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则臣:阅读给了我写作的希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9 08: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则臣:阅读给了我写作的希望


作者:张中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03月15日 星期日   


去年对徐则臣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先是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后凭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拿到鲁迅文学奖,还收获了不少由媒体、机构主办的文学奖项。进入徐则臣不大的房间,六个装得满满的书架,加上一张双层床,三人落座,屋里就显得有些局促。




    徐则臣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著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夜火车》、《午夜之门》,中篇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等。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做驻校作家,2010年参加爱荷华大 学 国 际 写 作 计 划(IW P)。
    去年对徐则臣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先是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后凭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拿到鲁迅文学奖,还收获了不少由媒体、机构主办的文学奖项。进入徐则臣不大的房间,六个装得满满的书架,加上一张双层床,三人落座,屋里就显得有些局促。
    “这里不是全部。还有一部分书在别处,大多是和写作有关的,主要是大部头。写《耶路撒冷》的时候,旁边都是大书,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挪走了。另外在岳父家里也有一些。”徐则臣介绍。
    “判断一个人喜欢什么书,看他上厕所时抓什么”
    屋子里的书,以文学类为主,中外各占一半。“我看外国文学比较多。”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每个书架都摆了里外两层,见缝插针,满满当当。这样找起来会不会比较麻烦?“外人看起来很乱,我觉得很整齐,也很科学。常看的都放在外面,里面一层是看过的、很长时间可能也不会再看的书。”
    “这个位置的书,是我最常看的。”他指向书桌边第一个书架中间靠上的位置。这里摆放着萨拉马戈、奈保尔、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霍桑、保罗·奥斯特、巴尔加斯·略萨、帕慕克、安·比蒂等外国作家的作品,还有文学批评以及孔飞力《叫魂》等社科类图书。从上学时期就坚持阅读的《世界文学》等杂志,也占据了徐则臣书架的一角。
    欧阳修的读书“三上”论,在徐则臣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判断一个人最喜欢看的书,就看他上厕所的时候随手抓的是什么。这个时候最放松,会抓最喜欢看的。而且因为时间短,一般都会是你看过的或者很想了解的书,翻开就能看,一读就能读进去。”
    “(常看的)一种是过去看过、随便读到哪一页都很快活的书。另一种可能像《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动态》这类杂志。我关注外国文学动态比较多,看上面介绍的两三千字的新作家作品。总之,要么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快感,要么获得你希望知道的信息。”
    “人的阅读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徐则臣感慨,自己现在阅读时间没有过去多,主要是重读自己信任的书,比如最近包里装着美国作家E .L .多克托罗的《大进军》。
    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徐则臣平时要阅读大量的文稿。但他看稿子和阅读的习惯一样,速度很慢。通常会先大概浏览下书稿,“对作品有个判断,然后再仔细看。手里拿支笔,遇到有错别字直接圈出来,就开始编了。这是职业病。”
    现在他看书“也比较挑”,“我只看好书,只看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书,不会像过去那样,杂七杂八都拿过来看。”
    近五十万字的《耶路撒冷》是徐则臣迄今最为厚重的一部作品。用评论家李敬泽的话说,这是要为一代人的精神立传,又要为“70后”作家正名的作品。写作这本书花了徐则臣六年时间,其中前三年一直都在记笔记、一次次推翻先前的构思。勤做笔记,也是他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主要是记我所思考的问题。”他有很多这样的本子。最新一本,记录的是正计划写作的关于运河题材的长篇小说。上面有他阅读过的材料、相关的书籍以及影像资料。儿子巴顿正在上幼儿园,徐则臣正在给他写一个四五万字的童话。
