,就更招人喜欢。这种散文考究起来,它的源头甚至可上溯到庄子的散文,那就是哲学散文。佛教有开光的说法,所谓开光,就是启发智慧。哲学散文一直散发着智慧之光。这一散文流派前途无量,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衰落。
还有其他许多散文流派,如“轻散文”,“新媒体散文”,“禅意散文”“新聊斋文学”等等。由于规模不大,参与人数不多,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还看不到,因此,不再一一评析。
综上所述,现在散文发展可以说是流派纷争,令人目不暇接,说明大家都在探索散文发展进步的出路,都在想方设法创新。流派纷呈是中国文学繁荣的表现,是好事。如果全国只有一个流派,没有竞争,万马齐谙,这一文体就离解体不远了。但是,放眼历史长河,特别是中国文学发展史,自然包括中国散文发展史,就会发现,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流派,大多具备理论的先进性和实践的可行性。那些不具备这一条件的流派,自生自灭,或热闹一阵就偃旗息鼓,也在预料之中。至于散文爱好者或散文作者采用或依附哪个流派,全凭个人爱好和兴趣,甚至不依赖任何流派,自娱自乐亦未尝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