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道德教育展现人格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0 09:5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道德教育展现人格的力量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与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每谈及道德教育,总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他们油盐不进,说一整天,却连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每次听完我都会反问:“你觉得责任在学生吗?”教师们通常的反应是:“难道还在我吗?”我会说:“对!”教师们会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只有当学生首先能够接受你这个人,然后才能接受你对他的教导!如果他能够接受你这个人,不用说一天,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说,只要对他的态度稍微有一点变化,他就能够意识到,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老师是为他好;如果不接受你这个人,即使说一个月,他不但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还会在心里想:为什么总抓住我不放?为什么天天和我过不去?会对老师更反感、更对立。所以,对今天的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在心与心的沟通中,让道德教育展现出人格的力量。”
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或者说,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在哪里?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认识”。因为道德说教只是一种道德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判断”。因为道德评判只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仲裁,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对道德观念好坏的认知,不一定意味着形成了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约束,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行为方式”。因为道德约束只是一种道德行为的控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
传统道德教育将“道德”理解为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而“规范”是外在于人的一种“社会标准”,基于这样的理解,就会使道德教育成为由外而内的“规范”灌输过程,这是传统道德观的表现;现代道德观则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爱与真诚。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社会需要出发,后者则从个体需要出发。虽然不同的出发点本身并无对错之分,真正的道德教育是二者的融合,但道德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只有将外在的价值引领,建立在对学生内在道德现实的把握上,才能够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变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知”的问题,“知”与“情”的结合,才能形成“道德信念”,“信念”与“情境”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行为”与“意志”的结合才有助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最终融合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自身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道德是一种内在品质,道德教育就应首先把握住学生的内在道德现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借助理解、尊重、爱与真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其心理跳动的脉搏,用自身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以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以生命感化生命的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1:02 , Processed in 0.0948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