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好人好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4 07:5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好人好事据《江西日报》报道,二〇一一年底,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一所小学搞了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最后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好人好事的作文。九岁的小学生余玉在作文中虚构了一个故事情节:一天,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在马路上不慎摔倒,手肘磕破了皮,流了血。这个时候来来往往的车很多,躺在地上的老大爷很危险,我就跑上前去,将老大爷扶了起来,路上的行人都夸我是好孩子……不料,三十分的作文只得了五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
这个报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直接就抵达了道德层面。
表面看来,九岁的小学生虚构一个故事来写作文,总是符合老师的指导的,她这么好词好句地写下来,自己稚嫩天真的心灵说不定也信以为真。被改卷老师叛乱低分,确实很委屈。
我去年曾撰文批判教师教育小学生写作文时弄虚作假。文章发表后我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一位济南语文教师留言教训我说:作文是很专业的,你一个外行不懂别来指手画脚。他说,作文就是杜撰。
这位济南教师的看法,大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观点。他还很得意地说,我教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报纸上都发表文章了。你懂什么?
教师这么教,学生这么写,不很顺理成章么?
看学生作文真是不得了:一年下来,爸爸摔断了胳膊,妈妈被车撞了,隔壁大妈一跤摔在了水潭里……总之,在作文里成全孝道,或做好人好事,孩子们被迫在想象中干掉大人们。
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学校训练服从,纪律,二年级就周周写作文,有些高级班天才班的孩子甚至天天写作文。孩子的生活都很简单很乏味,每天就是上学听课做作业,没有一点业余时间可以玩,还要隔三差五写作文,哪来这么多事情可写?不是抄袭,就只好杜撰了。
这么高强度训练,小学生几年下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在一些语文教师所指导的作文中,类似书面道德不知道被反复灌输了多少次。考试时,没有人真的往心里去想,这些不是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只是在作文里发生的事情。按照改作文的规范,教师也只该闭着眼睛批卷子。没想到这次碰到了一位较真的老师,用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核对小学生作文,于是就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作文和现实的矛盾。
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文,是符合规范的,这篇作文也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仅仅是一个乏味无趣的测验而已,这题目本来就无聊得可以了。你还想要孩子写出什么神奇妙文?
这位老师的判断如果独立开来,不跟这份卷子发生直接关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两者合在一起,就错位了。这个惊人的错位,实际上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校教育脱离的了社会现实。学校教的道德,更多是纸面道德,抽象道德。
我女儿刚刚参加了学校的期末语文考试。这样一次考试,学校如临大敌,他们把全年级同学打乱了次序分配到不同教室去考试。这样的期末考试弄得比伊朗军队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演习还要紧张。女儿在回家路上说,有个男生写作文时不小心把考卷划坏了,问监考老师怎么办。监考老师凶巴巴地说:没办法!谁叫你这么弄的?说不定试卷就作废了!
男生被吓坏了。他写作文时手在发抖,写着写着,就哭了。
我听女儿这么讲,心都揪起来了:这个监考老师缺乏基本同情心,也缺乏职业道德,更谈不上有基本的爱,她的凶恶举动,直接伤害了一个无辜孩子的心灵,这个孩子今后很久,都可能无法从这种伤害中恢复。这位男生或许调皮,或许控制不住自己,但他不是凶恶敌人,不是监狱囚犯,而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老师碰上这样的问题,只要有基本的善良就很容易解决:安慰一下说没问题,或给他拿一张空白纸让他把作文写在上面。
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可以说,“善”是道德的核心价值,善意则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位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善意,这位教师就是不道德的。
撇开具体的善意或恶意不谈,我觉得江西南昌这位老师起码是缺乏同情心,同时,在对待一个九岁女孩子时,他的做法也非常粗暴。九岁的孩子,还处在一种天真的幻想时期,她们会把幻想中的人物当做现实发生的,她们也相信存在着美好的事物。但老师的粗暴,可能会击碎了一颗善良的心。
如果撇开测验试卷不谈,这位老师也算是诚实的,他对此的判断也有现实依据。他是一位关心时事的老师,知道南京的“彭宇案”,被这个案子中法官所作的“有罪推定”逻辑所震慑,也知道广东顺德女孩被撞后无人援手的报道。
这些事例发生了很多,有人以为并不是“彭宇案”所造成的,还有一些人组织了游行队伍搞拥抱陌生人的行为艺术活动,来倡议社会道德。
但是,道德不是纸上谈兵,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道德一直是具体的。
《汉语大辞典》,解释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那么,这个“准则”和“规范”的核心基础是什么呢?
《后汉书·种岱传》说:“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种岱解释得很清楚:“道德昌”的前提是“仁义兴”。只有“仁爱”和“正义”得到法律和执法机构的真正保护,并且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时,“道德”才会昌盛起来。
而仁义的核心,是善。
一个善意的社会,才配谈论道德。

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星期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49 , Processed in 0.1816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