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地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暨教学展评活动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4 23:0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传承非小事,语文教育有担当
——首届“地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暨教学展评活动综述
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从来就不是什么单纯、单一的课程,而是无处不有的存在。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四川分会立足四川丰厚的文化沃土,面向全国举办了这次首届“地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暨全国中小学“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活动于1120-22日在四川泸州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博士,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博士,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博士等一批知名专家出席论坛,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主要是文化巨人苏东坡居留地)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四川本土及全国近1000名教师参加大会。大会在酒城浓浓的酒香中进行,是语文界的一次饕餮盛宴。
一、拯救语文从拯救灵魂开始
这一次活动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就是要拯救语文!
语文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拯救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升语文的“身价”——北京率先将高考语文从150分提升到180分,一时议论纷纷,喜忧参半。提分自然是好事,引起人们对母语学习的重新认识,但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功利性提分,并不能改变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因为我们目前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为了在考试中谋取高分,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不过是考试的副产品,为此,教育界前辈、名流不断发出忧虑的声音——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价值取向太庸俗,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把孩子们教成势利小人。
顾之川(全国中语会理事长):由于大一统的高考“指挥棒”效应,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重复性训练。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在现行的中国中学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都很难进入校园。
除了考试,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没有灵魂的教育让高层也深感忧虑——
习近平: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新课标: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初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高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上述声音,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得到传承,否则中华民族就会异化和退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育担当着拯救灵魂的重任。这也正是这一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二、认同文化从认同语文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宏大的叙事,起始点必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一个民族的文化,又绝大多数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承载和表达的。因此,学语文,必然要学文化。
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有许多具体的形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对于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套用之,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在当今教育生态转型期的混沌中,四川语文界同仁敢于担当,发起了这次全国性的研讨活动。活动以“东坡文化”为代表,兼容其他地方文化因子,接地气地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既是对新课标的执行,对高层声音的回应,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以为,要认同民族文化,首先就应该从认同语文开始,也首先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从小开始。
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学校、社会对语文的认同度并不高。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30年,但根本上还是应该教育。由于应试,本来应该非常有趣的语文教育变得了索然无味(例如花样百出的阅读考试,答案经常似是而非),本来应该非常美丽的汉语言文字变得了面目狰狞(例如无休无止的生字听写词语解释,出错率极高)。还不止是考试的问题,还有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居然还考不到高分的问题,而英语数学却可以得满分!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悲剧还在加剧:由于学这一课和不学这一课几乎一个样,学生便开始轻视语文;由于考试拉不开差距,学校也开始轻视语文;由于谁都可以自然习得一般的语文常识,于是谁都可以对语文指手画脚,语文在学生、学校、社会中的地位日趋低落,才有了语文高考加分的无奈之举。
著名作家杨绛有言:好的教育就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不断完善自己。而现实的教育,正被中考、高考绑架,教师普遍缺乏成功感,学生成为“刷卷机器”,毫无兴趣可言。就连学生认为最轻松、当作休息的语文课,也变得苦不堪言。
语文教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教学,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而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重新认识语文:“母语学不学得好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一门课程的问题。”(于漪.坚守语文,敬畏语文.语文教学通讯[J].语文报社,201411B)基于此,大会有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认同文化,从地方传统入手,从课堂教学做起。
三、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点赞
这次活动,中小学共24堂展示课。这24堂课,各具风采,其共性之处,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三味”:地方味、文化味、语文味。24位老师,都做到了立足地方,彰显特色,以文化人。概括起来,有六个“注重”。
一是注重多元。主要是教学题材的多元:以“东坡文化”为主线,追寻苏轼在眉州、泸州、杭州、黄州、密州、颍州、惠州、虔州、儋州、宜兴等地的文化足迹,对其在当地所写诗、词、文的教学;也有其他文化名人居留地方作品的教学,如杨慎在泸州的诗作,余秋雨的《都江堰》等。
二是注重特色。特别是地方文化特色,如泸州梓橦路学校田晓华老师的《酒浓情更浓》一课,让学生感受到了泸州酒文化的深远,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安徽阜阳市文峰小学的俞红老师,用黄梅戏的调子吟唱颍州西湖,别有一番情趣。
三是注重资源。教材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地方传统文化也是教学的富矿。如江苏宜兴东坡小学的谢崔萍老师,以东坡词《菩萨蛮阳羡作》为题,将东坡在宜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一一串起,如为官清正、乘舟游玩、漫歌归去、买田阳羡,给人印象深刻。
四是注重拓展。以单篇带动多篇,开展群文阅读,进行多方位展示。如泸州高中的梁梅老师,将杨升庵在泸州10年的代表作——《咏荔枝》《方山霁雪》《宝山春眺》《临江仙》一线串珠,为学生展示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五是注重吟诵。多种形式的吟诵,在吟咏中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涵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有琅琅书声。
六是注重创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各自生命的展示,惟有创新才能永葆生命活力。眉山东坡小学的熊玉平老师以小品表演入课堂,令人耳目一新。韩军老师从《赤壁怀古》的豪放中读出了感伤,对学生的读书方法有一定指导意义,令人眼前一亮。
当然也有不足,主要是三个“意识”。一是要提升特色意识。惟有特色才能优秀,惟有优秀才能走得更远。如安徽的课一听就知道来自安徽,海南的课就有海南的味道。有些课放在哪上都一样,没有自己特色。二是要强调积累意识。语文教学没有捷径,语文课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必然只是在文字的表面滑过。不只是字词的积累,还有方法的积累,语文意识的积累等。三是要强化细节意识。课堂教学不只是粗线条的设计,而有许多细节。有的课老师只管自己用话筒讲,学生答问时不递过去,忽略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下面听课的老师。群文阅读不只是讲共性,文本的个性在哪,要事先详细梳理。好课都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四、语文人的自我坚守与超越
每一次语文活动,其归结点都是对人的素质的提升。在当今语文教育严重不良的生态环境中,语文人最需要的也就是自我坚守。这坚守,大而言之,是对母语教学的执着情感;小而言之,是对个体生命的自觉珍爱。如果可能,我们在考试的夹缝中,用语文给学生一抹生命的亮色,让文化的因子融入学生的灵魂,让他们认同语文,进而认同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一个普通的语文人,也就超越了平凡的生命。
文化传承非小事,语文教育有担当。这担当,最终是会落在教师的肩上,我们要担当得起,不要让祖国的优秀文化在我们手上断代。
最后,我们以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的话为结语: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注:以上观点和材料的梳理,主要源于顾之川博士在论坛上的讲座《地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和评课专家的讲话,其引文未作原始求证。也少量掺杂了个人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08 , Processed in 0.0657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