    海量阅读时期:按照字母一排排读下去
    1978年,徐则臣生于江苏东海。童年时代他看书就挺多,但都“不着调”。“我的阅读启蒙很奇怪,小时候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看的是他们订的《半月谈》、《中国老年》,可能心态也随之和普通小孩有点不太一样。”那时候他还读过《西游记》、《小二黑结婚》、《金光大道》。一本本“没头没尾”的书,是徐则臣最初的阅读记忆。
    徐则臣真正开始阅读纯文学作品,是在初中阶段从《围城》开始的。高中他开始读张爱玲,也接触到了苏童、叶兆言等先锋作家的作品,“和过去不一样,他们语言很飘逸,感觉很唯美。你会感觉这种有想象力、虚构的东西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心态,也特别洋气,和之前看赵树理、浩然等人的作品不同。”
    同一时期,徐则臣也看托尔斯泰等文豪的作品,觉得很扎实,但他还是更喜欢有点虚幻的、语言很美的作品。“那个年纪,带点理想主义,对这个世界充满向往。喜欢读有哲思、有诗性的语言。现在看那些作品就觉得有点飘,还是看托尔斯泰更实在。”
    高考时徐则臣想读法律系,但最后进的是中文系。未能如愿的失落,加之当时有些神经衰弱,使他有些孤僻,他一头扎进图书馆。“那时候还没想过当作家,就跟赌气似的天天看书,按照字母看,A字母一排看下去,再到B字母……图书馆经常就剩我一个人,跟管理员都成了朋友。”边看边写,像写日记一样自我倾诉,徐则臣通过阅读来消解内心的孤单。
    “写东西和读书一样,读到一定程度会有种‘读开了’的感觉。你会发现,读什么都有启发。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豁然开朗。写作同样也是,写到一定程度就很自然,不会像过去挤牙膏似的。”
    上大学之后,徐则臣也开始看理论刊物,《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都看。一方面学习理论,一方面阅读作品,同时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加深了对当代文学的理解。
    作家毕飞宇曾经说过,中国作家写作生命比较短暂,学养不足是其中最致命的一个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徐则臣认为:“在这个时代,一个作家仅凭讲故事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你就得在同样的日常生活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需要眼光。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学者型作家。你看好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们在大学里都是教授,而且能系统地讲授学问。”
    “鲁迅、托尔斯泰,他们哪个故事是匪夷所思的?都是很简单的事,但他们就是看到简单里的不简单,常态里的非常态,平常里的异常,这是一个作家的能力。”在他看来,作家需要经过思维训练,拥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从而看到、讲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
    “喜欢的作家,他的书全都要看”
    徐则臣所买的书,主要是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还有一些学术理论著作。再有就是跟写作有关的、“怪力乱神”的书,比如曾经为了写作而买过针灸的医书。平时看到喜欢的书,徐则臣随手就把书名记在纸条上。在他的书桌上有一个小巧的架子,上面夹满这些纸片,其中有布罗茨基《小于一》。尽管文章有些他已经看过,还是会买书来再看。
    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比如奈保尔,徐则臣会把他的作品全看完。“类似这样的作家有几十个。只要他们的书出来,我都先买了再说。这样能看到一个作家如何成长,既能看到优点又能看到缺点,对写作者帮助特别大。当我没信心的时候,看到原来这家伙也是跌跌撞撞过来的,并非第一声啼哭就是诗,我就觉得自己还有希望。”
    最近徐则臣重点读的,包括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和尼尔利亚作家阿契贝的书,还有萨拉马戈、奈保尔和卡彭铁尔。有些喜欢的作家的书一时买不到,他还会去复印下来,比如像托马斯·品钦老版本的《拍卖第四十九批》。
    书房宝贝
    雕像、书法、砚台
    徐则臣在国外旅行,很留心搜集作家的小雕像。
    徐则臣写作之外的爱好是书法,他开玩笑地说:“高考时没考上法律系,因为喜欢书法,差点去美术系的书法专业。如果念书法专业,我肯定比现在有钱,起码书房比现在大。”下图是他的书法作品。
    徐则臣从床下、柜子下翻出珍藏的好几方砚台,其中不乏名贵的端砚。这些砚台不少是友人求字的回赠之物。不过好砚台他“一次没用过”,平时写字都是用“最差的砚台”。
    采写:南都记者张中江
    摄影:金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2:47 , Processed in 0.1920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