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方言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2 03:5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方言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丁启阵

《国歌》有句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今,中华民族未必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汉语方言却的确是到了相当危险的时候。
汉语方言,自古就有。《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说明孔子平常讲方言,读书、主持典礼(赞礼)的时候讲标准语。《礼记·王制》有“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话,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也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汉语史的研究也证明,汉语方言现象跟中华文明史同样古老,同样悠久。汉语史、音韵学、方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还证明,现代汉语各方言尤其是南方的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粤语等方言中,保留了程度不等的上古至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例如,闽语、客家话、粤语中保留了一些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类似j、q、x与zh、ch、sh之间的声母)、“轻唇音”(f等齿唇音声母)的痕迹;吴语、湘语(湖南省中小城市以下人民所说的老湘方言)中,保留了中古汉语声母的“全清—次清—全浊”对应系统;闽语、客家话、赣语、粤语、吴语、晋语等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语音的入声系统。取吴语的声母,加上粤语的韵母、声调,基本上就是隋唐音韵,今天的人们就能领略到唐诗的韵律,韵味,理解辛弃疾词所说的“吴音媚好”。
为了保存祖宗留下语言,千百年来,人民尤其是南方的人民,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努力。其中,客家人的精神尤其感人:为了使语言能代代相传,不轻易变化,他们一直恪守着“可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古训。
可是,这些好不容易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古代语言特点,最近一二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衰落的情形,可谓触目惊心:环北京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例如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山西省的太原、大同,年轻一代基本上都只会说普通话,而不会说方言了。据说,方言成了地痞流氓二流子的专用语言。吴方言、湘方言等部分地区,浊声母已消失殆尽;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等的入声韵尾,-p、-t、-k三分系统正在变得残缺不全乃至合并为一个喉塞尾。我最近做了一点调查,发现,80、90后来自方言区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许多字已经只会普通话的读音,而不知道家乡话的读音了。换言之,在他们的语言结构里,汉字的三个读音系统:方言白话音、方言读书音、标准语(普通话)读音,前两个系统,已经降低到相当于“文盲半文盲”水平,不太会读了。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汉语方言就会大面积、大幅度沦陷,消失。
每年回南方老家,我都会发现,能跟我用地道家乡话交流的人,在日渐减少。倘若我也跟唐朝诗人贺知章那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朝一日,就会出现这样的悲惨局面:家乡再也没有一个能听得懂我说家乡话的人!
方言的衰落,不是单纯的语言演变,它必然会出现“多米诺”效应:建立在方言方音基础上的地方戏曲,跟乡音密切攸关的乡情,都会发生变化,由浓转淡;古音韵特点的消失,会让人们跟包括唐诗宋词在内的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日益淡泊,直至完全丢失。
我没有兴趣做遗老,一味哀叹方言的衰落;我也不认为,方言现象会彻底消失。事实上,古往今来,方言演变一直就存在着两股力量:向心力和离心力。此消彼长,鹿死谁手,还很难说。但是,我认为,目前普通话对于方言的鲸吞蚕食,速度过快,很可能会对文化的多元化,对地域文化的保存、保护、发展,对于人们的乡土情怀,产生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会让许多人尤其是上年纪的人,产生不适、晕眩的感觉,突发心脏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乃至危及生命。因而,特作此小文,算是给有关方面、给大家,提个醒,敲个警钟。
                                                     2010-11-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45 , Processed in 0.0658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